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又带着知识向你走来啦!!!!快(bu)来(yao)接(tao)住(pao)~(!)
笔者自绘
本期内容主要介绍历史性研究法,设计领域中的历史研究法主要指运用历史资料,对设计历史做出解释,并为构筑未来设计前景提供依据。历史性研究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也是定性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定性研究方法详见第一期内容~设计学研究方法之设计学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法该如何运用? - 设计学研究的文章 - 知乎 )。
由于设计历史性研究法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也即研究对象),最好可以按下列顺序步骤进行研究,对整个研究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笔者自绘
接下来我们就以上步骤中最重要的几大部分进行详细介绍:分别是历史研究的意义、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历史资料的来源、以及历史研究结果的阐释。
一、 历史研究的意义和课题的选择
在讲解干货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相关历史性研究的意义所在。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虽然无法完全复原历史,但是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比如后文提到的多重证据法)去无限逼近真实的历史。不过对于这些“复原的历史”,许多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都持以轻视的态度,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明确,设计的历史对于当下的设计实践和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止有一些特定的工艺、材料和社会民俗,还有特定的设计价值观和审美观。对研究对象或课题的一系列历史性研究,能帮助我们从中找到设计现象发生的规律,还能进一步帮助我们找到当下的设计趋势,为当前的设计转型寻找创新依据,有利于当前设计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为现代设计产品增加历史文化上的价值。
明确了设计历史研究的意义,接下来我们聊聊设计历史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对设计历史的研究方向大概有三个:一是研究某一个特定的设计物品的诞生、发展、演变、消亡的轨迹;二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设计发展,找寻相关特征;三是着眼于整个历史时期的设计发展,描述、分析并总结设计历史的运行规律。
再具体一些,能够引发设计研究者进行历史性研究的具体课题有以下五种主要的类型。
1、 研究设计著述,图像、物品及其相互关系。
设计著述,图像、物品是设计艺术学研究中历史性问题的重要来源,许多重要的著作、图形、实物不仅记录着历史上的一些主要的设计活动,也渗透着创造智慧,给当代设计以启迪。研究者通常需要将图、物与著作文献一起考虑,相互引证,以达到较为可靠、完整的判断或结论。历史上重要的著述很多,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尚未能有完整的整理和研究,所以对此作出任何角度的研究都有一定价值,能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2、 研究设计家、设计机构、设计思潮及运动。
对于一位设计家、一个设计机构和一场设计运动的研究,在以前的研究中比较失衡:我们对莫里斯、格罗佩斯、文丘里、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以及现代主义设计略知一二,但对同时代的其他的设计家、设计机构和设计运动却知之甚少。对于中国自已的设计家与设计机构,如庞薰榮、李有行、郑可、陈之佛与尚美图案馆等就更不了解了。
研究者在整理这方面资料时会因缺失的历史记载而造成其研究的偏见、失误,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以链接不完整的资料,重构设计的历史。
3、 研究设计通史、设计断代史、设计专史以及设计史学史。
我国出版较早、影响很广的一本中国设计通史是田自秉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有关设计断代史的研究,已有自汉唐至明清的多种成果,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也可作断代史看。出版最多,但仍有新课题出现的是设计专史类研究,较早且有影响的是沈从文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著的《中国陶瓷史》,沈福文著的《中国漆艺美术史》,以及杜酒松著的《中国青铜器发展史》等等。有关的课题还很多,诸如设计文化史、设计制度史、设计机构史、设计行会史、设计政策史、设计技术史、设计形式史以及设计比较史等等,都是有待拓展的研究课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设计史的研究历史作为研究课题,设计史学史就是相关的研究,作为一门完善的设计史学科,这样的研究也必不可少。
4、 研究设计历史的理论、分期等问题。
关于设计史的理论性,李立新教授于另一篇文章中有写道:"设计史不只是给过去时代的设计史实以一个编年顺序,而是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来框定设计史现象。不同的理论体现了对设计史现象的不同认识,因此,设计史不只有一种写法。”
现今,如何将引入的西方设计历史理论(如历史循环论、风格演化论到后现代的叙述与想象理论等)与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相结合,成为了值得研究者选择的研究新课题。设计的分期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设计发展不与历史政权的更替同步,这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历史决定论在否定之后,选择“文化决定论”还是“艺术思潮论” ,都应与中国设计史实相匹配,合适的才可以为全新的设计历史研究提供基础。目前,真正思考这方面问题的研究者较少,也可以以此作为研究课题。
5、 研究设计与其他学科成果的关系,设计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表现,重新诠释过去的
