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库存一共:
笔记部分:
一、 有关常识: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定量分析的对象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数学分析的方法。
9、好的实验的特征有: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数据;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代表性;省力原则。
10、列联相关对变量测量标准的最低要求是两变量都用名称量表测量。
11、参数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t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非参数检验的类型有:X2检验(列联表分析)、惠特尼U检验等;相关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费舍Z转换检验等。
12、建立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要求:客观性、可测性、简易性、可行性。
13、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名词解释:
1、分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单位属性特征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即按总体中具有各类特征的对象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中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取样方法。
(在有些情况下,被抽样的总体是不同质的,而是由几个子总体组成的,这时,可以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子总体或“层”,然后再从每层中随机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叫做分层随机抽样。)
2、教育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3、访谈:即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4、教育研究的元分析: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元分析是用统计分析程序对某一教育问题的大量单独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通过元分析,避免分析中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不一致性,以获得普遍性、概括性的结论。
5、总体和样本: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6、协方差分析:就是对变化进行统计调整或统计控制的方法。本质上,它是一种对调整过的因变量分数进行的方差分析,这种调整是以因变量与其他相关变量的关系为基础的。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影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有:哲学认识论;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社会文化传统。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
(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对教育的生物学理解---社会生物学方法,对教育的行为主义理解---斯金纳的工具制约论方法,符号学理解---信息论方法,文化学理解---解释学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社会学理解---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解---人本主义研究方法等;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研究方法多样性);
(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等环境条件,要考虑特定时代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
(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
2、简述专题研究计划、教育实验研究计划的格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专题研究计划的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课题组分工情况;经费预算。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的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言,包括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已有研究状况的陈述,有关文献的检索;研究的具体方法;总体和样本;研究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时间安排;预算,包括人力、物力、设备及各种间接费用。
3、简述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结构体系及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种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历史性,具体性,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历史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帮助认识现代教育实质;
(2)、通过历史研究,帮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教育发展并提高科学化水平;
(3)、通过历史研究,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历史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1)、对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
(1)、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2)、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4、简述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的概念、基本步骤与基本要求及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比较研究的实质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
(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
比较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比较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结合,帮助我们从显示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3)、通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5、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订调查计划;
(3)、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
(4)、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格、观察问卷、访谈提纲及编制测验题目;
(6)、实施调查;
(7)、整理调查资料;
(8)、写出调查报告。
6、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其基本特点如下:
(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具有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因果关系的推论;自变量的操作;控制无关变量。
(2)、教育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由于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实验又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的特征:从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物质手段上,教育实验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实验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的主要因素:偶然事件、成熟程度、测验、测量手段、统计回归、被试的选择差异、实验的偶然减员、取样。
影响实验外在效度(实验可推广程度)的主要因素:测验的交互作用、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副效应(霍桑效应,指被试知道他们要参加实验并对其具有新鲜感)、多重处理干扰。
7、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概念、特点、主要功能及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即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具有以下特点:抽象概括性与间接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层次性;超前性和继承性。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构建理论体系;对各种教育理论观点的评价分析、整合和转换;发展和完善原有教育理论体系;对研究成果的逻辑证明。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1)、利用发生学方法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本质。
(2)、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
(3)、理性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4)、历史---逻辑方法。
(5)、系统科学方法:系统方法与教育研究,信息方法与教育研究,结构功能方法与教育研究。
8、教育科学研究结果定性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优缺点:定性分析注重整体的发展的分析;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的弹性;是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定性分析易受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具有对背景的敏感性。
(2)、适用范围:适于对过程的探讨,而不十分注重结构;个体的发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行为上的演变以及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性描述;定性的评价分析;有关观念意识方面材料的分析。
(3)、定性研究的可靠性检验:
a、定性研究的可靠性表现为信度、效度与客观性。三者中首先是客观性,没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就不会有好的信度和效度。
b、定性分析的信度表现在所发现的事实材料不受意外情况的干扰。
c、定性分析的效度集中表现在对发现的事实的正确解释,适用的概念能否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9、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结构。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用事实说明问题的研究成果:教育观察报告、教育测量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2)、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学位论文。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构:
(1)、教育调查报告的主要结构: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2)、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组成: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3)、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具有学术性的特点,表现为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基本类型有: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框架结构包括:标题、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10、教育科学研究群体的类型与优化组合原则。
(1)、科研群体的类型
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多以高等院校、独立教育研究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组织力量,既有同单位内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的协作研究,也有校际、国际间跨学科的研究力量的组合。
以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组结构模式。三级,指市、区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研室。
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一般由三部分人组成,即高校或独立研究机构的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
(2)、科研群体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
a、增强科研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内每个成员都应自觉服从于共同的目标,形成浓厚的团结协作气氛,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b、科研群体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包括专业结构、智能结构、年龄结构。
c、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科研工作条例,作为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活动依据;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建立科学研究情报网络和信息库,加强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交流。
11、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评价。教育研究的目标评价实质上是对教育研究理论思路和理论体系的评价。
(2)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评价。研究过程评价涉及研究的准备、研究的实施、研究的总结等阶段,是对从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设计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形成科学事实和得出科学理论的每个环节的评价。
(3)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评价。即对取得的总体效益的评价。鉴定是否教育研究成果,看是否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及目标实现后的效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两种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评价侧重点是不同的。
(4)教育科学研究的条件评价。条件评价的实质是效益评价。条件包括人力、物力状况,如教师水平、学生来源、学校设备等。
12、简述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方法。
于20世纪20年代后兴起,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1)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包括行为是否出现、频率、持续时间。
(2)活动取样法: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
(3)事件取样法:选取特定样本对象进行观察。
四、论述题:
1、试述从选题到形成研究计划的基本过程。
(一)选题
(1)、研究选题的意义: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选题决定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正确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2)、如何选题:
a、问题必须有价值。选定的问题对本学科领域有好的内部价值,同时还对其他相关领域有高的外部价值;
b、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
c、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d、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e、问题要有可行性。
(3)、选题方法:
a、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b、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c、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d、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二)文献检索与利用
(1)、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a、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实质和背景,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b、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c、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2)、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三步走:分析和准备;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3)、检索文献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全面性;准确性;勤于积累;善于思索。
(4)、文献资料的概括整理:
a、教育信息的集中和总结:书目登记、摘要或总结、组织信息;
b、解释和利用信息:批判性阅读、写综述、列参考文献。
(三)理论构思与形成假设
(1)、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好的研究假设具有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等基本特点。
(2)、科学假设形成的条件:
a、科学假设形成的基础是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
b、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研究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1)、确立研究类型与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选择样本要遵循四个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取样的随机性,取样的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3)、研究抽样设计:抽样设计要遵循目标定向、可测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原则;
(4)、分析研究变量:初步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状态,选择自变量,确定因变量,辨别无关变量;
(5)、形成研究计划。
完整的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使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