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史上的丰碑———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史苇湘先生(1924遗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即将出版。史先生从事敦煌研究50多年,在敦煌壁画临摹、敦煌石窟内容调查整理、敦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创立了敦煌本土文化论、石窟皆史论等著名论断,最早运用艺术社会学方法手段研究敦煌艺术,同时在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敦煌学人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典型。本书即是史先生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敦煌历史莫高窟艺术研究贡献中图分类法文章编号:10016252(2002)0206史苇湘先生遗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即将与读者见面了。本书集中了史先生在敦煌历史、敦煌艺术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敦煌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笔者有幸为此书的编校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但再一次从中学到了史先生关于敦煌研究的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本文所及,即是在编纂和校对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借此机会与广大学界师长及同仁作一交流,并期望得到批评指正史苇湘先生出生于1924,1948年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敦煌,先后从事洞窟内容调查、壁画临摹、资料整理、史地考察、理论研究等工作1980年开始正式发表学术论。
1994年敦煌研究院在建院五十周年之际,原计划为包括史先生在内的一批专家出版论文,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果,而且史先生送交的几篇论文在有关单位的相互移交接交过程中被丢失,给后来的编辑工作造成一定困难。1998年初,出版过大量敦煌学术著作的甘肃教育出版社的负责同志,到史先生家中拜访先生,希望能为先生出版专著;史先生同意了此事敦煌学辑刊2002书名为《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由出版社列入1998年的出版计划。但由于学术专著体例上的要求与论文集不同,有许多内容需要补充,已经发表过的论文有一部分也需要作调整工作量相当大,以至于书稿未能按期交付。实际上史先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199926日先生辞世的八个月时间里,书稿的编纂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2000,笔者受史先生家人及甘肃教育出版社之托,按照先生生前的意愿能够找到的史先生已经发表和尚未发表的60多篇论文,选取36,整理编辑成《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一书,作为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文集》系列的重要著作,甘肃教育出版社策划的《敦煌研究丛刊》的首选专著,同时出版谨此告慰史苇湘先生的在天之灵《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分为历史、艺术两个篇目个篇目《:敦煌史略》是通史《;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以东西文化交流为主线讲敦煌与莫高窟的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世族与石窟》为探讨敦煌的社会结构及莫高窟营造千年经久不衰之原因《;河西节度使覆灭与吐蕃王朝占领沙州前后》根据敦煌文书研究了特定时期的历史问题《;吐蕃时间的沙州与莫高窟》是断代史论著艺术篇由31个篇目组成,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三个方面12个篇目,有《关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等综述性研究,有敦煌彩塑、敦煌图案、敦煌乐舞壁画等分类研究,有莫高窟北朝10个篇目,主要论述了敦煌佛教艺术产生的社会基础与历史研究依据,敦煌佛教艺术的世俗性,敦煌艺术的审美特征及产生敦煌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敦煌艺术反映的历史现实,敦煌艺术在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个篇目,包括敦煌佛教艺术的想象力信仰与审美,形象思维与法性,线描与造型,起点和基础,敦煌佛教艺术审美与敦煌文学的关书后附有先生用尽毕生心血所编写的《敦煌莫高窟历史年表》。
史先生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历史、艺术和宗教三大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人文、石窟考古、中外交通、雕塑、绘画、文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俗民情、文化教育育等钟爱一世并毕生为之奋斗的敦煌石窟的博大精深一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说明的是《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的大部分章节,都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写作时间更早一些而当时的研究条件是十分有限的,首先是资料的匮乏,特别是连敦煌遗书的资料都很难看到再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经费,没有办法出去考察。大概没有人会相信:研究了一辈子敦煌石窟的史苇湘先生,连新疆都没有到过,没有看到过吐鲁番和龟兹石窟另外,先生一直是个人孤军奋斗,从来只有他为别人提供资料,而没有任何人能为他提供任何一条资料。所以中可能有数字和号码上的错误,但这丝毫不影响先生在敦煌研究方面的成就敦煌学史上的丰碑———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编校手记史先生整理的敦煌石窟资料,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先生成功地创立并运用敦煌本土文化论、石窟皆史论等完整的敦煌历史与艺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始终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阵地,在长期从事壁画临摹、熟知敦煌艺术内容的基础上,得心应手地运用艺术社会学的方法手段研究敦煌石窟佛教艺术。
