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低估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一样,甚至跟当初某些专家宣称病毒“不会人传人”一样,可能会造成政策决策失误。
有许多学者将现在的新冠病毒与2003年的非典相比,得出仅仅影响GDP增速1-2个百分点的结论,认为只是短期冲击,对长期影响不大。这样的结论显然过于机械乐观刻舟求剑,很可能对中央政策层决策造成误判。
做经济研究不能只沉迷于冰冷的宏观数据和简单的机械类比,而是要看到统计数字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商铺厂房、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等人间烟火,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
因为,现在的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国际影响与非典有很大不同,现在的经济结构与总量也与非典时期有很大不同。现在高铁(人流)、通信(信息流)非常发达,病毒和恐慌传染速度明显加快,导致内部各地处于封城、封区状态,外部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封国”,很多国家也在撤侨。单单这两方面,对内需和外需几乎都是“KO”和“冰封”。
今天的中国经济也绝非16年前,16年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内需和服务业已经从那时的经济动力附属,变成了今天的主导力量。另外,今天的金融业也已经高度发达,杠杆率已经增长了数倍(250%左右),这也意味着经济的脆弱性升高了。
最重要的一点,2003年,中国两大增量红利正在开启:全球化和城市化。这两大增量因素,足以弥补非典这个外生冲击。现在的中国经济基本就是存量经济,且边际产出递减的存量经济。复杂社会风险理论表明,存量+边际产量递减状态,是最脆弱的。
而且,今天的中国经济本身就处于“L”型下滑状态,内生的风险还没消除,再叠加这个巨大的而且是未知的疫情外生冲击,这个风险可想而知。
GDP是时间的函数。我们粗略估算,叠加其他连锁效应,如果疫情持续1-2个月,对GDP增长率影响2-3个百分点,持续3个月以上,由于可能引发较多企业破产及重大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超过3个百分点(一季度GDP很可能负增长)。
所以,本着“小心无过火”、“过度优于不足”的应急原则,吸取这次疫情早期不够重视导致错失应对黄金窗口的教训,建议中央成立领导小组进入应对状态,启动金融风险应急防控机制,提前做好系统性风险预警,安排对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纾困,妥善安排失业人员,保障重大民生物资供给。
与防控病毒一样,应对疫情时期的经济问题,不应该盲目乐观,应该用百分之百的状态应对百分之一的风险。
THE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