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和主题性的特点,能够以单元主题统领整个单元的课时教学,增强教学的联系性,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特征,并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历史教师进行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将对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进行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单元主题式教学
前言
在新课改逐步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强调整体性和主题性。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以一定的历史时序发展为标准,分为一个个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一般以一个学习主题为单位,突出该历史时期的重要特点,一个单元一般包括几个课题。教师在进行一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对该单元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单元的主题和历史发展主线与脉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任课教师需尤为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是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不但要学会学习,还应该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进步和发展,从以单纯地追求学生知识传授的有效性为教学目标,到以密切关注学生基本人格的塑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为首要的境界,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培养摆在了首位。同时,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观得到培养,使我国教育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1]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单元主题的存在,开展单元主题式的教学,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一、理解课改要求,深入分析学情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在单位主题教学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教师主要应先了解学生历史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3]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知道学生是否能够具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能力等等。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历史”,比如观看历史影视剧,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听历史故事等,对丰富多彩的历史产生直接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若能够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生动具体有趣地展开历史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情是教育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从,通过对学生倾注有效关注的分析手段,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提升对学情的掌握程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学情的多角度分析可以确定教学主题。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辨析,根据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思维会中具象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思维,再次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中,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依据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另一方面也要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漏记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习惯,只有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目标。
以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教师可从学生本位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情进行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学情,学生知识背景方面,学生对宋朝的经济史比较陌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教师需要补充生动具体的史料来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宋代政治、民族关系背景下,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本土历史活动兴趣较大,学生对“最早”、“第一”、“领先”等历史史事有求知欲,教师可通过本课这类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确定单元主题,引领教学设计
首先要确定单元主题,有助于教师把握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与灵魂,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历史高度和宏观的历史视野,避免教学的碎片化。单元的主题是贯穿单元所有教学内容的主线,在教学内容中起着主导作用。[4]教师应确保每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着单元主题进行,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的联系性。
其次,从单元教材特点上来看,展开课程需要一个特定的切入点,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氛围中。教师应当遵循历史教科书的文本主旨展开教学,但也不能忽视其他渠道的历史思想,可以将选取的历史教科书文本和其他不同模块或教材中的文本史实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加强学生对同一单元的立体化认识,辅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在设计单元教学前也应该详细分析单元内的单元导言、课时教学内容等教科书上的基础内容,依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师可在确立本单元主题时直接把单元标题确立为单元主题,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而单元下面的四课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背景可以从第一课中孙中山的个人经历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则是第二课辛亥革命的内容;第三课的内容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即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四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则讲述了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社会的发展情况。整个单元四个课时教学设计都是紧紧围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主题进行,讲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背景、经过与结果,并突出重要历史人物譬如孙中山、黄兴等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单元主题的提炼不是为了提炼而提炼,单元主题的确定更重要是为单元内的课时教学设计提供指引,使得每课的设计能够置于单元主题之下加以考虑,增强教学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三、整合单元内容,构建知识框架
一线历史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实践中,要具有梳理和整合单元知识内容的能力。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单元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性规划与分析,比如该单元在教科书中的地位;该单元与教科书其他单元存在怎样的联系;单元内各课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梳理和整合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否要打破教科书课与课的安排,划分学习专题;安排多少课时可以完成该单元的教学等等。对单元内容的梳理与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单元的知识学习目标,构建单位的知识网络。
在对学生的知识框架进行构建时,要注意和课程目标相结合,从教学目标中就开始设计,可以以育人目标入手,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进而分解到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将目标分解成以上四个等级,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框架的引导,通过核心素养一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单元目标一一课时目标的层级构建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是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途径。
以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可在分析教材内容后,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划分,可划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社会矛盾、科技文化和文化交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处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
老师在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全面分析单元教材的内容,并在通过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性规划,整合单元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顺利构建起单元知识网络。
四、设置多元评价,检测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对于教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很有必要,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来进行,且评价方式可多样化。教师应该采用各种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历史教学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笔试检验、教师观察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课后作业检验法、撰写小故事文章、学生感后感或者读后感。教师在采用教学评价方式时,可以教学需要及实际为考量要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
例如教师在结束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小论文、历史手抄报等,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使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课后活动2:“想一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有哪些事让你感到自豪?”布置相关作业:结合本课内容,自己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的形式,编辑一份历史小报,题目每个小组自行确定。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后,并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来检测学生的完成效果。
这份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一份开放式作业,既注重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通过这一作业的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对单元主题有更深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和成就。
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科书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编制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有突出的主题和历史阶段特征。在这种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教师应以单元式主题教学的方式,探寻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教师宏观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开发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习得系统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燕秀芳.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219-220.
[2]刘海华.浅析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9,(01):100.
[3]戴军.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1,(06):44-45.
[4]邹文丽.单元整体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为例[J].新课程,2021,(17):9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