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历史语言学构拟方法差异简述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书评
徐通镪《历史语言学》(以下简称“此书”)是国内语言学专业的主流历史语言学教材,可以从本科一直用到研究生阶段。本文以分析中欧历史语言学方法作为其书评。
历史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构拟Reconstruction原始语、前代语。在早期,这甚至是唯一的任务;所以当时在欧洲语言学界Historical Linguistics和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几乎就是同义词。
构拟无非材料、方法。总的来说,两大方法是主流-历史比较法The Comparative Method和内部拟测法Internal Reconstruction。至少印欧语系语言学家主流采用这两种方法。
而汉藏学界尤其是汉语学界对于构拟方法的理解一直比较奇特。以历史比较为例,我们当然有历史比较法,从顾炎武等开始的古音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比较领先的概念和技术(不说是科学,只是有科学倾向),音韵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和西方历史比较法总是有区别。
笔者曾经和一位澳洲学者讨论过中国音韵学构拟方法,他直言音韵学构拟方法是a comparative method,而不是The Comparative Method。
下面具体讲一下中、欧区别。
一、历史比较法
在西方语言学界(特别是印欧语言学界),它的名称是The Comparative Method(以下简称TCM)。注意,“The”是不能省略的,必须用特指代,其它的只能称为comparative methods。
按照经典过程来看,大致是三步:一、收集材料,找correspondence sets,二、构拟proto-phonemes,三、赋值。
以下是此书中集中论述历史比较法的章节目录。
4.历史比较法(上):客观概据和拟测步骤
4.1历史比较法及其客观基础
4.2材料的收集和选择
4.3同源成分的确定
4.4年代顺序的确定
4.5原始形式的拟测
4.6原始语
4.7历史比较法的成效和局限
5.历史比较法(中):规律与例外
5.1语音的对应规律和演变规律
5.2格里姆定律和历史比较法的雏形
5.3格里姆定律三组例外的解释和历史比较法的改进
5.4“音变规律无例外”和青年语法学派的音变理论
5.5例外
6.历史比较法(下):空间和时间
6.1时空结合的原则和书面文献资料的运用
6.2时间与空间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运用
6.3材料的欠缺对语言史研究的影响
6.4对《切韵》性质的认识与汉语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6.5《切韵》与方言的研究
粗看之下,4.2、4.3节就是对应找correspondence sets的步骤,4.5节对应的是构拟Proto-phonemes的步骤。
这两节讲了一些基本概念和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page 84,对于correspondence sets解释为同源成份,就是义同义近、语音系统性对应的部分。其中,系统性语音对应是关键部分。
同部分,其进一步补充,语音对应不代表相近,很多时候相差很远。譬如,page 85,梵语d(u)va对应希腊语dyo、拉丁语duo,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它们都对应亚美尼亚语的erku。#这是经典的印欧语同源对应例子。#当然,有些东西不用说也应该剔除,page 83,感叹词、拟声词肯定要剔除。
4.4节 年代顺序的测定,这是汉藏语对比的长处。关于对应部分年代顺序的测定,主要取决于书面文献的丰富程度,而中国是世界上修史传统最深厚的国家。此书用宋朝邵雍《皇极经世》记录的河北语音(邵记录的哪里的方言音,目前尚有争议)举例,说明北方和南方方言某些特点的先后顺序,主要是全浊声母和入声的问题。
文献资料欧洲也有,相比中国弱一些;相比美洲、非洲还是强很多。
