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台湾政情简介:兼论统独与一个中国

台湾政情简介:兼论统独与一个中国

台湾政情简介:兼论统独与一个中国对于台湾应该选择统一,还是独立,台湾大学教授林火旺曾言之,威权时代比较倾向于统一,自由民主时代则倾向于独立。随着本土化道路的不断前进,台湾赞同独立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台湾应该选择统一,还是独立,台湾大学教授林火旺曾言之,威权时代比较倾向于统一,自由民主时代则倾向于独立。随着本土化道路的不断前进,台湾赞同独立的人越来越多,而主张统一的则垂垂老矣。因此,独立在台湾是一个叫得响的口号,正如林火旺所言的 ,“主张统一会被人家看不起”。

国民党籍前立法委员邱毅曾回忆到:“20年前被问到是哪国人时,我们会自豪的回答是“中国人””。20年后,被问到是哪个国家的人,台湾民众则呈现不同的答案,其中,回答"中华民国人"或者“台湾人“的最多。立场亲绿的政治记者陈立宏指出,“中华民国是台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在国民党一党独大时代,每一个台湾人都被教育做个“勤奋学习的好学生,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那时的中国,是海棠叶似的中国(中华民国),加之反攻一类口号的宣传和控制,人们认识是两岸合起来才是一个中国。对于外省人而言,台湾不过是个暂居地,大陆才是他们的家。一个中国,是全社会的共识。此时的中国,是中华民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国的“反叛群体”。

国民党迁往台湾以后,重新命名了台北市的路名,整个台北的路名加起来,恰好就是一个大中国。国民党虽然去台,但心思却没有脱离大陆太远。尽管两蒋都或多或少的意识到,反攻大陆已经不可能,但是一般老百姓还不如此清醒。

蒋经国时代开始大范围推行的县市长、增额立委和国代选举,逐渐催生了一批非国民党人的存在,他们被统一称之为"党外"。据郝伯村转述,蒋经国本人反对党外这种称呼方法,认为国民党以外还有群众,群众不算是国民党选举对手。

如果要问党外有啥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反对国民党。一大堆大杂烩堆在一起,只要你不是国民党,你就可以是党外。那党外对于统独有啥看法呢?不一致。

1946年就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万年国代)的余登发(台湾高雄人)先生、费希平(辽宁人)先生,就属于统派。一些比较年轻的台湾本省人,比如桃园的许信良、台东的林正杰,也属于这个序列。但并不是意味着就没有人主张或偏向于独立,比如宜兰的省议员林义雄、早在1960年代就涉入台独事件的美丽岛杂志总经理施明德,都是台独倾向,而且先后担任过民进党主席,而最后都选择了退党。

八十年代的选举有个特点,国民党变成了中华民国的捍卫者,党外逐渐倾向于落地在台湾。国民党掌握着行政资源、基层绵密,又有军公教和外省人的铁票支持,选的很比较轻松。党外,以及其后衍生的民进党基层实力不扎实,刚开始选民也并不买单,但迅速的收割了反对国民党的民意。民进党从街头运动开始,一步步的动员选民,采取尽可能吸引选民的动员方式和政策主张,并在康宁祥、黄信介等大佬的带领下形成了极有煽动性的文宣选举模式。

彼时的蓝绿支持率大概在七三比,且呈现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经国在世时,他的副手李登辉多次发表反对台独,支持统一的宣言,蒋经国本人并不怀疑李登辉在此事上的立场。蒋辞世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李登辉掌握了党政军三大权力。

几乎与李登辉成为台湾第三任领导人的同时,大陆这边也由江泽民组成第三代领导核心。两位领导人透过白手套和中间人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最终由汪辜会谈达成了两岸破冰的世界大新闻。

此时台湾方面的政策主张是,八一决议,“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很明显,这时候一个中国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不仅可以指代中华民国,而且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得到政府层面的肯认。

差不多在李登辉执政前后,台湾社会的认同已经出现了从长江长城到阿里山、浊水溪的转变。人们发现教材教给他们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长江水,却对于脚下的浊水溪毫不熟悉。最明显的例子是余光中先生,一枚邮票的乡愁传诵大陆,也开始在屏东的夜感叹其人生来。当然,李登辉时代的政策也助长,甚至引导了这一趋势。而在陈水扁时代,演化为去中国化,形成台湾社会特有的,民主化与本土化、去中国化同时进行的局面。

