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北京文化旅游行业业态分析系列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旅游

北京文化旅游行业业态分析系列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旅游

北京文化旅游行业业态分析系列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符号多样,文化场景丰富,做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对展现城市记忆,焕发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文化街区界定

历史文化街区是京味文化游的主要承载区。2008年国务院出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目前我国已经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873片,确定历史建筑2.35万处。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符号多样,文化场景丰富,包括古建筑、古街巷、古院落、古院墙、古树,以及商贸、交通、民间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居住建筑、构筑物及环境要素。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前提上。目前,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保护整治与更新改造方面。总体来看,不同街区更新模式可大致分为以下4种:

表1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分类

类型

案例

模式内容

政府出资,改造居住环境

北京东四三条-东四八条改造

这种模式是由政府作为操作实施主体,以解决改善居民生活为主要目的,制定整体方案,统筹安排,实施改造、人员安置等事项的实施模式。

政府主导,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基于物业产权所属性质和便于科学高效管控,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成立公司进行运作,号召居民积极参与实施,并由归属地进行管理的模式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市场介入,有机更新

北京南锣鼓巷

政府出台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改善街区风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搬迁疏散、促进就业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引导居民通过多种方式与商户和政府一块监管和治理,紧紧围绕融资、整治、业态和管理四个最核心的环节,构成了南锣鼓巷独特的可持续再生模式。

市场主导,开发旅游商业

成都锦里

以三国文化为主题进行商业开发,成功地创造了全国瞩目的旅游商业奇迹。锦里紧邻成都市著名旅游景点武侯祠,全长350米的带状走道两侧浓缩了以蜀汉文化为卖点的川西民俗民乐,兼顾现代生活的时尚与便利,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创造出当地独树一帜的注重体验的旅游和购物模式。

(二)北京历史文化街区规模

截至2018年8月底,北京老城内正式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共有33片。其中,皇城、大栅栏、东四三条至八条3片街区已由国家正式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占老城总面积62.6平方公里的33%,占核心区92.5平方公里的22%。历史文化街区中包含了绝大多数北京老字号企业,在2018年12月印发的《关于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发展的意见》中提出,5年内将认定100名北京老字号工匠,经营规模超过10亿元的老字号企业达到20家以上。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规划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近期,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编制的《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表2北京市正式公布的,位于老城内的33片历史文化街区

第一批老城历史文化街区

1.南长街2.北长街3.西华门大街4.南池子5.北池子6.东华门大街7.文津街8.景山前街9.景山东街10.景山西街11.陟山门街12.景山后街13.地安门内大街14.五四大街15.什刹海地区16.南锣鼓巷17.国子监-雍和宫地区18.阜成门内大街19.西四北头条至八条20.东四北三条至八条21.东交民巷22.大栅栏23.东琉璃厂24.西琉璃厂25.鲜鱼口

第二批老城历史文化街区

26.皇城27.北锣鼓巷28.张自忠路南29.张自忠路北30.法源寺

第三批老城历史文化街区

31.新太仓32.东四南33.南闹市口

(三)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存在问题

1.部分历史建筑亟需修复

北京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街区保存最多、其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一座城市,但由于历史、老化等原因,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破坏较为严重,如三元伏魔宫、弘曣府遗存等已经消失,房屋的自然老化在不断侵蚀着古都的风貌,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与更新机制,使许多百年老屋濒临危境。

2.商业化过于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街区内的文保单位、历史街巷、古民居等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但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得街区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昂的租金使得优质商家减少,“老字号”企业难以为继,产品、店铺缺少京味文化。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什刹海两旁的店铺许多悬挂着“老北京”的招牌,店铺的经营内容却与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没有关系,有些甚至是西餐店、咖啡店、酒吧,先锋文化遮蔽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很少有人去体会北京胡同的风情和历史韵味。由于商业味太浓,什刹海、南锣鼓巷落选,未能进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在国子监街、五道营胡同地区,布满的则是星罗棋布的风水、起名店。某种意义上,这些店面的聚集,与国子监本应承载的内涵格格不入。

历史文化研究会_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3.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矛盾有所激化

社区居民是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展现旅游地人文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群体。胡同、四合院成为游客体验京味文化的重要目的地。北京很多历史文化街区的胡同,由于缺少景点标识、路线导览、停车场地,游客进入胡同后容易迷路,随意乱窜,甚至进入居民家拍照,这些不良行为侵犯了居民的隐私。在旅游高峰期,汽车、自行车、行人、游客、游览三轮车,全部拥堵在狭窄的胡同内,使得居民出行交通极为不便,通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同时,游客挤占居民公共设施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缺乏合规范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活动打搅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_历史文化研究会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四)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游发展建议

1. 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新机制

从开发、利用、保护三个方面着手,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长效发展机制,各自明确发展目标,分工协作,建立盈利性项目与保护性项目结合、旅游导向改造与居住导向改造相结合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模式。

表3政府、企业、社会各自职责

主体

职责

政府主导

一是立足体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制定出台古建筑保护、街区风貌控制、居民搬迀疏散、交通规划调控、商业租赁、环境卫生维护、市场整顿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形成完善的历史街区管理体系,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的完整保留。二是政府应加大街区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对水网、电网、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三是对市场的趋利性行为进行适度干预。政府在必要时设立临时性的协调机构,主要致力于历史建筑保护和公益项目的融资和推进,引导企业关注和投入社会与文化效益突出的项目。

企业运作

对历史街区旅游进行统一开发运作,负责古建筑修缮保护、特色商业街开发、租赁商户管理、导游服务、游赏节点开发运营、旅游线路策划、街区旅游营销、大型活动组织策划、公共关系管理等多方面的具体工作。

社会

成立街区旅游协会,就搬迁补偿、建筑维护、商铺租赁、民居利用、家庭接待等多方面举办听证会和意见征求会;同时开展各种居民技能培训班,制定居民就业指导办法,扩大当地社区居民在食宿接待、导游、艺术表演、商铺经营等多方面的就业份额,提高旅游的社区参与程度。

2.挖掘街区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体系

文化氛围是衡量街区整体环境的重要内容,优良的文化氛围不仅能体现街区特定的文化传统、习惯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而且能给居住在此或在街区游览的人们以情感的感染。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避免过度商业化,打破“观光+小商品出售”的发展桎梏,要以古都文化的内部要素作为发展的动力和资源,系统挖掘、梳理、评估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要素,通过创意性转化和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注重老字号保护,打造精品旅游演艺、特色文化节庆等产品,激发文化的发展活力。

3.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彰显文化氛围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街区的游客中心、旅游导览、住宿餐饮、停车场、步行交通系统、旅游厕所、医疗卫生等旅游标识配套设施,配套设施的建筑设计、内外装修或装饰、景观照明方面体现街区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京味文化氛围,保护街区特有的风格和底色。进一步升级街区旅游服务功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历史文化研究会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_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上一篇: 教育学考研|一份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学考研系
下一篇: 第15课探寻新航路重点难点精归纳巧突破.docx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