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跨国/跨文化比较研究:路径与方法
2019年10月11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九季第2期(总第132期) 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新闻传播学院311举行。本次学术午餐会的主讲嘉宾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周翔教授,讲座主题为《反思跨国/跨文化比较研究路径与方法》。李晓愚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并向周翔老师赠送了第一至第四季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文集。来自院内外的众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李晓愚老师向周翔老师赠送博士之家论文集
本次讲座,周翔教授围绕比较的逻辑、路径、方法、程序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对比较性内容分析与跨文化研究的体会与反思,其论述主要侧重研究设计的层面,尤其是比较研究中的案例选择的问题。
一、博士论文中的比较方法
周翔教授首先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例,引入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她的论文主要讨论的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议题凸显以及新闻框架的使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新闻报道上的差异,与其文化维度和政治自由度差异之间的关系。在她的研究和思考中,有三个涉及到与比较方法使用有关的问题:一是,常见的两个国家地区的二元比较是否足够。二是,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差异是否就代表了文化差异。或者说,跨文化比较是否以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就足够了。三是,比较研究中的代表性案例如何选择。
二、为何比较
周翔教授提出,比较是做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观察,也没有研究。比较的视野和意识来自于古老的哲学观点:人类关于自我的认识,源于关于他者的认识,自我源于多元比较的迂回路线来确证自身。个体通过参照系获得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社会和文化也是如此。研究者如何在研究实践中,要想保持比较意识、、把比较的方法拿捏到恰到好处,非常考验研究者的经验和修为。比较视野中,通常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把数据纳入到时序中的同等序列中,就构成纵向的比较。纵向比较往往为了获得基本的逻辑合理性,或者是发现一些超乎常规的特殊性,以便进一步深耕问题或发现错误。历史比较往往会和横向比较相结合,要点在于观察一些不太熟悉的情境,从而澄清一些时代性的错误。横向比较往往为了寻求差异,从区域性差别中找出本质、事实。比较研究中,发现差异只是起点,进一步的是对差异进行解释,是什么导致差异。对差异的感知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距离,即使是最熟悉的现象,也需要重新审视。跨文化研究中的比较,是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的危险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周翔教授提出“为何比较”的第二层含义,即比较的基础在哪里,这里涉及到是否具有可比性,以及比较在何种意义上是有意义的。通过对社科文献的梳理,她发现,比较学家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相关性,选取独特的比较双方。例如在欧洲法西斯主义的研究中,选取德国和意大利作为比较的案例。
周翔老师和到场师生合影留念
周翔教授进一步提出比较研究的第三重含义,也是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比较建立通则化或者说一般性的经验命题,探究被观察现象的原因。在这样的比较中,共变是一个关键词,此时比较方法类似于实验,要在选择个案时进行控制。比较研究如果经过较好的设计,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
三、如何比较
1.比较中的案例选择
在探讨如何比较时,周翔教授首先讨论了比较中的案例的选择,涉及到案例的多少、选择哪些案例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案例多少的问题上,到底分析多少个案才能验证理论命题?没有一个理想的绝对数字,但有一般性规则:如果只涉及到两三个案例,且分析单位停留在国家层面,那么分析结论是很值得怀疑的。在当前个案不足的情况下,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引入历史个案进行弥补,另一种是把每一个国家区分成若干不同地区,根据相对稳定的社会学特征进行划分。
在选择哪些案例的问题上,有三种最主要的选择:一是选择可比性案例,可比性取决于自身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是选择因变量值有变化的案例,要允许因变量值有变异的可能性,否则研究者很难判定解释性变量就是其原因;三是选择总体不同下级子群体的案例,研究者要证明其所观察的关系在总体的不同下级群体中,依然是成立的,可以增加推导的因果关系的有效力。
2. 比较的逻辑和策略
在阐述比较研究中的逻辑和策略时,周翔教授介绍了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密尔在其《逻辑体系:推理与归纳》一书中提到的策略。第一种是一致法。这种方法认为一种现象的两个或多个实例,分别有多个可能的原因情况,但是只有其中一个是所有实例一致共有的,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实际的原因。这种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建立原因和效果之间的必然关系,还有在多重原因的情况下有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第二种是差异间接法。与一致法用正向案例不同,这种方法用的是负向案例,对正向案例的结论进行加强。举例说,就是看没有出现某种现象的国家或地区,是否都没有包含某个因素。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在一些实际调查中,负向案例有时很难界定。
接下来,周翔教授又介绍了Przeworski Adam 和Henry Teune在《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Social Inquiry》一书中提到的的最大相似系统设计和最大差异系统设计。与密尔着眼于自变量的选择和比较不同,最大相似系统设计和最大差异系统设计的着眼点在于因变量上。最大相似系统设计的逻辑核心在于,在比较的国家中所发现的共同因素,如果与被解释行为无关,就说明,不同的行为模式,在包含了这个因素的系统中都可以观察到。这实际是对密尔方法的一种补充。这种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在众多可能被作为既定现象的解释因素中,如何作选择,是缺乏标准的,无法确定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的。最大差异系统设计,与密尔研究路径的实质性不同的,是其主要目标是证伪,其逻辑是,在比系统低的层级上观察行为的变化,如果来自于不同系统的总体子群体在因变量上没有差异,那么系统间差异对解释变量是不重要的。
最后,周翔教授进行了总结,提出每一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只能在具体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