在大陆人的眼里,“中华民国”不过是上个世纪的名词;在台湾人的眼里, “中华民国”就是台湾。

早期的国民党人,认为台湾不过是“反攻大陆”的一块暂时性根据地,迟早是要夺回大陆的。尽管政令不出金(门)马(祖)台(湾)澎(湖),“中华民国”仍然号称代表整个中华大地,名义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实际辖地和其他较小块的领土。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在九十年代之前,“中华民国”只是暂时只管辖台湾及其附近地区而已。形象的表述这一时期特点的话语是,“中华民国在台湾”,这里的“在”,是暂时在的意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野百合学运”背景下,李登辉宣布改选国大代表,全面改选,其中的非台湾省代表(比如江西省代表、河北省代表)从此不见,“本土化修宪”如此来临。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先后多次“修宪(这个宪法指的是在大陆制定的1946年宪法)”,其中的“总统直选”最值得关注。按照1946年宪法,“总统“须得由国大代表选出,而当时的国大代表,来自于中华民国的各个省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统”代表整个中华民国,而非仅仅是台湾。“修宪”之后,“总统”由台澎金马四个地区的选民选出,没有大陆和蒙古的代表,“总统”实际上只能代表台澎金马,意即“中华民国总统”不能代表非台当局实际控制地区,“中华民国是台湾”渐渐成形。

值得一提的是,现行两岸合作制度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和目前大陆官方唯一不打引号的台湾官方机构大陆事务委员会都是在李登辉时期设立或确立的;此时的李登辉与后来提出“两国论”、并成为“台独教父”的李登辉大相径庭。在九十年代宪法增修条文之前的序言之中,也有类似于“为因应国家统一之前之需要”的字眼,言外之意是“国家(中华民国)”是要统一的,统一以后“修宪”的“增修条文”就不要了。“中华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将大陆称之为“大陆地区”,台澎金马称之为“自由地区”,并指出“国家”的终极目标是“统一”。

九十年代初期,国民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李登辉等主流派主张国民党变成台湾国民党,立足本土化路线,郝伯村林洋港等非主流派主张国民党坚持中华民国法统,反对本土化路线的深入。两派杀得难解难分,八位大佬出来协调。然而实权掌握在党主席李登辉手中,郝林两位副主席并无实质掌权。

同时,一九九二年,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开始进行所谓”台湾人--中国人 民调“,并延续至今日。那时候的中国人,仍然指代中华民国人。

一九九六年首届台湾领导人直选,国民党发生分裂。陈诚之子陈履安代表宗教徒,李登辉代表台湾国民党,林郝代表中国国民党,与民进党彭明敏共同参选。彭的台独立场拿到三成选票,中国国民党的代表人林洋港只有一成多,台湾国民党的李登辉,却拿掉了一半的选票。很明显,此时蓝绿的基本盘已经有了变化,从七三比趋近于六四比。此后,国民党已不是原来追求两岸统一的国民党,路线是本土化与民主化,由中国国民党,变成了台湾国民党。

千禧年的选举对台湾重要,首先是第一次政党轮替,而且八成投票率达到历年最高。蓝绿的基本盘也变成了六四比。吸票机宋楚瑜甚至拿掉了一部分浅绿的选票,然并卵,选制变成了相对多数,对民进党更加有利,间接帮助了陈水扁的上台。

同时,蓝绿的基本盘确定为六比四。李登辉被开除,台联的出走以及部分派系的倒戈,蓝营的基本盘被分掉了5%,形成五五比四五的局面。

二零零四年的大选中,陈水扁因为有行政资源的加持,多获得了2%-3%选民的支持,加之两颗子弹带来了2%-3%选民的投票,从而逆转了选情。将基本盘由五五比四五变成了四九比五一。

在二十一世纪,两岸实力已达成巨大的差距,北京代表一个中国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没有主流意见认为中国二字还可以由代表台湾来单独代表。大家的通说认为,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时,几十年的生活轨迹和历史发展局限在金马台澎,台湾人能实切感受到中华民国就那么大。于是,台湾变成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

从“中华民国在台湾”到“中华民国是台湾”,是一个绝大的转变。

所以,在台湾,中国是PRC,台湾是ROC,算是大部分人的认同。

那么现状应当如何界定?

前政协主席贾庆林认为,“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

早在1980年3月的美丽岛军法大审中,施明德公开强调“台湾应该独立,而且事实上已经独立三十多年了”。

这基本上勾勒出两岸的差别,大陆认为现状是尚未统一,台湾认为是事实独立。

对于台湾方面的尴尬是,依据宪法为一中,且自己是中国的代表。但实际上,台湾方面已经放弃了一个中国的代表权,也未主张成立的国家。

正如台湾学者蔡政修认为的,“‘中华民国’从未主张于台湾建立新国家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另一国家。而为一个非国家,是以被取消承认的中国旧政府继续统治着法律地位‘未定’的台湾,但又不受任何国家的干预,固然使台湾的法律地位成为一个非国家性质的领域实体”。

法条与民意的脱离,造成了台湾领导人们行事的困境。

李敖曾揶揄马英九说:““宪法”是动态统一的‘宪法’,如果不统一便是“违宪””;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进党的“台独党纲”指出,本党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台湾共和国’”更是“违宪”?也正因如此,每当马英九当局试图修改陈水扁当局确立的历史课纲时,总被讥笑为“躲在‘宪法‘后面改课纲”。

