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解答经济学14个基础问题

解答经济学14个基础问题

解答经济学14个基础问题有些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存在很大争议。如何正确认识解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把握好经济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个问题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首先要清楚科学的概念。

有些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存在很大争议。如何正确认识解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把握好经济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个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首先要清楚科学的概念。百度百科对于科学是这样定义的:科学是用严谨的探索和论证方法进行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求实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它既可以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创意和决策,也可以表现为有效的物质工具、产品和制度。

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其中有一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破解这个问题。

他肯定了哲学的科学资格,揭示了哲学科学部类的本质特征。

解决了客观世界的划分与相关的具体科学研究大领域划分问题。恩格斯写到“我们可以按照早已知道的方法把整个认识领域分成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所有研究非生物界的并且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科学,……这些科学也叫做精密科学”。“第二类科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的科学。……生物学领域”。“在第三类科学中,即在按历史顺序和现今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的形式和国家形式及其由哲学、宗教、艺术等等组成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中,……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社会科学……”。尽管恩格斯一开头是说“三大部分”,但还是特意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们本来在上面还可以举出研究人的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和辩证法。……在思维的领域中”。面向思维的领域、“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思维科学”么?由此可见,恩格斯已经把哲学和数学以外的全部具体科学研究,按照自然、生命、社会、思维四大史界而明确划分为: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四个科学部类了。如果结合前面对数学与哲学之独立性的论述,恩格斯的基本科学视域就是: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

恩格斯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再回过头来看经济学,这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发展不是完全随机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遵循一些规律。对于这些规律的研究就形成了经济学。要发现经济规律,也要用严谨的探索和论证方法进行实践,这是一个求实创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当代的经济学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框架和经济制度。这些特征表明,经济学明显具有科学的特征。

再结合恩格斯观点,可以看出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或者思维科学的科学部类中。近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更多的依靠数学,但是其研究对象仍然是人的活动。不难想象,对于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即使有大量珍贵的资源也毫无价值。正是由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人的存在才有意义,因此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或者思维科学的范畴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现代许多人对于经济学是科学这个观点有质疑,并且列举出了很多理由。例如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曾经撰文“经济学不是科学”,其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基石——有效市场假说失效,以及近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无用。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和公理条件上的,例如,牛顿力学成立的条件是速度远远低于光速;重力加速度对于下落物体速度的影响其假设条件是真空状态,没有空气阻力。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当速度接近光速时,牛顿力学就不再成立;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绝对的真空。但是这些并不能否认牛顿力学的科学性,在满足牛顿力学的条件下,牛顿力学还是科学。

现代经济学有类似的问题。由于人类经济社会的情况千差万别,于是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于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相应的产生了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这些不同学科的假设条件和公理是不同的,但是只有在其假设条件和公理成立的情况下,研究没有自相矛盾,并且得出的结论能够得到实践检验,就应该把它看成是科学。

约翰.凯的文章中,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失效以及近代宏观经济学理论无用就否认经济学的科学性,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分析方法。有效市场假说失效只是说实际运行中的市场不满足有效市场假说,这是非常正常的,有效市场假说的根源是理性人假设。假说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分析才可能排除噪音发现内在的规律,然后逐步放松假设,到实践中去检验,不能反过来说由于假说无效就依此否认经济学的科学性。同样宏观经济学理论无用只是说通过纯粹理论逻辑得出的结论未必能够完全与事实相符。但是只要这个宏观经济理论不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且有些结论能够得到验证,就不能否认其科学性。

如果把科学研究的结论都拿出来一一与现实世界比较对应,发现不成立就怀疑理论的科学性,这样的做法只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反而会偏离科学客观公正的本质。正如前面提到自由落体的例子,从高处向地面自由投下物体t后,其速度应该是gt,下落的距离应该是1/2gt2,但是如果实地观测,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其结果肯定不是理论计算的数字。但这并不能否认牛顿的结论是科学的。对于宏观经济学也有类似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到科学都是一个过程。中国古代就有炼金术,那是现代化学的萌芽,但是只有当发现元素周期表并且把化学实验的方法引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化学理论以后,化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经济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的分析框架绝对是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后来有人试图否认其科学性,往往是先否认其劳动价值论假设,这样的分析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在政治经济学假设条件下,《资本论》的研究无疑具有科学研究的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也对古典经济学进行发展和创新,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在其假设条件下,通过引入边际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已经形成比较系统严密的体系。这个体系对于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很有效的现实意义,得出的很多结论经得起实践检验,因此可以说是科学的。

