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历史中考中国历史材料分析题专练(有答案)
1.近年,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民众对海洋问题的关注不断上升,围绕海洋的纠纷争端不断升温,海上问题在我国周边外交中相对突出。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很早就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历史上我们对海权的认识不够,海洋意识不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论“2012中国的亚洲外交”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菲律宾曾明确表示黄岩岛不在菲领土范围之内,后又出尔反尔,对中国黄岩岛提出非法的领土要求,违反了有关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材料三:菲律宾曾经是二战战场,战后美国曾长期控制菲律宾,因此国内舆论中有相当强烈的“反美军”情绪。“菲律宾政府正在忘记二战的教训,现在打开国门让美军长驱直入。为了和中国争夺南海,不惜牺牲国家安全。将来就算得到南海,也会面临无法轻易让美国从菲律宾撤退的尴尬。” ——研究南亚政治经济的日本学者田村哲昭
材料四:从国内来看,作为改革开放、拥抱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巨大而深刻的对海洋的依赖。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在过去并不主要依赖海洋,但她的现在和未来,却再也离不开海洋了。……当中国意识到要成为“世界海洋大国”的战略重要性,并试图大力发展时,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军事上的突破“第一岛链”,以及不允许自己的海洋国土、主权继续遭蚕食和侵略的行为,都让西方和中国的海洋邻国们集体“焦虑”起来。
——《解决海洋危机中国应做长远之谋》
(1)根据材料一,列举古代中国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时期和事例。(举一例即可)由于“对海权的认识不够,海洋意识不强”,中国政府曾采取了什么极端政策?(3分)
(2)材料二提到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谁提出的什么外交政策?他在外交上还有什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贡献?(3分)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菲律宾与中国进行领土之争,将会面临哪些消极后果?(2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却再也离不开海洋”的原因是什么?“西方和中国的海洋邻国们集体‘焦虑’”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2分)
(5)面对复杂的中国海洋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
(1)汉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举一例即可,2分)“闭关锁国”政策。(1分)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1955年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分)
(3)菲律宾蓄意挑起与中国的领土矛盾,不仅破坏了与中国的和平与合作关系,而且将逐渐丧失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地位,同时将会被推行霸权主义的美国操纵而丧失自主权,进而威胁世界和平。(2分)
(4)原因:中国改革开放、拥抱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1分)目的:为了防止中国成为“世界海洋大国”。(1分)
(5)坚持独立自主,维护领土完整,决不出让一寸属于中国的领土;中国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尤其是海防力量,对任何对中国提出领土主权非分要求的国家,给与坚决反击、抵制,从与各国搞好睦邻友好关系和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出发,主张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领土纷争;通过外交努力,改善国际海洋监管体制,尽快划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加大宣传力量,增强海洋意识;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近代百年艰难寻梦】
材料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阶层人民不懈探索,共同谱写下民族复兴的交响史诗。这是理论组某同学设计的近代前期研究简图。
(1)观察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探索过程呈现了怎样的特点。促使近代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 91 2年至1920年中国工[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一一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材料二中“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与哪一运动有关?(1分)
(3)造成材料二中“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较高”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923年至1936年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据统计,19 01 - 1911年全国民族资本设立了65 0家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企业,其中江苏1 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今
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 0家,湖南11家,江西1 0家。各主要工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4)依据材料三中工矿企业在各省和各行业的分布,概括近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2分)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企业的发展和国家发展有什么关系。(2分)
答案:(1)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层深入;各阶层广泛参与。(1分)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2分)
(2)洋务运动;(1分)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分)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日本的侵略,十年内战;(1分)
(3)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内地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2分)
(4)民族独立和统一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前提;民族企业发展促进民族独立和统一。(1分)
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摧枯拉朽,吞并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废分封,立郡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北击匈奴,南平岭南,创建了大一统的帝国,被称为“千古一帝”。——河北人民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据材料指出他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原因。(3分)
材料二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手册》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先后实行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并概要指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影响。(5分)
材料三明清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些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前期历史发展的显著特征。(2分)
答案:(1)秦始皇。(2分) 原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4分,答出其意即可)
(2)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3分) 新特点:进一步加强;范围更广、程度更高;形成了新的民族;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2分,答出一点即可) 原因: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实行。(2分,答出一点即可)
(3)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分)
4.某校历史小组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之路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一起探究。
[屈辱篇]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坚船利炮拍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1)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含义是什么?(2分)
[探索篇]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2)“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2分)
【抉择篇】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认识到,苏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做出了伟大而正确的决策,是中国的革命与建设走向胜利。请写出是哪两次会议? (2分)
(4)材料所叙述的“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是指什么道路?(2分)
【奋斗篇】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浴血奋战化险为夷,追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通过60年的奋斗,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期,在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2分)
(6)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极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
【感悟篇】
百年的中国从国弱民辱到国富民强,中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迈步走向辉煌。
(7)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上述结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还懂得了很多道理,参与其中的你对中国的百年巨变有何感悟?(2分)
答案.(1)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不能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感想: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探索救民的真理不懈奋斗,流血牺牲,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要勤奋学习,热爱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改革是强国之路;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救国道理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振兴之路;等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5.材料一 1942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12月23日,确定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总司令,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材料二 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只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之一;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则成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
——《当代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
材料三 历史表明,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中美关系就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则会麻烦不断。
——习近平在美国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并概括当时中美关系转变的表现。(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始于何时?根据材料二,归纳中美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中美关系上中方的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有哪些?(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2分)
答案:
(1)原因:迫切需要中国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表现:协调作战,合作抗日或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2)时间:1972年;联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的不断发展。
(3)台湾间题、西藏问题、钓鱼岛问题、人权问题。(2分)
(4)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舞台。(2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