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请问教授这个是什么意思?

请问教授这个是什么意思?

请问教授这个是什么意思?可能同时暴露了你和你们老师的问题,可能你还不知道怎么分析文本,所以很勉强的使用了一些常见的教材中的判断。那你们老师就不开心了,她显然认为“忠于内心”更重要

可能同时暴露了你和你们老师的问题,可能你还不知道怎么分析文本,所以很勉强的使用了一些常见的教材中的判断。那你们老师就不开心了,她显然认为“忠于内心”更重要,但他们的文学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每个时代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学观念,很难说何种对文学的判断和理解更本质、更正确。以审美性为中心的文学观念是直到近代才产生的(之前几千年来主流是“文艺载道”那表达政治是必然的)。

1980年代前,文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政治教育作为基础的,比如分析某个作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基本就是一些政治和思想上的理解,比如反映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反映了热爱祖国啊,反映暴露揭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等等。但从1980年代开始,文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就开始变化了,当时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包括结构主义和新批评,以及在文学史写作上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很大程度上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文学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以文本为中心,强调作品的“文学性”。一批在1980年代后培养起来的老师,就会本能性的排斥一切作品中涉及到政治、社会的,认为这些都是“意识形态”,那文学应该表现什么呢,在他们看来当然应该表现没有被污染过的。

但问题是现代社会“内心”是什么?会有没有被任何政治、社会、经济影响过的“内心”么?剥离掉这些,内心也根本剩不下什么了。我并不觉得文学应该反映“普遍”的情感,恰恰在于文学揭示的情感是特殊的,但特殊又不意味着不可以分析,当我们分析情感的时候,作家、社会、政治等要素,自然都决定了我们分析出什么,感受到什么。我们自己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会有不同的倾向和意识形态(这也决定了不同时空背景的人对文学作品评价大相径庭,同时代的唐人对杜甫评价不高,宋人喜爱,难道唐人的文学修养低于宋人么)。这一点并不可耻,读文学作品未必要完全悬置这些,实际上也悬置不了。恰恰需要做到的是自觉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带着什么样的观念进入文本的,然后在读过文本后,自己本来对世界的理解是否有所变化。

可能真正值得警惕的并不是从文本中读出意识形态观点,而是应该是意识形态的内容被读出的过程没有充分通过文本。

上一篇: 栋梁特等奖学金 | 钻研酶的脱除,支教云南双柏,他实力诠释化学人的社会担当!
下一篇: 文化研究方法的科学路径与多元走向.docx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