4.5节对应的是TCM的构拟Proto-phonemes步骤。此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办法。从他的讲解来看,中上古汉语音的构拟还是主要要依靠文献,这是和TCM的不同之处。譬如说,徐举的中古汉语声母“知组”的例子,构拟靠的是梵语对音,才能确定音值。
当然,此书也没有排斥TCM的方法。塔吉克语garm对应希腊thermos、亚美尼亚语ʒerm可以看出前者的a由e音变而来。又由它们对应德语warm、拉丁formus可以推测,原始印欧PIE这地方的声母是唇化舌根音*ghw-(塔吉克garm对应PIE的ghwermos)。
前两部到此基本结束。
此书没有对应TCM给出讲解第三步赋值的部分。
这也不一定是缺陷,因为印欧语言学家内部也存在争议。结构主义者(Structuralists)认为构拟的Proto-phonemes重音位轻音值,构拟结果类似一个个公式,反映的是历史音变轨迹,它们的TCM没有第三步,或者说第二、三步是合并的;而现实主义者(Realists)认为,构拟结果就是真实语音,因此才有第三步。
作者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构拟方法和TCM不同的原因的。汉藏系语言有几个特点:一是相互间差异大#难构拟Proto-phonemes#,二是相互间影响大#难以确定correspondence sets#,三是语素语音结构多为单音节,和印欧系不同#难构拟Proto-phonemes#。
所以进一步,作者提出汉藏系reconstruction的步骤。
先用方言差异,结合书面文献构拟原始语言。
再厘清历史音变规律,建立词族。
第三,通过词族,确定同源成份,确定correspondence sets。
这个思路的核心是先“内”而“外”,方言->某原始语->再比较兄弟语言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汉藏历史比较的问题。
(一)过份倚赖文献语言
过份倚赖文献语言是早期语言学界的通病,欧洲直到索绪尔时代,也是轻口语重书面。TCM和中国传统历史语言学方法(音韵学)的核心争议即在于此。
以构拟中古汉语音系为例。按照TCM的方法,应该是先通过各地次方言、方言点、口音去构拟几大方言的原始形式,得到上代官话、上代吴方言、上代粤方言、上代湘方言、上代赣方言、上代客家方言,(上代闽方言先排除),然后根据它们构拟得到中古汉语音系。这也是西方专家罗杰瑞提出的方法,但是在汉藏学界被否了。
当然,TCM也不是事事正确,也有自身的缺陷。譬如,对于后代完全merge的上代音位,就无能为力。
还是以中古汉语举例,中古前期“知”组和“照二”/tʂ/、“照三”/tɕ/组是分开的,文献记录很清楚。可是后代汉语方言很难找到分离的例子,对于TCM来说,如果不看文献,“知”组应该不是/tʂ/就是/tɕ/;而现在的构拟是/ȶ/或者/ʈ/,是从梵汉对音得来的结果,也就是外部引进的。此问题上,文献比TCM管用。
(二)不重视兄弟民族语和汉语的比较
汉语学界的历史比较主要集中在汉语方言间,而不是在汉藏语系内部。此问题也是上古音新三家和传统派的核心分歧之一。
至今还有国内TOP2大学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不可能有复辅音,不可能有大舌音r,因为和现代汉语比起来“太奇怪”。TCM构拟的PIE辅音有*ghw-这种少见组合,欧洲学者认为很正常。
这种缺陷是历史造成的,因为第一条所说的过份重视文献,而少数民族古代很少有汉族那样的记录历史的习惯,当然不可能获取很多文献了。
以上主要是此书4章的内容。
第5章历史比较法(中):规律和例外。主要讲了Grimm's Law和三组例外及三组例外解释。这一章更适合放在历史比较法前面论述,作为历史音变类型、研究概况和背景情况介绍,而不是直接命名为“历史比较法”。
第6章历史比较法(下):时间和空间。主要讲了《切韵》音系的构拟。还是老问题,中国的历史比较法构拟必须在文献搭建好的框架下进行,而不是完全按照TCM原则进行。
当然,作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所谓“时间”就是指文献材料因素,而“空间”就是方言比较成果。
二、内部拟测法
这是第二重要的构拟方法。
看一下有关章节的目录
7.结构分析法(上):结构与音变
8.结构分析法(中):音位的链移和音系的演变
9.结构分析法(下):内部拟测
第7、8章并不是内部拟测法本身,仍然是一些前置知识。其实个人感觉单列一部分讲历史音变规律和类型更好。
