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绥化市委和黑龙江省委党校主办的“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从民族复兴进程中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此次会议的突出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朗指出,与过去发生过的无数次改朝换代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走向。7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考虑到中国走的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苏联的发展道路,这一成就便更具有非凡意义。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研究者的应尽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民卿指出,近代以来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史过程。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族复兴进程中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飞跃。中共安达市委党校副教授常春丽从三个维度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从时间延伸维度来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从空间扩展维度来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带来的多重影响,从社会各领域新变化维度来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实现的历史性转变。
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士花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群众工作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展现了山东根据地群众工作从摸索中不断走向深入的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李国芳强调了城市对于中共革命成功的重大作用,认为在中共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占有城市是一个重要门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斌通过考察上海地区国民党护工队的消亡、中共领导的人民保安队的兴起以及二者对于城市解放的作用,从工人武装的视角阐释了中共为何能获得工人群众的拥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车霁虹论述了东北抗联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的历史贡献。黑龙江省委党校讲师张磊对东北抗联史料搜集、整理和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利用好抗联史料,提升东北抗联史的研究工作。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统计部门通常把193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确定为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并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参照数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会芳对于这一标准的提出和确立过程进行了考证,再现了国民经济统计事业蹒跚起步的历史。中共青冈县委党校副教授刘丽娜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开发历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金兴伟提出,中共在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其执政经验主要体现于四点: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共绥化市委党校教授佟艳玲强调,立足于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原生点。中共绥化市委党校副教授陈世媛认为,群众路线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制胜法宝。
实证研究之外,此次会议在理论创新方面亦有进展。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处长吴志军对于新世纪以来以新革命史、新政治史、新文化史、新社会史为代表的“新学”思潮在中共革命史研究中的应用和体现进行了回顾和点评,引发与会学者热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