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研究法》精选点评:

●实际上是梁先生的读书心得,写的比较零散。

●深入可能没那么深,浅出是一定的,已经相当好了。史学概论课的结课论文做的是任公与马克布洛赫史料观的比较,现在想来,真是只有比较,烂透了。

●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虽不学史,但也喜欢收集各种史书。觉得近人研究范围都在这本书划定的圈内。好比做学术研究,必须有一篇好的综述来指导。而如果不想简单的读历史,那梁公书中的方法正告诉我们学历史的有效途径。幸好自己开头没有放弃阅读,不然错过了真是可惜

●因为《中国史纲》的缘故,一下买了十来本蓬莱阁丛书,先看梁任公再说。

●只读了政治、经济专史的部分,感觉到大师思路清晰周全

●牛B!

●梁先生实在是有才!

●书是好书。

●2018.11.26.书是好书,逻辑清晰内容详尽的方法论。断断续续看了半年多,越看越觉得自己不求上进无所建树十分惭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一):此书为梁启超授课讲稿集结而成,钱穆有书与其同名

此书为梁启超授课讲稿集结而成,钱穆有书与其同名。梁启超从史学意义、中国史学的概况、中国历史的改造以及如何搜集史料、整合史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语言简练,层次分明,观点独到。读完可对国史发展演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致力国史研究者大有裨益。书后附有研究法补编,从史的目的、史家四长(史学、史德、史识、史才)、五种专史研究(人、事、文物、地方、断代)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二):蓬莱阁丛书《中国历史研究法》与补编合刊,印刷极劣

蓬莱阁丛书本是一个书名下合刊两种,跟其他出版社的有别。如中华书局要么分为两书各用一名(跟大师学国学丛书),要么两名同用合刊《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先买过蓬莱阁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法》,有导读,无注。印刷质量很差,用墨浓淡不匀,浓的刺眼,淡的则模糊不清。后再买中华书局的合刊精装本(国民阅读经典丛书),无导读无注。比较两本内容,蓬莱阁丛书本要少这几项:

1、《中国历史研究法》后少附录二《中国史叙论》、附录三《新史学》。

2、《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后少《跋》和两篇附录《历史统计学》《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三):旧时代人的朴素史观

此书作为钱先生一系列讲座的合集,其实也是钱先生几十年读书的感悟,有的今天读来很有感触,很有收获;但有的今天看起来就有点不符合潮流了。

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值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知方法,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甲鱼此无穷之才俩,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使人不免有陈陈相因之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四):治国史宜读何书?——梁启超谈对传统史学的改造。

很多人想知道学中国历史应该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中国史料有数十万卷,一个人不可能全读完,即使全读完了,不能满足阅读者的需要,结果和没读差不多,所以,对浩瀚的中国古代史籍进行改造,变成了一个非常急迫的需求。

首先要认识到,古代的历史,写出来是不是供人阅读的,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国史一般都是珍藏在秘府,公众难得一见,每每改朝换代之后才能有幸看到前朝的史籍。私人的史作往往是写给特定的对象,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的阅读对象当时贵族中的为人臣子者。《资治通鉴》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帝王,兼顾大小臣僚。所以,史家必须针对阅读对象的需求而写作,读者不同,书的精神和内容也随之不同。总体来说,旧史的阅读对象一般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所以对平常人的日用饮食记录较少。现在有历史阅读需要的人群已经发生了改变,学习历史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其次,历史应该写生人今人人,而不是死人古人。古代之所以设立史官,是因为人主想把自己的盛德大业记录以昭示子孙,既是以宫廷为中心,主旨在隐恶扬善。人们评价一本史书写的好不好,都是以这本书对死人的评价是否公允为标准,而不是“历史人格者”与周围情状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这样造成今人的历史被古人所控制。所以,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是史界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要重新规范史学的范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但凡人类智识之记录,无不纳之于史。经过多年的分化,天文、历法、官制、典礼、乐律,刑法等各科次第析出,现在的旧史,只剩下了年代记和人物传两个原素,导致史部书籍虽多,但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能称之为史。如今的历史学家应该对历史的范围有一个新的认识,区别天文、音乐、哲学等旁科里面的历史学要素,明晰这些学科里面的历史学界限,这样阅读史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出现读破万卷却得不到想要的知识的情况。学习历史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把耗费历史之外的大量精力运用在历史研究之中。

