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经常被提及,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广州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上又有何探索?4月26日,在237期《羊城论坛》的录制现场,参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家等展开了探讨。
“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州市工信局总工程师胡志刚表示,实际上,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理论、计算机算法来替代人的一种尝试、一种推理,而数字经济它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它包含了数字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数字化,还有数字的治理、数据的价值化等多个方面。
近两年,广州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发展较快。胡志刚介绍,广州是国家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先导区,信息软件服务业的营收去年达到5000亿元,数字经济的增加值已经超过11000亿元,产业基础深厚。近两年,广州还连续出台了数字经济22条、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5G的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政策利好的释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胡志刚期望未来能充分利用广州在医疗、教育、交通和先进制造的优势,释放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提供给这些新技术更多的应用。广州提出“1+2+N”思路,这个“N”就是把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中来,通过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从而提升广州市的制造能力,
致景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建东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行业的运用。他表示,致景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纺织服装产业互联网公司,主要服务于整个纺织服装的产业链,在上游的环节服务于整个制造端,中游环节主要是中大纺织商圈的流通环节,下游是整个服装的产业链。
在陈建东看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有全球最强、最快的供应链,他们也在数字经济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如在上游的纺织环节,该公司把纺织工厂做了数字化改造,然后通过和流通环节做产能的匹配,最终减少了人力投入,增加了产品品质。在流通环节,他们把中大纺织商圈的主流面料数字化,全球客商来中大纺织商圈找布,现在可以快速、精准地找到面料在哪里。
“农业是最传统的一个行业。”市政协委员付伟表示,人工智能通过赋能现代农业,帮助解决了无人种地的问题,相当多的龙头企业在广泛应用智慧农业的手段,比如自动喷淋、自动施肥,包括养猪企业用摄像头自动监测猪的养殖状态、生命体征等,智慧农业产业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测算,传统农业,一个人最多种植两三亩地;应用智慧农业一台机器就可以管一两百亩的地,能够大大地降低人工的成本,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农业行业。
“我们应该把人工智能相关的思维、技能教给青少年,让他们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更具有竞争力。”市人大代表涂子沛分享说,他最近出版了一套书就是希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清楚什么叫“人工智能”。
【南方+记者】傅鹏
【作者】 傅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