史先生的研究成果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在敦煌学术领域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一书,就集中了史苇湘先生一生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建树。大体说来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国际学术的前沿阵地———艺术社会学。史先生是最早运用艺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的专家,反映了先生在艺术研究上的先见之明。史先生在好几篇文章中都反复强调这一问题。敦煌石窟虽然也出自于佛教艺术,但它同时又是具有家庙性质的社会化(世俗活动场所;窟内塑像、壁画的内容虽然也出自佛教经典,但反映更多的是社会和窟主的需、施主们要求工匠们按自己的审美观来塑他们心目中的神,而工匠们也则是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窟施主的要求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揉合到一起来,最终创作出现存于石窟、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夜叉等等。因此,研究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主要的不是从佛教的教派、教义方面去认识,而是要从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去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敦煌石窟的内涵敦煌历史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正本清源———敦煌本土文化论。受陈寅恪先生的启发在陈先生河西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敦煌本土文化论:以汉文化为基础,吸收和融合各种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敦煌特色的本土文化。
汉晋时期敦煌的封建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与兴旺发达,佛教进入中原之前的敦煌所进行的适应性自我改造,都成为敦煌本土文化的特有现象。1988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讨论会上,史先生就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史先生有句名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方神,一方人造一方净土。这是先生对艺术社会学的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艺术社会学与本土文化论的有机结合。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地方因素是研究佛教艺术的起点和基础》,文中举出榆林窟第25窟壁画的例,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而这篇文章开头的一段话,令人回味无穷1985年我受国家文物局在成教举都的文博讲习班的聘请,去讲授敦煌艺术。一天课 老师,请你看看我 们家乡的这几尊佛像有没有犍陀罗影响 ?”我看了看那些属于五代 、北宋的石刻 ,当即回答 没有”。他又问我有没有敦煌影响,我也说“没有”。他又问我 这几身佛像只有巴蜀风格、夹江特点 。”他听了我的回答大惑不 夹江佛像的特点只能在夹江的历史、地理 、人文 、风俗的具体条件下才 能说清楚 ,其它地方的佛像除宗教仪轨外 ,只能作形象 、形式上的比较参考 ,说明不了夹江 本身的问题 。
特别与风格不但要对形式与样式作比较研究 ,而且也要弄清本地佛教造像 的历史和社会问题 。”我还和他讨论了所提问题的由来 ,他才满意而去 引自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后同 这段朴素无华的语言,讲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佛教艺术的地方因素 。这个问题从东 、南朝时候开始,中国大江南北出现的佛教造像就已经展现出这一历史现象 。敦煌因地接西 121 敦煌学辑刊2002 ,出现稍晚些,但最晚也是在北魏后期 。至于隋唐以后的中国各地的佛教造像和其它佛教艺 ,就是其所在地区的历史与社会的产物。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造一方神 方人造一方净土。而这方面的问题 ,一直到最近 ,才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注意 。包括上个月刚 刚结束的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部分学者提交的论文和发 言才小心翼翼地涉及到这一方面 。实际上 ,史先生早就对此问题作过深刻的阐述 史先生一直将敦煌石窟看作中古时代千年历史形象的博物馆,在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启 发下创立石窟皆史论 。史先生常说 :敦煌石窟里装着中国古代一千年间的历史 ;石窟艺术只是 作为历史上反映各个时期的现实社会的一种形式 。
所以 ,史先生一直将敦煌石窟当做历史来 ,用历史的记载来说明石窟,用石窟的形象去证明历史 。如莫高窟第 445 发现,莫高窟北周和隋代的《福田经变》的发现与研究 ,莫高窟第 321 ,都是以史论窟、以窟证史方面的典型范例 。本书中的许多篇章 ,都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文 化艺术 、佛教信仰 、中西交通 、政治制度 、经济形态等社会问题 。史先生创造性的将唐代敦煌石 窟艺术分为初 (吐蕃)、晚四期 ,并根据敦煌地方的历史特点和敦煌石窟的内容 、风格等 划分出四个时期的年代界限 史苇湘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在壁画临摹的理论与实践 、石窟与文书的结合等方 ,为我们提出了一整套研究方法、手段方面的科学论断 我们研究之始,就先从纵的方面弄清楚它们的时 、空关系 ;从临摹中认识它的造型 、色彩、笔墨 、题材的选择与处理 ,探讨依据的经典和表现的经义等等 ,然后再从横向联 系中比较 、判断它们的时代 ,依据残存文字探究它的神龛属性 。此外 ,还要从四面八方去 寻找与它同性质 、同类型的佛教艺术来比较 、分析 ,找出哪些是西域影响 、天竺影响 ,哪些 属中原风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