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教研新论】山东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坊组稿之三: 基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设

【教研新论】山东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坊组稿之三: 基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设

【教研新论】山东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坊组稿之三: 基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设山东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坊组稿之三基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设计策略初探◎倪 妍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历

说明:本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5期,作者系本工作坊成员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山东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坊组稿之三

基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设计策略初探

倪 妍(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该建立起来的必备能力。因此,新课程、新高考都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育部考试院专家刘芃先生指出:“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水平,是教学目的和考试目的的一致点。”[1]历史课标研制专家徐蓝教授则提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最终形成历史思维能力。”[2]这也就是说,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高度契合、融合共生的,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历史思维能力概括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能力、对时空的判断能力、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对历史的解释能力,以及所涵养的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包含了研究历史的思想方法,涵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最终的落脚点,故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问题时,着力突出学生时序思维能力、实证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三个方面的培育。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

一、依托时空脚手架,培育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时序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学会运用时间概念去思考历史事物,在具备一定常识的基础上,纵向性上把握历史的延续变迁,横向性上理解同一时期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史事等同于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个结果,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能产生准确的理解。现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已然体现了时序性的原则,但史事庞杂、表述又高度概括,如果教师不进行加工,学生的思维往往只会停留于表面,所以设计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将隐藏在时序框架下的逻辑引导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领悟。问题可大可小,我们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设计问题。

1.微观深入,落脚于学生认知盲区,以建构完整的历史过程促理解。譬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中,在处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时,学生很困惑:刘邦不知道分封制的弊端吗?就因为秦朝灭亡的教训吗?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大家肯定都明白这其实就是在削藩,可侯国为何不反呢?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时间轴,构建一个简单的图示,补充相关材料(略),提出问题: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

钱穆认为“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钱穆认识的理解。

这样的处理,就能让学生明白郡国并行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楚汉相争的历史遗留和汉初的困境,逼迫刘邦实行分封制,这一制度既稳定了汉初的政治局面,又促进了各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膨胀,危及到中央集权。景帝时削藩,消灭叛乱七国,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制度,将分裂的侯国,纳入郡县统治范围内,使诸侯王彻底失去了与中央抗衡的实力。这样,汉武帝便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初郡国并行体制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在不同时期起到了不同的历史作用,我们应予以历史地评价。时序框架下建构知识体系的构建,既照顾了教材主线,又没有把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割裂为单纯的知识点,还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满足了学生思维合理的、逻辑的和理解的需要。

2.宏观把握,依托时代特征,以小切口视角推动整体性历史认识的形成。譬如,元朝和明朝同为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元朝更多体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明朝则更多体现出沉暮与开新的品格。我们以怎样的角度和切口让学生将散落于各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整合,加深关于这两个朝代特征的认知呢?笔者结合课本元朝和明朝的形势图,分别补充材料,提出两个问题:

1.有学者认为元朝对于中华文化圈的深层次融合有着重要的贡献,它推动了华夏“小天下”迈向多族群“大天下”。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2.朝贡体制自古有之,鼎盛时期却是在明代,试对此进行合理解释。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边疆治理、行汉法、尊孔崇儒、宗教信仰自由等角度分析,这些措施对于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对于各民族之间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和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特征的体会。第二个问题,则突出明初朱元璋系贫苦农民出身而当上皇帝、成祖夺侄帝位的个人原因,需要万国来朝增加其权威性;北虏南倭的严峻形势,需要周边稳定;“海禁”政策严格,只能通过朝贡进行贸易;强大的国家权力以及经济实力能够支撑“厚往薄来”的贸易原则等,多维视角考量朝贡体制,学生能够感受到大明王朝在“八方来贡,万国来朝”之下隐含的走向落日余晖的危机。所以,具体时空条件下凸显时序思维的设问,更易建构起学生对历史史事的理性认知,从而推动学生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依托专项训练,培育历史实证思维能力

实证思维“要以史料为证据支撑观点,论证历史问题,透过材料审视历史,并据此形成一定的认识”[3]。笔者曾经在听课观摩中,发现有一个值得商榷的教学现象:不管教师讲新课还是复习课,都会很突兀地设计出一些较为雷同的问题。如,我们用到哪几种类型的史料?哪种可信度较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史料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尽管不无价值,但强行插入,却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又或者很多老师将史料教学和实证素养划了等号,围绕既定结论去拼凑史料或材料,结果很容易从结论走向结论,也忽略了学生对于史料的选择、甄别、辨析、解读等一系列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过程。为此,笔者刻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三个人物,宋岳飞、明朱元璋、清雍正帝,循序渐进,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实证思维品质的专项训练。

