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公教一楼1503室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王立新应邀作了题为“跨国与全球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与世界——兼论中国史与外国史的相互借鉴如何可能”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历史学院60余名师生出席,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教授介绍了民族国家史学(national history)的发展经过,以及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历史学家对民族国家史学的批评与反思,指出19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兴起了构建民族国家的浪潮,相应的历史研究着重围绕打造民族国家内部的集体记忆、塑造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而展开。在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民族独立的影响下,再加上民族国家自身的支持,民族国家史学长期占据史学研究的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史学家开始反思此类史学范式的弊端所在:研究领域狭隘和局限,只能重建人类经历的某些方面,忽视了全球或跨国性的诸多经历;强调本国历史经验的特殊性,忽略了国家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导致特殊论或例外论成为历史学家的职业病;容易被民族国家用来掩饰过错、讴歌荣耀,培育出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由此,王教授认为,民族国家史学不仅妨碍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且无助于理解全球化时代的现实,不利于培育国民开放包容的胸怀和世界公民意识。20世纪90年代,以杜赞奇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者开始呼吁打破民族国家书写范式的束缚。在此背景之下,历史研究产生了全球转向和跨国转向。
上世纪60年代,全球史作为历史编纂的方式出现,为思考民族国家历史提供了崭新视角。9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了从跨国史视角研究本国历史的趋势。历史研究的跨国转向与全球转向已经发展为当前国际史学界最强劲的学术潮流之一。王教授表示,可以将跨国史(全球史)从两个层面予以解读:它既是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又是新开辟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作为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跨国史(全球史),可以从如下几条路径开展研究:首先,将本国历史置于更广阔的地区或全球联系中,作为更大的地区历史的一部分。例如,将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史置于大西洋史中进行考察,将清王朝置于内陆亚洲、甚至更大范围中予以解读。其次,关注思想、人员、制度、技术、商品方面的跨国联系对本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例如,进步主义运动可被视为20世纪初期兴起的“跨大西洋社会政治”的美国版,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亦受到外部世界的深刻塑造。再次,研究国际事件和事态对本国的影响,诸如运用跨国史(全球史)的视角研究独立战争、民权运动、中国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最后,王教授提醒我们关注本国与他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以及考察帝国内部边缘地带对中心地带的影响。
作为研究领域和对象的跨国史(全球史),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新边疆”。王教授认为,跨国史的兴起催生了诸多新的研究题材与领域,包括以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劳工、妇女等作为对象的跨国社会史,研究跨国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跨国经济史,关注大众文化传播和国际文化形成的跨国文化史,以及跨国人权史、宗教史、体育史等相关跨国事态的史学分支。跨国史(全球史)通过挖掘新材料来关注以上跨国空间内的事态,试图重建被民族国家历史范式忽视的边缘群体的经历、全球化的进程和人类的整体经验,极大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王教授随后把目光转向中国,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从跨国史和全球史视角中受益。在王教授看来,跨国史和全球史的引入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激发我们重新理解中国近代史,并开辟新的研究题材和领域。其一,我们要将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历史中加以考察,重视世界性潮流和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其二,需要关注跨国的思想、文化、制度、资本、商品、技术的输入如何重塑近现代中国。其三,可以考察中国近现代史上跨国团体和跨国现象,显示跨国力量在中国的规模和活跃程度,并言及对“租界”这一跨国现象开展研究的必要性。总之,跨国性是近代中国的重要特征,跨国史和全球史视角的引入,可以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接下来,王教授围绕中国国家道路的选择这一主题,集中分析了自近代以来的中国如何受到外来力量的影响。19世纪中期欧洲“文明标准”东来之后,其意识形态和政体模式将中国从帝国塑造成现代民族国家,逐渐实现了中国的“文明化”。一战期间西方世界的分裂,导致民国时期的中国陷入“不入于美,便入于俄”的彷徨处境。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学习苏联”模式一度导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改革开放后,中国选择弃苏入美的道路,再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助力,经济实现腾飞。放眼未来,王教授展望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广阔前景。
最后,王教授畅谈了中国(近代)史与外国史相互借鉴的几条途径:知识树的延展与视野的拓展有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化;方法论的借鉴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诸如性别史、新文化史、概念史等领域或可借鉴国外的分析视角;通过中外比较的视角可带来新的历史认识;以来华传教士、二战历史为例,需努力挖掘“共有历史”。王教授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的相互借鉴,在跨国(全球)视角的关照下不仅必要且可能。
夏明方老师对王教授的报告及其展示的跨国史(全球史)研究视角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对该视角的关注和研究可以极大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边界,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理解。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关于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延续性、中国例外论、开展跨国史研究的实际困难、跨国视角与历史的因果关系、文化的公度性等问题向王教授请教,王教授分别予以详细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之中结束。
2020级中国近现代史博士李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