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近代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一直是我国近代历史研究的最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学术界的学者对我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探索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我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同时,对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教学也起着推动作用。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標识码】A
近几年,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在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思想也逐渐活跃起来,课题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学术气氛浓郁。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些观点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历史分支之一,是融合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所孕育出来的产物。这一历史理论的形成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时间,最后,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节点。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跨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时间区间节点。这一结论认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本理论之上,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历史情况而最终确定的。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性质为基础,加以验证而的出来的结论。其特点完全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此构建起了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在现今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应用了现代化理论方法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现代理论的应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
对近代若干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研究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深入。1840年至186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摧毁由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家,使得整个原本分散的世界不断地进行聚合,整个世界的历史重新被人们所审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总结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新的历史理论。
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宏观研究,主要针对中国近代经济进行了客观并且系统的分析,进而得出了中国经济具有政治性变化的周期性特点,以及遏制政治性周期变化的制度性因素,中国近代经济的逆向运作,主要指的是那些为了既得利益的当局者,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使高级向低级、复杂向简单发展的非常规方式发展。官利制度是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独有的分配制度形式,它产生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制度引入中国的时间几乎是同一时间。是一种经过当时经济检验过的有效经济制度,虽然在目前的我们看来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病,但在当时确是最适合那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分配制度。
近代农业经济史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充分重视,特别实在1860年之后,当时出现了重农兴农的历史思潮。并提出了很多对当时农业起到很大影响的改革措施,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开启了中国农业近代史的新里程。另外,在学术研究上加大了对内蒙古、苏北、东北等地区近代农业史的研究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与近代农业经济相比,我国学者对近代工商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无论是民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抑或是中外合资企业都有从竞争走向联合的过程。近代中国中外企业由竞争变成联合主要有两个行业:一是轮运行业;二是火柴行业。在轮运行业中,主要是单个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联合;而近代火柴行业却是民族企业群体与外资企业进行联合。
四、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科技史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的近代思想史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思想是应对时代挑战而产生出来的,能够对时代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提出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但这一思想理论的产生仍然需要思想家们不断付出和努力。同时,我国整个思想史体系包括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时候,仍然需要从当时思想家的思想入手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以及思想家与当时普通大众观点之间的关系。在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应当借鉴社会学、传播学等方法,用更加科学进步的学科知识研究分析近代思想历史。
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通过分析得出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四个特点,即文化转型是学术的改变、是在儒家文化的衰落过程中所产生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和渗透下而不断变化所产生的、是在新的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大背景下完成的。而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仍然在进行中,没有停止。中国近代的学术进步仍然遵循着“变与合”的规律,其中包括评价传统、如何引入西方文化、对未来文化形态的规划三个方面。主要通过以复古为形式,文化创新为主要内容,以西方文化比较为方法,进行中西文化的互补,进行古今融合,建立起一套即实用又缜密的近代学术理论,从而构建一个近代学术新格局。
近代教育史中较大的历史事件多出现在二十世纪初,当时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不仅仅是当时政治上所需要的改革,也引起当时社会的巨变,对当时的社会形态的改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耕读仕途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城乡逐渐分离,传统社会中四民之首的市阶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军群体的社会组成成员发生变化,在其群体中出现了游民和饥民,这类在历史上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也参与到了政治军事活动当中,以及类似于开会和发电报等新兴的政治活动。
五、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
1988年以来,社会史开始受到学术界众多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也是历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通过近些年来的研究,我国近代社会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第一,对近代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研究取得了新的学术突破。在罗志田老师考察近代中国的“失语”群体,其中包括废除科举后逐渐被历史舞台所遗忘的私塾老夫子和医生群体。这一部分人的存在更多的体现了近代中国不变的一面。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在近代向知识分子转变,知识分子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边缘化,以及知识分子的兴起等,是一个连续、相关而又充满变化的动态过程。
第二,近代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受到部分学者的重视。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社会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同时与近代资本主义有着密切关系的城市居民所组成的群体。其中主要包括自由职业者、小业主和学生等。近代中国社会史中公共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其形式的思想根源、历史形态和舆论功能,通过与哈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行对比,进而探索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的特殊性。
第三,中国近代基层组织也有很多学术界的学者在进行探索和研究。晚清时期的保甲制度和乡村权利之间的关系,其本质就是围绕乡村权利格局为中心,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权力与力量的博弈。同时,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六、结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历史观念下,我们所掌握和了解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外历史学家基本上认同的。不管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有着客观的历史存在。作为历史学家,有责任和义务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作出公正的评论和细致的研究,认真复原和描述且解释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顾及和考虑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尽最大努力准确地复原该段历史真相,从中不断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将来的历史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剑杰.关于中国近代史“新范式”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11(2).
[2]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M].北京:改革出版社,2008.
[3]殷方勇.辛酉政变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J].争鸣,2009(1).
[4]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J].历史研究,2004(2).
[5]章开沅.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J].华中师范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闫思彤(1994-),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相关热词搜索: 综述中国近代史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