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理解历史理论推动历史教改

理解历史理论推动历史教改

理解历史理论推动历史教改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历史考试越来越重视历史理论的考查,这给整个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使许多老师从“沉睡”中惊醒,而又茫然不知所措。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

理解历史理论推动历史教改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历史考试越来越重视历史理论的考查,这给整个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强有 力的冲击,使许多老师从“沉睡”中惊醒,而又茫然不知所措。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是“在历史教育、 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历史理论的建设”,“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没有予以 充分的注重,使之成为教学中极为薄弱的环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历史理论的内涵作一初步探索 ,以供同仁们斧正。

历史分为本体和认识两个方面,历史本体是唯一的、永恒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一经产生,就无可更改 ,是不为人的意志和行为所左右;而历史的认识则是丰富多彩的,是主观的,历史只存在于人的记忆和思考之 中,历史怎样,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记忆和思考,同样的历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乃至不同的人对其会有 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与历史的两个方面相对应,历史理论也分为两大块,即关于历史本体的理论和关于 历史认识的理论,而目前困扰历史教学的又主要是历史认识的理论。

所以,历史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历史认识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方法论。具体地讲,包括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发展的动力、形式及规律的探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民族的形成等一系列指 导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另外还有历史研究所采用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从传统考据法、考古法,到现在所 采用的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心理分析法等等。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构成了历史理论的主干。

当然,历史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会有不同 的理论,甚至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也会有不同的历史理论,归根到底,它是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产物。

历史认识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其他认识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它把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认识对象,却又 处处着眼于当前实际和未来的发展,从而拥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功能。根据历史层次的分析,将历史认识论分为 微观历史认识论、中观历史认识论、宏观历史认识论。

微观历史认识论是考察历史的个别史实、个别现象,为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的认识活动,是历 史认识中最基本的层次;它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认识方法相对单一,认识面也相对窄小,但它是整个 历史认识论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真实的历史情况,才能作出可信的价值判断,准确地揭示历史运行规律。相对 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微观历史认识论就是具有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的能力,而这是《考纲》能力要求的第一 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要求;也是《教学大纲》“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体现。高考问答题考试设计的第一问实际上就是考查的微 观历史认识,强调的是“是什么”。

中观历史认识论是考察历史运动的局部过程与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介于微观史学和宏观史学之间的历史 认识层次。它反映了历史运行中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果关系与价值判断等联系。如果说微观是解剖麻雀的话, 那么中观就是对麻雀之间,它们与其他鸟类之间关系进行考察,相对于微观而言,它是整体;相对于宏观而言 ,它又是局部。对中学而言,中观历史认识论就是要求具有掌握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探究历史 发展的复杂过程及过程中的因果联系。如95年高考第42题第1问“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 历了哪几个步骤?”将建国以来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归纳出来即可得 分。又如94年高考第42题第3问对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等, 考察的实际上就是中观历史认识。

宏观历史认识论是考察历史的整体联系,把握历史运行的本质联系、规律和模式,为历史科学参与社会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历史认识活动,是历史认识中的最高层次,对微观和中观历史起理论指导作用。用“历史不 会重演”来体现微观历史,那么,宏观历史就可以概括为“历史常常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主要强调历 史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等。相对于中学而言,宏观历史认识论就是要将史实在中观归纳、概括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高屋 建瓴,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进程,作出科学的判定。如95年高考第42题第3问“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 遵循什么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总结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来为社会提供科学依据,答案就必须具有宏观调控 的功效: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考察的实际 上就是宏观历史认识。

历史方法论是整理并分析史料、考察历史的因果联系与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各类技术手段和方法, 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历史的关键环节,是到达彼岸的桥梁与渡船。随着史学的发展,方法论和认识论一样, 也出现了不同的方法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考据法、考古法、历史模拟、逆问考察、经济学分析、计量分析、 人类分析、心理学分析、人口学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打破了原先 只用阶级观点分析历史的单一性,正逐步走向多样化、丰富性。而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历史分析 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三种,这三种方法又被称为历史哲学思维方法,是哲学方法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 运用,它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内在辩证关系和本质特点,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实质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和运用。而《考纲》也明确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大纲》亦然,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一。 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不能等同于历史理论,它只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原则。

历史分析法主要从全面、发展、变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历史问题所处的历史条件去研究历史,即 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感。如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只有将其放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才会 发现战争的性质在过程中不断变化,由开始的正义性——打败欧洲君主的武装干涉到后来的非正义——侵略、 奴役他国,这样才能较全面地看待拿破仑发动的战争。

阶级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去观察、分析阶级社会历史上的经济形态、上层建筑、 意识领域等种种历史现象,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要注意,阶级分析法并不是唯一的,阶级斗争只在一 定的范围内进行,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只有历史地看待它们,才能正确估价它在历史上的运用。如农民阶 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 软弱点,故农民斗争总以英雄史诗开篇,以悲剧而终结,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如李自成起义的失败,太平天 国的失败均是最好的例证。

比较分析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的方法,是矛盾同一性与对立性的直观运用,同中求 异,异中求同。如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不同,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主要从封建的经 济基础、封建的政治体制、封建统治的阶级力量来分析,说明戊戌变法失败,明治维新成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理论层次的多样性,内容的复杂性,对中学历史教学者而言,操作并掌 握都相当困难。但我们知道,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新生提 供考试分数,故希望选拔能力较强的新生。因此,高考导向意图相当明显,就是必须加强能力考核,“重视历 史理论的运用”。故高中教师主观认识上必须升华,培养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的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重视 历史理论的教学,克服其薄弱环节,但又不能把历史理论当作教条,进行纯理论、纯哲学的教学,去贴标签, 而应把历史理论当作一种指导思想,去改进历史教学,推动历史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 掌握历史理论的内容,并学会运用它来分析历史现象、阐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真正体现出《考纲》和 《大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

【理解历史理论推动历史教改】相关文章:

李泽厚:历史眼界与理论的“度”08-17

高效解题,注重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08-10

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08-07

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 论文08-08

历史教案-历史08-17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2-17

历史08-30

历史教学中的理解与思维——美国最新编制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对能力培养的要求08-12

历史教案-人类历史的开端08-17

传统公有制理论及其实践的历史终结08-12

上一篇: 探索和完善古丝绸之路研究路径(学术圆桌)
下一篇: 探索计算机科技的无限可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