第四、我国的学者,无论是做何种学问,都含有主观的因素,掺杂其他的目的,不愿意,做纯客观的研究。研究历史也不是为了研究历史,是给他带一个更高更美的帽子,诸如“明道”“经世”此类,将历史研究作为工具,其结果是强迫历史适应我,而史学家的信用全无。这个恶习起源于孔子,历经二千年不断,其害无穷。《春秋》被王安石讥为断烂朝报,并不是没有道理。自孔子以后陈陈相因,其宗孔子越笃,其毒越甚,导致后世常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叹。因为学科性质,历史做到真正的客观比较困难,但有志于史学者务必持鉴空衡平之态度,极忠实的搜集史料,极忠实的论述,尽量可观还原其本来面目,同时戒除对本民族的偏好溢美之词。作史者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可观,以历史为目的,而不是以手段为目的。

五、历史记录本来就不能完整反映历史情态,加上年代久远,史文阙佚,史迹湮亡,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旧史了,但是旧史著作的目的是特定的人群,和我们今天的需求不相应。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就要在这些瓦砾堆中搜集断椽残甓,东拼西凑,试图在上面推出历史本来的样子。这个事业非常的艰辛,付出极高而收获甚微。主要是两种劳作,一是搜补的劳作,一是考证的劳作。将所有的历史资料爬剔洗练一边,以一部分人之巨大劳费为代价,给后人研究提供方便,是当代历史研究者应有的觉悟。

六、古代的著述大多数句段词单,不相连属,而断代史和编年体的体系要么一个人为中心,要么以一件事为起止,不免将历史事件纵切横断,不能完整反映历史事实。人类活动状态的性质是整个的。成套的,有生命的,有机能的,有方向的,对这个状态的叙录和考证只是比较重要的方面而已,不是全部。所有历史研究者应该要善于驾驭历史事实,横向比较甲乙两事之关系,纵向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件事不能说叙述完就完成了,还有有必要的说明,推论,所描述的事项虽然是各种资料来源的凑荀,篇幅巨大,但是里面有坚定精悍的事实作为骨骼,庶可以语于今日之史也。

目前所需要的历史,分为专门史和普遍史。研究专门史者,不但要求有史学家的素养,还要有各学科的素养,这种事业,不能只苛求与史学家,而是要各科学者共同努力。当专门史达到一定水平,普遍史也会较容易发展。虽然众手修史有一定的弊端,历来为史家所诟,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即使是天才,仅靠个人之力供给国人全部的历史智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需要国内的史学家,用一种科学的公用的研究方法,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分途以赴,精密研究,然后合力已成,数年之后,理想中的新史研究就可能出现啦。黄宗羲曰,“此非末学一人之事”者,概论此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五):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既然是为作业而读,干脆直接把作业搬上来了。短评憋屈久了,偶尔能敞开写还是挺爽的。

以下,我将会从对作者本身、文章风格、具体内容的三个角度评价,最后再谈谈我从书中获得几方面收获。

在此之前,我认为本书的地位与意义大都在“初始”二字。关于“初始”,有两个内涵。

从书与作者本身讨论,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开始与世界大范围接触的近代,中国固然历来重史,且史学长期领先世界,但一直没有所谓“科学的研究历史的方法”。梁启超本人是改造旧史学、提倡新史学的先锋人物,《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又正是他系统性叙述近现代历史研究法的著作,所以或许以今日眼光看本书或有缺漏或有偏颇,但在中国历史研究上,不可否认其具有开启中国初始近现代科学研究法的意义。

从我个人作为读者而言,我是历史系的大一学生,大一上的两门专业课一是与历史无甚关系的管理学,一是重点在于了解古体字与著名历史文章的中国历史文选,所以到了大一下我通过史学概论才开始接触具体的史学理论。而这本书与课程相辅相成,帮我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系统的史学观,所以本书与我而言,具有指导我初步踏入历史学术领域的意义。

作者强调著述前要先想明著书的目的与读者对象,其实上述两“初始”也正是作者著书的两大目的,即改造、阐述一种新史学观与方法以及给史学界的青年学子提供指导、树立榜样。

了解了目的后,进入正文,我先对作者本人评价。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类似重看戊戌变法一类,作者认为梁启超等人并未处于当时的宫廷政局中心,而是游离于圈外,如今以梁的著作为基础的戊戌变法史也因此太过偏颇,从此我一直对梁启超不以为然。但在读完此著书后,我对他的学术与品行只有深深佩服,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实在是又可敬又可爱。

首先,他将史德放在史家四长第一位,而本人也非常坦诚,就上面的戊戌变法史料而言,在文中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的书难以避免主观偏见,不敢说客观。另外从正文到补编,可看出他的一些观点也在改变,从正文的大篇幅叙述考证到补编对此忏悔提倡大家更多地关注收集和已有的史料而非考证,他对于自己的错误与转变不加掩饰,唯一希望的是传授更多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