设计活动。有一些设计现象隐含着多种学科的交叉,例如,日本建筑设计家黑川纪章在1961年构思东京都的城市规划时,受当时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生命体的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的启发,将新城设计成了“螺旋体城市"。
图片源自网络
再如对卢斯“装饰是罪恶”、米斯.凡德罗“少就是多”、文丘里“少就是烦”的解释,联系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出现在的研究者所没有关注到的一些问题,这就可以为新的研究提供基础,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
二、历史证据的收集来源
在具体介绍收集的证据类型前,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既要重文献记录与实物证据,也要从历史证据中走出,进行现代语释的工作。总体的来说是需要我们运用多重证据,再通过对该设计事件/对象/事实的设计史的研究,最终才能得到与发生的事件相一致,且符合事实,处在与实际事实的内在逻辑联系之中的历史研究结论。
笔者自绘
文献记录和实物证据毫无疑问是最为直观、客观的历史资料,包括但不仅限于出土实物,古典书籍,设计学家、历史学家和其它研究者产出的研究成果。对于古典书籍这类资料,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从设计与造物思想的角度去研读与我们确定好的研究课题相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体会传达出来的设计信息;而对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这类资料,它们只能是我们某个主题研究的起点,文献中的分析研究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对于出土文物等相关实物,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得到的结论与现有文献进行比对,在对比中可能会得到新的发现噢。
不论是古代的研究主题,还是现当代的研究主题,都需要文献和实物互证,事实上我们提出的每一种论述或者某种观点,都需要大量的实物证据来佐证其准确性,提出的论述和观点是否有价值就在于:它是否将最新的研究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以及它是否存在有相当多的实物/实例可以提供支持。
除以上两种证据外,还有一种证据类型——记忆性证据。虽然一件工具、一本图谱可以作为观察设计活动的有力的证据,但是在真实情境中,很多设计实体资料不是缺失已久,就是只能提供极少的证据,对于研究者来讲,这些资料还不能彻底地弄清楚所要讨论的主题。所以,历史性研究中的证据收集的方式除实物资料外,还要有回忆性(记忆性)证据资料的收集等,一段准确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过去的设计事物。记忆性证据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与当事者进行交互式访谈的方法来获取得到。但与当事者访谈这一点要求,就注定了并非针对所有的研究主题都能得到记忆性证据。如果你选择的研究课题背景是在现当代,那么可以一试。
最后再次强调,运用多重证据的重要性:多重证据的方法实际就是多角度地考察历史,放宽历史的视野。对于一个历史研究课题,我们混合使用上述多种证据资料,才能对设计事件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评估,并带来历史性研究多样化的局面。
三、历史研究结论的语言阐释
设计历史性研究的每一个主题在从复杂的设计现象中收集资料,寻找到证据后,都需要作历史性叙述以实现设计的历史性解释。
叙述中的关键就是阐释,阐释要求我们描述基本事实现象, 分析背后因果等关系联系,还要对分析得到的结论进行解释。而具体针对设计历史的阐释就是研究者面对尽可能多的设计历史证据,以语言叙述的方法把我们的发现和对发现的解释表达出来。
不过我们对设计历史主题的阐释会因理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着力点。
以下四个中心,可作为我们在阐释时借鉴使用的四种着力方式:
(1) 以因果批评为中心:
以因果批评为中心,即:我们着力于分析研究对象或事件现象的前因后果,而不是重在描述其盛衰的历史过程。
因果定律的逻辑关系是,当C而且仅仅是C发生时,E一定因此而产生。
其实设计史研究的一项任务就是寻找设计史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设计实践者的研究来说,历史阐释的因果分析的特点是:从具体的实际的角度着眼,具有实用的倾向。
历史学家科林伍德举过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在某处转弯时打滑,撞了马路沿后翻车。从司
机的角度看,事故的原因是转弯太快,教训是开车必须更加小心。从郡检察官的角度看,原因是道路的表面或拱弧有问题,教训是必须更多地注意道路的防滑问题。从汽车的制造商的角度看,原因在于汽车的设计有缺陷,教训是必须把重心放得更低。如果缺少了实际的具体的现实性,因果关系就会显得没有意义。
用因果分析的方式来研究设计的历史还会带来一种强烈的批评色彩。批评也是历史叙述者的一种阐释,当指出汽车设计有缺陷,需要把重心放低时,实际上就是对原有设计的批评。当设计现实通过因果分析,掌握了其前因后果的关系之后,研究者在历史叙述中将会表现出一种评论,所以其实任何撰写的设计的历史都是批评的历史。
(2) 以精神、风格为中心
以精神、风格为中心,即偏向精神论和风格论。
首先,什么是我们提到的精神论?在19世纪晚期的史学思想中有一股以黑格尔为代表人物的历史主义思想潮流,它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认为我们在研究历史性问题时,需要将史料放在历史和文化的架构里,即先设定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性,再去观察、整理、感悟精神并作出阐释。所以这里的精神,主要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形式(哲学、文学、宗教,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文化创造物)的背后潜藏着的内涵。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感知这种精神呢?这里就需要利用黑格尔所主张的“哲学的历史”方法,以历史与逻辑为基点,对民族与艺术进行深入理解。
“哲学的历史"的方法,就是要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强调“时代精神”。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绪论中总结出三种观察历史的方法,如下:)
