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万历十五年》与明史研究

《万历十五年》与明史研究

《万历十五年》与明史研究关于《万历十五年》与明史研究《万历十五年》是海外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的史学名著,两岸三地正式出版至今,深受读者欢迎,可谓好评如潮,长盛不衰。不可否认,黄仁宇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

关于《万历十五年》与明史研究

《万历十五年》是海外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的史学名著,两岸三地正式出版至今,深受读者欢迎,可谓好评如潮,长盛不衰。

不可否认,黄仁宇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尤其是在明史研究方面,更是积淀深厚,精辟独到。但是,《万历十五年》的成功,与其说是黄仁宇学术成就的成功展示,不如说是历史叙事方式的创新,与市场接受程度相吻合的结果。

从学术意义上讲,虽然《万历十五年》是众多体现黄仁宇“大历史观”的作品之一。但是,站在明史研究的角度,专业的明史研究者,也许在不得不承认《万历十五年》的文笔(也就是历史叙事方式的创新)确有其精彩之处的同时,对该作品,会表现出与普通读者截然不同的观感:普通读者在文字与史学视角两方面被作品俘虏,专业学者只在文字上被俘虏,在史学视角上没有。

部分明史研究的学者曾指出,《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预先按照自己设定的历史叙事的视角,主观选择与剪裁史料,在实现视角与史料一致(或同步)的基础上,通过新颖的文字叙事完成的作品。也就是说,从专业的角度,《万历十五年》并没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由此牵扯与牵涉到关于明史研究的关键问题,此关键问题就是:“明清史作为近世史,史料的丰富,已经达到可以支持多种历史叙事的地步。”这也正是明史研究的有利之处与不利之处。

有利之处,不言而喻。史料是史学的源泉,明史的史料丰富,明史研究者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局面。

不利之处,则在于当史料过于丰富的时候,甲学者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推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乙学者也许能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其他史料推翻甲学者的观点,因为明史研究的史料过于丰富,任何学者要在史料的阅读与占有上占据明显的优势位置,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明史研究与其他时期历史研究的不同之处,秦汉及之前的历史研究,留存史料过于贫乏,不利于学者从事专业研究。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中古)的历史研究,留存史料刚好“不多也不少”,最适合史学研究。因此,中古时期的史学研究者偶尔会以略带嘲笑与同情的语气,对明史研究者说:你们还是先搞清楚自己的家底(史料),再谈史学吧。

上一篇: 【中国日报网】“人类世”真的到了吗?科学家计划全球寻找地质力证
下一篇: 探索救国之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