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西方翻译史,按照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中的划分,可分为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近代翻译和现代翻译。而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可遵循这一分期。

一、古代时期

西方翻译理论发韧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l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为标志。他在这篇演说中声言:“我认为,在翻译时,逐字翻译是不必要的,我所做的是保留原文的整体风格及其语言的力量。因为,我相信,像数硬币一样地向读者一个个地数词,不是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按照他们的实际重量支付给读者。”这段话首次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区分,并明确提出反对逐字翻译。他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

二、中世纪时期

这一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波伊提乌(ManliusBoetNus,480?-524?)。他提出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是,纵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末成系统。在波伊提乌之后,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三、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l7世纪初止。这一时期是西方各国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飞跃期。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德西德利乌。伊拉斯摸(DesNerjusErasmus,1466?一1536)和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一l546);法国的雅克·阿米欧(JacuesAmyot,1513—1593)和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1509一1546);英国的乔治·查普曼(GeorgeChapman)。伊拉斯摸认为:

(一)翻译必须尊重原作;

(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德对翻译理论的观点是:

(一)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二)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

(三)翻译必须遵循七项原则:

(1)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

(2)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

(3)可以改变原文的语序;

(4)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

(5)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

(6)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

(7)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阿米欧在翻译中所遵循的原则是:

(一)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在内容的移译上狠下功夫;

(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不事藻饰。多雷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他1540年发表的专门论述翻译理论问题的论文《论如何出色地翻译》。

在这篇论文中,他列出了五条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查普曼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译者,先后翻译了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此外,他对翻译理论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

四、近代时期

这一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翻译理论而言,这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理论家们开始摆脱狭隘思想的藩篱,提出较为全面、系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模式(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事实上,从17世纪下半叶起,翻译理论的研究就开始逐渐加强,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1631—1700)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认为:

(一)翻译是艺术;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六)翻译分为三类:

(1)逐字译;

(2)意译;

(3)拟作。

此外,法国的夏尔·巴托(CharlesBaneux,1713一l780)提出:

(一)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原作语序;

(二)保留所表达意思的先后次序;

(三)使用同样长度的句子;

(四)再现连词;

(五)避免意译;

(六)必要时可对原著加以修正,但首先必须强调形式的对等。

泰特勒则在《论翻译的原则》(1790)一书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一)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二)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三)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这三个原则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到了19世纪,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移向德国。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erichSchleiermacher,1768-1834)、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施雷格尔(AugMstSchlegel,l767-1815)和语言学家洪堡(WilhelmvonHumbout,1767-1834)。这个时期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在语言与思想的大范围内讨论原文的理解问题,使翻译研究形成一定的术语和研究方法,从而把翻译研究从某一具体篇章中抽象分离出来,上升为“阐释法”。这一方法最早就是由施莱尔马赫提出来的,后由施雷格尔和洪堡加以发挥。

施莱尔马赫在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中指出:

(一)翻译分笔译和口译;

(二)翻译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三)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辩证关系;

(四)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近代时期的这些理论在19世纪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在今天也仍有其重要意义。20世纪前半叶,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翻译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在翻译理论研究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然而,二战之后西方的翻译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上一篇: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下一篇: 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