当我兴冲冲的想要看看内部拟测法的介绍时,发现此书没有给出一般步骤。第9章的分目录是以下这些:
9.1 德.索绪尔关于原始印欧语喉音的拟测和内部拟测法的雏型
9.2 空格
9.3 不规则的形态交替和内部拟测
9.4 内部拟测法的成效和局限
假使用设计软件来比喻的话,此书的这种编排相当于给出了所有补丁,但是没有给出软件本身。
内部拟测法的一般步骤:
找出变体(alternations)部分。想办法构拟一个不存在变体的原始形式。想办法找出原始形式出现变体的原因,有可能的话,把演变轨迹找出来。确认我们找出的演变原因不会影响没有变体的部分。
而看完了本书,读者对于内部拟测法的一般步骤是没有概念的,有的只是19世纪以来一些印欧语例子和部分汉语构拟的例子。我个人不是太明白为何徐老非常不愿意介绍构拟方法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在举例说明内部拟测法构拟例子时,还是类似前述的问题。以上古汉语音系构拟为例,此书再次强调page 227,“上古音系的基本架构还要根据文献资料。。。。。。”,而内部拟测法最重要的材料是变体(alternations)和音系结构本身。
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因此变体是非常难找的。而音系结构本身还是可以利用的。譬如已知汉语中古音有几种韵尾:阴韵尾(空位)、入声尾(-p, -t, -k)和阳韵尾(-n、-ng),按照内部拟测法原则,-n、-ng同时存在就缺一个-m,否则音系就是不完整的。而按照中国音韵学的原则,构拟-m是因为文献资料将开口、合口韵一一列出,而-Vm对应的-V韵已经有了,对应的-Vm必定也应该存在。这又是文献决定论。
三、分段总结
像前面说的那样,笔者十分不理解为何徐老在此书中不介绍历史语言学构拟方法的一般过程。作为一本基础教材,当然应该先讲述学界经典理论,哪怕有些仍旧,至少还是通行的没有被抛弃的理论。
假使认为汉语界有自己的方法(音韵学方法),可以补充,但是不宜完全替代基础理论。而且,此书对于音韵学方法也不是完整介绍,要想获得前面的信息,还是要去找专门的音韵学教材。
此书接下来几章的目录。
10.语言的扩散(上):地区扩散和方言地理学
11.语言的扩散(下):词汇扩散
12.语言的变异(上):“有序异质”的语言理论和语言史研究的新领域
13.语言的变异(中):变异的规律和音系结构格局的调整
14.语言的变异(下):语法的渗透和例外的音变
15.文白异读(上):叠置式变异和内部拟测法
16.文白异读(下):叠置式变异和历史比较法
17.语言年代学
10-14章据作者介绍是两种完全不同于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的新方法;15-16章是介绍汉语中的现象;而17章是国际上计量方法辅助历史语言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属于历史语言学但是对于构拟没有甚么用。
笔者再次吐糟,用157页去讲述基础方法,而用225页去讲非主流方法,实在不明白这是甚么设计。可能徐老确实认为西方历史语言学构拟方法不适合汉藏语?
四、词汇扩散理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提出问题但是对于解决问题几乎没有帮助的理论,个人观点。
对传统理论提出一大堆问题,然后给出了很多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论证。当明白了语言不是像谱系树画的那样演变以后,我们发现这种理论对于构拟原始语言提供不了技术支持。也就是说,它最大的作用是告诉你现有理论不完美,而解决方案呢?对不起,没缘,我就知道你错,对的应该甚么样,你猜。
个人认为这种理论介绍不需要浪费56页纸,2-3页足矣,顶多也就是10页。
五、语言变异理论
笔者不明白这一章内容为何要放在如此靠后的地方,应该是合并其它语言演变规律放在前置知识中。
六、文白异读问题
可能是汉藏语历史构拟中比较特殊的方面。大量的汉语方言存在文白异读,此书认为既可以和历史比较法结合,也可以和内部拟测法结合用来构拟原始语言语音。
对此笔者是存有很大疑惑的。历史语言学构拟中,用来分析材料必须去除借词和拟声词等,这是常识;而文白异读中的文读是借鉴权威方言而产生的一种系统,这是否就类似借词?
案,徐认为文白异读是一种音类差异,不是词的差异,似乎在否认这一观点。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