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新」指的是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本文以「三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研究为主,思考如何备课,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明确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伴随着高考新政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以及新教材的使用,传统的教书育人方式发生了变革,立德树人作为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理念信任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模式,迎来了新的教学变革。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例,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三新背景下的实施。
1、教材分析
新教材和传统的人教版教材,无论在课程标准设置、课程内容叙述、教学问题的设置还是史料的使用上都呈现了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要进行对教材的分析,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教材内容设置的意义。
教材的分析分为三步,第一步为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紧扣课标,比如《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课,该课的课标为「了解三国至隋唐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¹,就课程标准而言,我们可以以文化自信为主题,进行线索的串联。而教材分析又可以分为单元分析和内容分析。单元分析是将本课内容置于整个单元背景下进行考察,明确该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比如,该单元的主题为「民族交融」和「大一统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移民大量进入到长江流域,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深入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唐时期,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南北文化进一步互相补充,中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明又一个发展高峰迅速崛起。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这一课和该单元的其余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了单元框架,横向构建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能够宏观的把握单元主线。
其次,分析本课内容,本课内容分为了四个子目。讲述了儒佛道在魏晋至隋唐的发展概况,体现了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呈现出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例举了该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的众多成就,感受文化在多元并存的同时实现了融合与创新,而文化的发展根植于社会现实,魏晋至隋唐时期之所以会产生文化高峰,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及了玄奘西行求佛经,鉴真东渡传佛法。域外佛教东传至唐朝,而中国化的佛教又传播到周边国家,凸显了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的交相互动的状态。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子目之间的关系与特点,明确了教学主题,这就下一步教学目标的设立做好基础工作。
2、教学目标的设立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同时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构建。教学目标要凸显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同时要在目标中体现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下面以该课为例。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一是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发展概况,认识其发展与特定时空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多元并存,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二是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以及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感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兼容创新,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三是通过玄奘像的变化,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一个交相互动的状态,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四是通过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演变特点的分析,深刻认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四个目标的设定,明确了本课要达成的教学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同时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观,明确文化自信,落实核心素养。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
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构思,对史料的选取和解读,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搭建。
就本课而言,本课的内容主要是文化为主,利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需要分析不同时期文化产生的原因,而选取的史料可以多样化,比如诗歌,绘画等,它们既是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也具备史料价值。而诗歌或者绘画作品,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李白(诗仙)、王维(诗佛)、《金刚经碑》、《多宝塔感应碑》、龙门石窟佛像、《洛神赋》等等,教师需要思考,教材为什么将作品选入本课,其目的是什么。比如,两幅书法作品体现了佛教色彩,龙门石窟佛像体态温和体现儒家色彩,诗仙李白自称「谪仙人」体现道家思想,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而他是唐朝的高僧,这些成就既强调了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新高峰,又凸显了唐朝文化的兼容并包,融合创新。所以,仔细阅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所蕴涵的内容以及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是非常丰富的。此外,唐招提寺的插图也有深意,它想要传达的含义是中国化的佛教传到日本去过后,对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招提寺就是在鉴真的主持之下修筑的,至今被视为日本的国宝。而唐朝长安汇聚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其中教材有这样一句表述「有的留学生在唐朝考中进士」,细心的老师去翻阅资料可以查到,日本的留学生晁衡在唐朝进士及第,李白还为其赋诗,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
而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最后的课堂总结需要以单元为基础进行升华。三国两进南北朝的文化,在中外交流中不断融合,在兼容借鉴中实现创新,博采众长,达到新高度的唐朝文化又辐射周边地区,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基于这一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以海陆丝绸之路为连接的中外区域交往、国家政局的分合治乱、上层制度的变革、中外民族的交融以及传统文化的传继,塑造了这一时期开放创新,兼收并蓄,互动调整,积蓄更生的文化历史面貌。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更应该以昂扬的姿态,努力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培养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通过总结,既再次强调了核心素养,又让学生为中国文化的博大兼容感到自豪。
最后,在三新改革之下,作为一线教师,唯有迎头追赶教育改革浪潮,转变思维,迎接挑战,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