陈水扁还在任的时候,曾“善意建议”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将党名由“中国国民党”改为“台湾国民党”,“去中国化”意涵不言而喻。陈在任上大搞“去中国化”和“去两蒋化”运动,目的即为“消除台湾的大陆印记”。大名鼎鼎的“中正机场”改为了“桃园机场”,“中正纪念堂”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连“大中至正”牌匾都被改为了“自由广场”。陈任期的最后时段,“教育部”竟然想将“国语”改为“华语”,一字之差,浓缩了“统”与“独”的争议。

祖籍湖南的马英九上台,曾让许多统派看到了希望。而马英九的施政,又让他们十分失望。一心想做超越蓝(国民党阵营)绿(民进党阵营)的“全民总统”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秉承“先经后政”、“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决口不提“国统会”与“国统纲领”的恢复适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登辉主政时期,为给两岸政策指明方向而成立了直属于“总统府”的非法定机构“国统会”,并由“国统会”提出旨在统一的“国统纲领”,并为之后的台湾方面“两岸政策”指明了终极统一的大方向。“国统纲领”于2006年被陈水扁终止适用,“国统会”同年终止运作。上台至今也已6年的马英九决口不提“国统纲领”的再次适用问题。“国统纲领”法源清楚无争议、程序正当可操作,马英九不作为实在吊诡。

马英九在第二任“总统”任上,提出“宪法一中” 的主张,即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的领土及于全中国,是唯一可以合法统治中国的政权,但是目前的统治范围只及于台湾。马英九主张,台湾与中国大陆,不是国与国关系,而是一种特殊关系。有民调指出,马英九的这种主张并未获得多数民意支持;“宪法一中”并未经过国民党中央讨论,也不能视之为国民党的党意。

民进党在两岸问题上也并非没有建树,前主席谢长廷在担任高雄市长时曾经提出:“一国两市”,意即“厦门和高雄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城市”,并想到厦门参访被陈水扁拦下;前主席许信良主张与大陆交流,提出“大胆西进”。但是,在民进党内主张“独立”是主流,并已写入党纲。不过根据数个决议文,民进党认为,台湾目前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治理”县市首长经常访问大陆,其中,高雄市长陈菊最具代表性,曾受到国台办张志军主任的接见,并在张访台时作为唯一一位南部首长、民进党市长与其会晤。

美国在台协会一官员曾指出,大陆人看台湾,是朝鲜与韩国的关系;台湾人看大陆,是德国与奥地利的关系。前者是一个国家的分裂,后者压根就不是一国;前者是兄弟,后者是邻居。民进党籍台南市长、绿营明日之星赖清德访问大陆时提出“台湾未来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并得到岛内一致好评;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指出“台湾未来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遭致“朝野”抨击;3.18学运领袖陈为廷曾炮轰范丽青“关你屁事”,获得不少年轻人的支持。

台湾前途从历史上看,正如郝伯村指出的,从来不由台湾人决定。也从这个方面考量,台湾人颇想主宰自己所在土地的命运。加之上述原因,形成了台湾前途应该有大陆人和台湾人共同决定,还是由台湾人单独决定的两岸分野。

那么,台湾的未来走向何方?可能统一,或者独立吗?

如果是正名制宪式的独立,不可能。

首先,进行如此大的修改。需要经过四分之三以上立法委员出席的四分之三以上同意,经过半年公告,并经全民公投半数通过。

以投票率而言,必须要搞定”总统“大选才可能。其他选举的投票率太低,不足以支持通过。

台湾民众对中华民国的认同略少于台湾,但是支持抛弃中华民国的,不到一半,不具备民意支持。

在立法院,国民党亲民党等支持一中框架的政党少于四分之一的可能性不高,修宪案被否决的可能性颇高。台湾立法院的实际运行也现实,分歧过高的法案几乎不可能被通过。

其次,如果如此做,大陆方面不同意。

此种情形,符合反分裂国家法动武情形,战争风险极高。台湾方面不大可能冒此风险。

第三,不符合美国利益。

美方希望两岸保持平稳发展,并且适度紧张,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如果有可能影响现在两岸局势的情形出现,美国因素会成为缓冲阀。

统一的话,没有民意基础。

只用一个民调就好,全台湾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2014年政大的调查显示,6.3%。

天下杂志对台湾青年的调查显示,89%的台湾青年反对一国两制适用于台湾。

至于评论区所谓的武力手段,那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预料了。

打下来不难,但民心更远离且有不可逆之趋势,治理台湾也更难。

因此,正名制宪不可能,统一近期未见可能性。

维持现状是最大公约数。至于界定现状是分立、独立还是其他,就见仁见智了。

(多为记忆写作,仅供参考,本文拒绝转载)

上一篇: 新疆喀什旅游类毕业论文文献包含哪些?
下一篇: 一些历史学科的思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