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明朝言官先傲后贪,风气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言官先傲后贪,风气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言官先傲后贪,风气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明代的言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明朝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日常行政中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属

明代的言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明朝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日常行政中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属性,也在于其作为一个政治群体所代表的精神内容。

在明朝前期,言官往往刚正不阿,一身傲骨,即使是面对皇帝也敢直言上谏。而到了明朝后期,言官不仅贪腐成风,失去了作为行政机构的公正性,并且向皇帝、权臣甚至宦官低头,失去了引以为傲的精神风骨。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转变的?又有什么影响?

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貌_明朝社会风气

一、背景介绍

在中国古代,言官一般被统称为台谏,由监官和谏官组成,他们往往也喜欢称呼自己为清流。

言官群体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性。其中的监官主要是作为君主耳目,监察天下。

而谏官则主要负责在皇帝做错事的时候上疏指出,帮助皇帝纠正错误,明代的言官有谢迁、海瑞、左光斗等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

而在明代中后期言官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与言官集团的转变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加上言官所担任的官职往往是负责监察天下的重要职位,因此在言官集团的糜烂下,整个国家的局势也会变成一团乱麻。

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气_明朝社会风貌

二、明朝言官转变的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一般认为明朝言官进行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来自皇帝的打压

皇帝和大臣,本来就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集体,大臣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是大臣又需要对给予自己权力的人形成相应的制约,这也就导致劝谏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国家权力的对抗。

言官上疏劝谏时,最主要的就是皇帝的反应,劝谏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皇帝是否认可并改正,而非群臣。

而一般来说,能够明辨是非的君主少之又少,而能够接受批评虚心改正的更是凤毛麟角,明朝的皇帝如如明世宗、明神宗都被言官批评其“好疑”。

再者说,明朝的皇帝大多迷信寻仙问道,例如嘉靖皇帝沉溺于设坛祭神,宠信道士,以及或者是“红丸案”中的红丸制造者。

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气_明朝社会风貌

他们往往会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因这种行径成为言官口诛笔伐的对象,从而导致皇帝从心里记恨上了言官,找机会便加以报复,破环了君臣和睦。

明朝皇帝和言官之间的矛盾激化主要是在嘉靖年间,其中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史书记载,大批言官聚集在左顺门劝谏嘉靖皇帝,“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随后又把劝谏此事的言官都逮捕入狱,接着又下狱拷问、停职办罪,罚俸、杖责、廷杖打死十六人。

自此之后,嘉靖皇帝通过暴力维护了皇权,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结果是,大部分言官开始谨言慎行,明哲保身,不再有以前的那种谏言气节,也使明世宗对言官开始厌恶,不信任。

明朝社会风貌_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气

(二)来自同僚的排挤

当言官因为一件事向皇帝发起劝谏的时候,他就必然已经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个人群向上可以囊括到皇帝,向下可以包含普通百姓,因此言官容易遭到朝臣的排挤和孤立,尤其是位高权重者,如天子近臣的内阁辅臣和宦官对言官的警惕和迫害就尤其严重。

严嵩主持内阁时,因为言官时不时对他的弹劾,就借着皇帝的势力对言官们进行打击报复,如施以廷杖、贬谪、下狱等刑法。

张居正在主持内阁的时候,因为以丞相自居而被人弹劾,于是张居正把弹劾者罢职免官,后来更是买通他的仇人,诬陷其残害忠良、贪污赃银,流放到了岭南地区。可见在言官和朝臣的对决中,言官的下场一般都比较凄惨。

明朝社会风气_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貌

而自诩为天子家臣的宦官也是言官重点弹劾的对象,因为宦官往往因为其和皇帝的亲密关系而受到重用,因此经常被言官攻击和弹劾。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对东林党的迫害也非常严重。左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 接着其他东林党人也上书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借助皇帝的权力,疯狂报复。

魏忠贤篡改旨意,把当时被人们尊称为“六君子”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一起逮捕下狱,并将他们在狱中折磨致死,导致“衣冠之祸 , 由此遍天下”。

言官的职责使得专权乱政的内阁辅臣和宦官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言官会受到来自官僚的排挤。

明朝社会风气_明朝社会风貌_明朝风气社会现状

(三)自身群体的原因

言官的言风转变的原因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在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一部分知识分子弃政从商,逐渐走上了纸醉金迷的道路,而也是这批人,对于其他言官采用了贿赂的方法将他们拉入泥坑,这也就导致了言官最初的正直清廉正在丧失。

还有不少言官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置国家命运于不顾,身陷门户之争,对于国家的衰败起了推动作用。

“宁负公家而不负私室 , 宁害小民而不害己身 ”就是当时的写照。在正德年间,就已经出现各类小团体,后来更是出现了以地域性为联系的各类派系,如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等。

他们以地域性为原则,维护乡族团体的利益。导致言风就已经出现了转变,偏向于私人利益,不再以国家利益为重。

明朝社会风貌_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气

三、明代言官言风转变的影响

(一)加强了君主独裁

言官言风的转变放任了君主的权力,再加之言官出现了攀附权贵的现象,只求自保。这就导致出现了皇帝独裁的局面。

明朝中后期言官的直言极谏的精神逐渐消失,出现了大批趋炎附势的言官,导致皇帝整日生活在虚假的花言巧语之中,愈发肆无忌惮,按照自己喜好做事,而国家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恶性循环中走向末路的。言官言风的转变放纵了君主的独裁,同时也加速了皇帝的堕落腐败

(二)加剧了吏治腐败

缺少了言官的监督作用,明朝中后期的吏治也逐步崩坏。上至内阁首辅,吓到小小县官,每个人想尽办法都在贪污腐败,国家机器无法照常运转,百姓怨声载道。

而最应该了解国家情况的皇帝,因为缺少了言官这些耳目,变得眼花耳聋,无法深刻了解到国内局势,难以从根源上解决国家遇到的难题,偶然有几个新言官怀揣着理想进入朝堂,也往往会被这个大染缸染成别的颜色,失了公允和失去了言官该有的谏言风气,走上了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贪污腐败之路。

最后使得整个朝廷自上而下陷入了贪污腐败的泥淖中,吏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气_明朝社会风貌

(三)加剧了党派之争

内阁因其政治职能的特殊性,往往会时常和言官打交道,而为了了解自身在官员中的口碑,以及为了维护自己在官场上的地位,内阁的官员就开始勾搭言官,最终形成一些党派,并最终因为地域性的联系而成为了所谓的科道官,产生了“阁臣与言路日相水火矣”的局面。

而在明朝末年东林党和阉党的互相倾轧从本质上看也就是两个党派在进行斗争。

东林党人提出许多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主张,如减轻赋役,反对矿监税对人民的掠夺等,得到当时百姓和部分官员的广泛支持,而阉党则背靠皇帝的信任,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假借皇权的力量,以及一部分言官为了排除异己,就与魏忠贤派联合陷害东林党人,东林党遭受了重创。

党派之争的加剧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更加腐朽,同时也促进了言官言风的改变。

明朝社会风气_明朝风气社会现状_明朝社会风貌

四、结语

从根本上看,言官的言风转变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是给予皇帝和言官的政治地位而带来的必要性结果。

各类因素对于这种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促成,但是仍就是皇权与集体权力向竞争的结果。言官言风的转

变使得明中后期的政治统治受到严重影响,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加快了明朝灭亡的速度,而对于百姓来说更是加重了负担。

参考书目

张廷玉等《明史·》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

胡世宁《修边十策疏》

余珊《陈言时政十渐疏》

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

上一篇: 张首映:践行核心价值观 实现人生价值
下一篇: 高中政治知识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doc 5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