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主体框架是:理性人假设,资源稀缺性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成立条件下,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于是通过市场平台实现供求平衡,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单个消费者加总形成社会总需求,单个厂商加总形成社会总供给,通过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均衡。

我们需要做的是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科学的成分,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笔者认为坚持这样的经济体制也是中国不可能出现前苏联结局的关键之处;相反如果背离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前途就会令人担忧。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经济体制的实践多于理论总结,模仿多于创新。如果能够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将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个问题

应该怎样看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对立?

 自从1936年凯恩斯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来,引发了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凯恩斯革命”,经济学从此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体系。但是,二者之间在着很多矛盾和对立。

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一般均衡理论是其占主导思想,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可以很好的运作,理性的个人行为通过最优化自己的消费和生产目标,可以通过价格的灵活调整而市场出清,从而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这个状态是不能够再调整的,如果这个均衡状态被打破,就会有市场参与者的福利水平下降。

但是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出现问题。由于有效需求不足, 会出现失业状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依据价格刚性假设和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为基础,造成总量市场失灵的宏观经济规律。市场失灵和非自愿性失业这类宏观经济问题,无法与微观经济学理性假设和市场出清结论相一致。从而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相互冲突。微观的均衡分析与宏观的非均衡分析使得微观与宏观相互对立。同样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也缺乏令人信服的微观基础。

对于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对立,经济学家要么使宏观理论适应微观理论, 即采用新古典方法,形成新古典经济学体系;要么使微观理论适应宏观理论,形成新凯恩斯主义方法。但是调和的结果并不乐观。对于同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比如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供给学派给出的政策建议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和之间的这些矛盾呢?

不可能存在微观和宏观完全统一的经济理论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11页

之所以在此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就是因为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处理不同问题时出现的方法上的差异。宏观和微观经济问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是经济问题,但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微观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肯定不同于宏观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对于这两类不同的经济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一种方法兼并另一种方法,既没有必要也不符合科学的精神。试图用微观理论适用宏观理论,或者用宏观理论适用微观理论的做法,是典型的教条主义的做法,只会把好的经济理论搞乱。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可能存在宏观和微观完全统一的经济理论,或者即使有所谓的完全统一的经济理论,但是对某个具体的经济问题也可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因为针对具体的经济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

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都不是绝对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295页

实际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从一个侧面来考察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个体或者单个商品市场的经济行为规律,宏观经济学则是从经济总量角度研究经济行为规律。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类似于研究微观的经济学问题;而明眼人看见大象,则类似于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差别很大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用大象的局部解释整体,或者是用整体解释局部,都不可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虽然他们本身能自圆其说。

所以任何经过检验的经济理论都具有相对真理的一面,但是这些相对真理集中起来,就会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经济问题,我们就可以距离经济学的绝对真理更进了一步。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和看待不同的经济理论?

既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对立甚至矛盾,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九六三年五月),人民出版社版第12页

实际上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都是来源于经济实践,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但是形成的感性认识是否是正确的,不是看起来使用了多少数学方法,或者得出的结论多么漂亮,而是需要经过经济实践的考验,产生第二次飞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只有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知道理论是否正确。只有经得住这次检验的经济理论才是真理,一个相对的真理。否则就会被抛弃。

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对立

所以对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对立和矛盾没有必要有太多的争论,因为这样的争论实际上已经跑题了。一个经济理论只要能够经得住实践检验,我们就可以接受它,并且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经济实践。如果经不住实践检验,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或者修改,甚至抛弃。我们需要的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理论。

事物总是发展的。

上一篇: 神奇图书馆新篇章,带孩子一起探索皇宫奥秘,走进历史故事
下一篇: 素养四 历史解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