第一个问题:“岳飞到底是创造了抗金的神话,还是被神化了的英雄?”对此,笔者以《宋史》和《金史》对岳飞战绩的不同记载设疑,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史料,正面证实和反面证伪,多重证据链合理推演,从而得出了岳飞确实堪称“战神”的结论。这一练习,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各种史料的价值,了解“孤证不立”的原则。

第二个问题:“再探明太祖真容,俊脸还是丑脸?”对此,笔者利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元璋造型所引发的争议,为学生提供了朱元璋形象变化历程的不同史料,让他们自己去考证明太祖的面容到底是“俊”还是“丑”?这其中有什么秘密?一番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历史画作中朱元璋的相貌之变,发轫者是官方,但如何继续演变,却成了民间的自由创作,出于不同的政治考量,他们共同塑造了一个神秘的朱元璋。

第三个问题:“雍正皇帝是矫诏非法夺位还是继诏合法上位?”为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康熙遗诏、官修史书、雍正自述、外国文献等六则史料,既有当事人的回忆,又有旁观者的描述,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当然,在时间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真正做到“像史学家那样思考”。以上这些练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对史料的辨析、解释中,体会“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4]的道理,历史考证就是尽可能地去挖掘、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样,围绕学生兴趣浓厚、史料较为丰富、可操作性强的情境设置问题,进行系统训练后,学生便基本上都学会了如何去思考问题,“言必有证,尊疑重据”实证思维能力亦便会获得较大提升。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

三、依托核心概念引领,培育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是在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将众多凌乱的史料进行编排梳理,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认识实际上具有这样三个层次:一是有关一件件的史料和单项史实的认识;二是以一系列有关史料、史实为依据而形成的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的认识;三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总体性的历史认识。”[5]课时教学很容易陷入碎片化教学的境地,而读懂教科书文本,找准章节单元的逻辑,围绕核心概念设计问题,更易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譬如,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读单元目录,笔者以“战争与世界秩序”为探究主题,围绕“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世界形成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有学者认为,“第一世界大战是战前失衡、战中失控、战后失和”。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一战结束30年时间内,人类再次陷入战争深渊。二战缘何没能避免?

3.迄今为止,预言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未发生。为什么二战后能够维持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局面?

历史作为人类自身活动的矛盾复合体,无序中孕育有序,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它蕴含着某种结构和层次,上述几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厘清了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对比“一战”和“二战”后国际新旧力量变化以及国际秩序构建原则的差异,认识反法西斯战争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而对二战后的和平做出理性分析。

在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笔者就苏轼“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的观点设计了如下问题:

1.古代官制“三代出于学”指的是何种制度?“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怎样理解?

2.有学者认为正是凭借科举制度,古代中国政治真正完成了向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转化,有无道理?

3.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政府职位是否为某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试结合古代选官制度加以说明。

教材知识内容本身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将其内化为学生心智能力的过程才是重点。历史事实中蕴含大量可供比较、鉴别的资源,我们可以观流变、寻规律。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引领的步步推进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合理的解释。从“选官制度的延续与变迁”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通过有梯度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的特点、影响,从而建构起对古代选官制度整体的认知。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

思维始于问题,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教师要变换问题情境,举一反三地让受教育者养成用核心素养的方法理解历史现象、阐释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6]。指向素养的历史思维能力,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陌生问题的能力品质,教师只有突破教材,深化教材,善于提炼出有创新见解的问题,才能开掘出学生的新看法、新见解来。当然,核心素养是五位一体、彼此交织的关系,历史思维诸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割裂其内在的联系,一个问题的设计有主旨考查能力和辅助考查能力之分,并非绝对孤立的。这一点,当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

【注释】

[1][6]刘芃:《卷里卷外:刘芃论考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8、29页。

[2]徐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历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76页。

[3]陈志刚、张春桐:《证据意识和论证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5期。

[4]庞卓恒等:《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5]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2-93页。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

敬请阅读下则讯息:

两道山东等级考试题对历史生命课堂构建的导向意义摭谈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

历史教育工作坊

有思想 有理性 有意义的历史

公众号

该公众号已被封禁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

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书籍_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的例子_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上一篇: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高度
下一篇: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问题探究.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