笔者自绘画
而关于风格论,曾有学者提出,艺术史即风格史,设计史即风格史,可见风格在设计历史研究中的地位。艺术理论家森珀、李格尔曾提出:风格的定型受环境地理、技术因素、艺术意志和人文因素影响。由此反之可推,我们对设计风格的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到历史变迁中的民族、地域、文化、交流、技术、工艺里面,并感觉到这种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带来的造物风格的类型及转变”。
所以我们将特定时代的民族精神与艺术风格联系起来共同进行的历史阐释,是较为客观而全面的阐释。
(3) 以结构、文化为中心
此处须提及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经后人的发展与批判而形成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方法论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在我们历史性研究中应用结构论的方法,能使历史的结构性和历史研究的结构方法更精确、清晰和整体化。
设计历史的时间性,决定了它的过程有起点和终点,因此,对于设计史来说,一定会有序列结构,有了这样的结构,才能清晰地呈现出各种相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对于结构主义来说,历时性不是历史研究的对象,共时性才是历史文化的认识论实质。福柯说: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它们构成了非连续的空间序列,展示出文化史的多元结构关系。
在以结构、文化为中心的技术、造物历史的阐释中,美国历史学家乔治巴萨拉不再只偏好探寻造物革新的源头,而是更注意器物的交替过程和最终结局。对于传统社会而言,一件物品能长期保留,使用寿命很长,是因为人们不愿与旧物分离这种可理解的文化心态,而不是没有创新思想。他举南太平洋岛民的例子,认为弓箭,陶器和独木舟的消亡是这些物品与他们头脑中更强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发生了冲突。用文化阐释的方法,他又列出了物品更替中的两条规律:一是当一类物品替代了另一类人造物品后,被替换掉的物品并非立即消失,在相当长时间里,这类造物品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人造物的更替有一个间歇性的规律,即一种遗弃的物品在后来适应的时候会被救活重司原职。对于需求与造物设计的关系,巴萨拉不站功能主义,而是从文化内涵上﹑价值体系上对需求和造物设计的关系作出解释。巴萨拉认为在人类的创造物中,绝大部分不是需求的产物,而是充满着幻想.渴望和欲望的心灵的产物 。需求不是自然强加于人类的,而是由文化选择所决定的。所以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到文化作为造物技术的核心,从这一角度去考察,一部造物技术史,或一部设计艺术史就要比一般的发展描述的历史宽广得多。
(4) 以叙述、想象为中心
“设计历史研究是一个在消失的历史中寻觅事实并不断调整认识的过程。”
历史已经过去,且史料琐碎、繁杂而又粗糙不易识别,这些史料需要我们在研究时对其进行鉴别才能支持下一步研究,鉴别的过程包括有搜集、整理、归纳、综合的环节。显而易见这些环节必不可缺,但又因为人的参与,真实的史料也会首先带上主体参与者的主观色彩,所以即便我们掌握再丰富的设计史资料,在研究中也难以避免留下研究者个人的痕迹。完全复原历史是为不可能,历史能被我们所理解和所记取的只可能是一种叙述。而历史叙述又必定与想象构成一体,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以叙述、想象为中心”的历史研究阐释方法。
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以文学的方式所做的研究,其中有为叙述生动而加人的想象,有为补正史实而借用的虚构,有为衔接史实节点保证叙述连贯而作的联想,也有反事实式的推断,还有为读者考虑的阅读想象。
历史叙述的目标之一是生动有趣,所以叙述中的想象不可缺少,但是叙述中的虚构想象必须控制在史实材料的基础之上,不可添枝加叶,有损真实性。
在阐释过程或者整个研究过程中还需要贯彻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与历史王朝的更迭同步。因为事实证明,设计的发展并不与某个皇帝的生死有关,不过历史也离不开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只不过设计历史更加注重贯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在其中起的作用更大。运用多重证据的方法可以避免于此。
二是避免进化论的研究模式。以生物进化观点来研究设计史的方法,将设计分为诞生,发展、成熟,衰退,死亡五个阶段,其中有所谓“顶峰论”,即到某个时代达到了设计顶峰,之后一落千丈如此等等,这样的设计史就变成了一部设计死亡史。
三是避免出现“宫廷设计史"或“墓葬设计史”。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以多种视角观察一些地方性的乡村工匠、手工作坊中的设计活动,收集大量统计资料,包括口述、口诀.工具,画稿等等,时间跨度可长可短,从中揭示其中的传承方式,商贸关系,制作方法及人际关系,这些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设计活动的。
好啦,本期内容告一段落~
我们做一下最后的回顾:本期内容从历史性研究的意义说起,归纳了适用于历史研究的相关课题, 并对历史证据收集的方法和适用情境做了整理分析,文章最后对于历史性研究的结论如何进行阐释提出了四个中心,以及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下一期内容我们将介绍一种定量性质的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法,大家多多期待噢!
也不要忘了在本期内容下方给我们点赞+评论呀!!!
参考
[1] 李立新著,《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李立新著,《中国设计艺术史研究试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
[3]李立新著,《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谌中和著,,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版。
[5]乔治巴萨拉著,周光发译,《技术发展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其他参考网址:
wenku.baidu.com/view/43d46f9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