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 教师版.doc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 教师版.doc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 教师版.doc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史学史观、比较史观、生态史观、等,下面依次作一概述1.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通史顺序)。例:请利用中国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1)观点:内涵区域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古代中国、希腊、罗马;近代英国、美国和新中国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思考:古代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代议制起源于古代希腊,英国是近代代议制的发源地)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2)态度:A要重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重视文明传承B文明的发展需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C各文明要相互包容,尊重文明的多样性D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察;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A观点B态度C重要联系: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开始形成: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初步形成: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中国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标志;完全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为标志;制度化、体系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标志;升华: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为标志。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A主要观点原发型——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B两种途径传导型(外源型)——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大多数国家都是这种类型。C多种模式D端正态度E联系:各国的近代化历程(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社会生活等)4.社会史观:(1)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和生活化。(2)能分析原因:A经济:经济发展状况B政治:政治运动(社会变革、政策)的推动C思想: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的变化)D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5.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6.革命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如:近代中国从1840年开始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等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7、史学史观“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8、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9、生态史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进行历史考察整合多种历史观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政治文明核心价值:“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经济文明核心价值:“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精神文明核心价值:“宽容、尊重、欣赏、开放”二.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一)史料的分类一般可分为:按内容分类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另一种分法:按学术价值分类1,第一手史料: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2,第二手史料: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二)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要求不加入个人的观点,不能有预先的设定,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候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

(三)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将历史材料以时间、地点有序的组织起来)(四)历史评价(指某人或者某类人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五)历史观(​http:​\/​​\/​zhidao.baidu​\/​search?word=%E5%8E%86%E5%8F%B2%E8%A7%82&fr=qb_search_exp&ie=utf8""_blank​)点: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结论)等例如: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上海高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分)(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2分)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分) 三、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四、历史研究的步骤 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 历史解释 五.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六.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七.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八.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九: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上一篇: 历史研究法
下一篇: 关于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