其次,他的幽默为文章增色不少,我看到他用归谬法调侃孟子(75页,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汝答曰“否,人不应杀人。”)和因过多叙述自例而向读者讨饶(65页前用两页叙述考证玄奘出游年份)时都不禁会心一笑,从他的文章中认为任公是一个可爱的人。

最后,关于作者的历史责任感与博闻广记、勤于创作,这在文章里都是洞若观火的,不必多说,因有责任感才会决定写此书,因博闻广记才有资料有把握写此书,因勤于创作才得写成此书(更不必说此一本书在其所有著作里只是沧海一粟),加上最先说的公正坦诚的史德,任公先生在学术上的品行是极为可敬的。

我注意到作者本人有些特别主张在书中反复出现,或许可以代表他的特殊观点,在此列出。1、在研究史学的古人里最推崇刘知几、郑樵、章学诚。这在老师的课上也有讲述,但当时我只记得人名与著作,经过梁启超文中数次不懈地提及,我理解了他们的特点与地位。2、反对以朝代的标准进行断代,斥之为为帝王作家谱。3、虽同意人民在历史中的基础作用,但尤为重视大人物(作者称为“历史的人格者”),甚至想把中国通史以人物百传的方式编成。4、重视人物间的联系,喜爱合传形式。5、受佛教影响深,无论在研究内容和思想理论方面都可看出。

了解了著书的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时候去观察他的文风。作者在史家四长的史才中分为组织与文采两部分,我也以此标准讲述。可以说,因为《中国历史研究法》并非史书,所以一些方法没有用武之地,除此之外作者完美遵守了自己的标准。

组织方面,作者重视史料的剪裁与排列和推崇清晰明了的纲目体,在文中,作者用以说明的史料基本都简洁且契合;虽不是严格的纲目体,但作者的行文顺序明显把要叙述之事物按分类与顺序一一排列好,让我感觉无论是当时阅读还是之后的整理都很清晰舒畅。

文采方面,作者自己提出的两大标准是简洁与飞动,这恰是作者文章的两大特色,因为简洁,是故花两页篇幅讲自己的例子还要向读者讨饶;因为飞动,所以我初看前半篇半白半文的语言风格有点望而生畏,但真的阅读后发现其实文章易读且优美。此处插一个小插曲,其实因为对世界史与近代中西巨变感兴趣加上老师课上也有提及,我最开始选的书是《大分流》,但不知是我水平有限抑或原文艰涩、翻译生硬之缘故,我读此书实在味同嚼蜡,在1/4处了解了作者的主要主张后就放弃了,就文风之生动而言,《中国历史研究法》无疑好上数倍。

最后回归最重要的部分——书的内容。得益于文风,虽然有些部分略过,但全书内容完备,可构成体系。哲学讲究世界观与方法论,作者的书也分为概念与方法,相互对应。

首先,概念部分。在自序就明确了著书的目的。之后既然是研究历史,便讲了历史的意义与范围,把中国历史作为普遍中的特殊看待。既然作者的目的是阐述新史学,便要先讲述中国的旧史学的历史。历史研究必然基于史料,之后又是对史料的分类与内容概述。史迹之论次一章讲历史本身的发展联系规律。本文至此完结,补编除了补充了目的、史家四长两内容,着重叙述五种专史,前半概说部分就是五种专史的概念。

方法部分则与概念犬牙交错,针对旧史学提出改造方法,针对史料提出收集、鉴别史料的方法,针对论次中历史本身的发展和联系提出论述历史的方法,针对补编里的专史后半部分提出作专史的方法。

整本著作下来,主题安排逻辑条理清晰,概念与方法相辅相成,系统性地解答了我的许多疑惑,也为我日后也许有机会从事史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结尾最后详细讲述下此书给我的带来的收获。

史学即是研究历史的学术,所以读完此书,通过作者在第二章讲述的过去的中国史学界和补编专史里详细提供的各专史的史实和历史阶段,我对历史本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比如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主系、闰系、旁系”的分发,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这样一来,中国几千年复杂的思想演变皆可大致归于五类,令人豁然开朗。

其次,史学概论与历史研究法,其实是研究如何研究历史。读完此书,再结合老师课中的内容,我认为自己对研究历史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史学也形成了更系统的观念。比如老师上课提到的收集史料的方法之一——按类摘录,任公先生也在书中多次提到时时抄录材料在收集史料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新刊发布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首批5个非实体研究中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