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doc《“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

《“高中文言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特别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明显地忽视了,理念的错位导致了学生语文自读、自学水平的低下,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个现状我们提出了“高中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难度相当大,尤其从初中到高中,跨越性很大,学生普遍反映难以适合,教师也普遍感到难以入手,文言文阅读教学难以实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瞄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展开教学研究,试图打破僵局,有所突破。3、语文学科性质也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注重社会、注重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所以,本课题的研究也是时代的要求。二、研究依据1、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知识属于人的理解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象动词,即一种“探究的活动”。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理解主体的活动。

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准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2、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使用知识的水平,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学习者通过阅读研究的实践,从阅读对象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实行主动探究,总结归纳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阅读方法。3、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增加了“促动学生探究水平的发展”的要求,主张在继续提升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水平的同时,重点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策略,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自主学习的水平,增强发展性水平,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4、素质教育也要求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1、尝试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抛弃以往字、词、句、章的程式,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恐惧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2、找到突破口(例如文言句式等),重点研究,寻求突破,使学生阅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使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3、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思维水平、分析推理水平、创新实践水平等。四、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发现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在掌握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各人形成符合自身特点且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方法。五、研究过程(一)心理调试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通常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在初中阶段,都是在疏通了字、词及难解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理解文意。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也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不过,进入高中以后,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幅变长,涉及的内容复杂,有些教材是从先秦散文开始的,离现在年代比较久远,阅读理解的难度陡然增加:很多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都很独特,更有很多特殊的文言句式。这种现状使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合,普遍反映文言文阅读很困难。

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失去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即使有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材上的文言文勉强过了关,但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马上又犯愁了,离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尚有很大一段距离。文言文阅读成了高中学生学好语文的拦路虎。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学生心理上造成障碍:很多学生对阅读文言文彻底失去信心,遇到文言文阅读的练习,还没动手做,已经在心理上暗示自己:我不行。所以,如何调试学生的心理,协助学生走好这第一步,闯过这个难关,成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必须做好的先期工作的重心。在这个阶段,我们调整教学思路,做了这样几步工作:首先,鼓励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读课文,但不提出硬性的要求,对课文的理解能达到怎样的水准视各人的情况而定。其次,着眼整体理解。忽略难解的字、词、句,鼓励学生从整篇课文的主体事件、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活动、人物的主要思想等角度各自来阐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整体把握。第三,强调诵读。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再来读文章。读错的词,读破的句读,由学生来发现,并提出改正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阐明为何要这样读的依据,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主动呈现出来,共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的字、词、句的含义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理解,不少难点迎刃而解。第四,练习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编制练习,一方面巩固学习所得,另一方面检测效果。练习题适当控制难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离开老师的串讲,我们通过自己的阅读讨论,也可以读懂文言文,效果还不错。第五,及时指导。最后,教师才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份子直接介入,对学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经过这一个阶段的努力,达到了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心理障碍的目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二)重点突破阶段(2008年6月---2009年4月)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对词类的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这时就需要集中力量展开攻坚战。在这一阶段,我们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两个:1、归纳发现法首先,由教师将相关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归类整理,然后将原始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接着,教师提供相关的辨析异同的练习,巩固对某一文言现象的理解。

有了如此充分的酝酿,然后彻底放开手脚,鼓励学生深入到所有教材中的文言文中去(包括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把相关的文言现象找出来,逐个作出分析。经过几个轮回,诸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等文言现象,学生基本能独立作出分析和判断。2、比较研究法学生阅读文言文出现障碍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别,比较两者的差异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倒装句式,之所以称之谓“倒装”,其实就是站在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角度上,将古汉语与之相比较而言的。那么,就遵循这条思路,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逆向的尝试,比如在学习“介宾状语后置”这一句式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试着想象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子由古汉语来表述该怎样说。如“我在食堂吃饭”,学生马上就有人 说:吾食于食堂。如此一来,对于这种倒装结构,学生便有了深刻的 认识。 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尝试将倒装句式与英语中的定语从句、状语从 句等进行比较,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其实,在整个教学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各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交 叉综合使用的。例如运用比较研究法就不能单纯是比较,还需要进行 及时的总结归纳,如“宾语前置”的句式,就归纳了三种情况:否定 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将宾语提前。

研究方法的运用也不能是由教师指定的,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 生选择的,因为阅读的主体归根到底还是学生。 (三)拓展延伸阶段(2009年4月---2009年5月)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 的要求,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储备了独立阅读浅显 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如何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拓 展延伸,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层次,成为本阶段工作重心。围绕这 一重心,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预见 我们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需求,明确本阶段 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需要获得那些帮助;我们通过分层检测,准确把 握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存在的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剖析学生对 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所在,掌握大体方向。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研究分析:、对下阶段拓展延伸的方向作了 预见性规划;、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作出的预见 性判断,确定目标;、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作出充分的估 计,制订相应的对策。 2、确定研究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热 情。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发现有价 值的研究对象,自主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本文丰富的思想内涵 和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引导学生对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1)、历来“主”、“客”是否实为一体的争论。(2)、中国古代散文创 作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确立两个研究课题,学生积极性很高, 自主查找资料,取得了较理想的研究成果。 3、开展课题研究 本阶段,我们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方法指导,侧重于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例如,《赤壁赋》中围 绕历来“主”、“客”是否实为一体的争论,可以启发学生从苏轼的人生 际遇入手,借助图书、网络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展 开研究。同时尊重现代学生具备的思维活跃、信息渠道宽等方面的优 势,鼓励学生多方搜集资料。 (2)、加强合作,着眼于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分组等方式,鼓励学生 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 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3)、呈现成果,强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 成果的交流,要求不仅仅出示研究的结果,更要突出研究的过程和方 (4)、科学评价,落脚于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肯定成绩,总结经 验,激发进一步研究的热情。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人长期从事高中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具备研究本课题的一切基 本条件。 2.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3.进行过本课题的相关个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七、阶段性成果 1、真正意义上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激活学生阅读文言 文的积极因素。 2、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古代的文学、古代的 各种专门著作中蕴涵的历史文化等表现出强烈的向往。 3、培养学生多方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互相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也提高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4、教学相长。这项研究也促使我们教师进行探究,对自己的教学行 为进行深刻反思,并根据教学实际不断修正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从中也得到不少的收获,真正 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更为广阔 的教改之路。

上一篇: 中考化学考点专题1(空气和氧气)
下一篇: 中国航天日|叩问苍穹 探索不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