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的主要范式——以“初中历史教学中间点的选择与设置”小课题的课例研究为例课例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的主要范式——以“初中历史教学中间点的选择与设置”小课题的课例研究为例 _== 课例研究,教师JJI课题研究的主要范式 以"初中历史教学中问点的选择与设置"小课题的课-IN研究为mJ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邓焰 小课题的许多问题来源于课堂,来源于学生,小 课题研究的特性是重在行动,重在教师对自身教育教 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因此要做 好小课题研究,,定要开展认真细致的课例研究。下 面,以"初中历史教学中问点的选择与设置"这个课 题为例,谈,谈在小课题研究中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一 , 围绕主题,确立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基本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要 围绕小课题研究的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时教学内容 作为课例研究的对象,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 化>一课既形象生动,又贴近生活,也有探究的深 度,运用问题设置法层层递进并升华主题,很适合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点的选择与设置"的研究,因此 将此课确定为教学内容。 二,备课和说课 确立了教学内容后,确定一位教师上研究课。
上 课教师在执笔写教案的过程中要有这样一种理念:这 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出一堂完美的课,而是为了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初步设计好教案后,再 召开小组会议,由授课教师说课,将本课的教学设计 向全组教师进行介绍,介绍中一定要说明主要教学环 节的设计,特别是要将几个关键问题的设计思路及设 计原因,向小组人员说明6大家对这一教案各抒己 见,进行讨论,修改。可见,尽管最终上这堂课的教 师只有一个,但所有研究组的教师都要参与到教案设 计中来。下面摘录部分当时的备课记录供教师们参考。 授课教师:为了充分体现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我 从这些方面进行设计:一是通过识记性问题引导学生 逐渐认识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宏观背景。如, (1)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首先就体现在了交通领域, 在近代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2)火车, 轮船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3)近代以前人 36磊止瓤2010_7,8 们使用的通讯方式有哪些7近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哪 些新的通讯工具?(4)你知道当时的社会习俗发生 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既是由西方工业文明传入所引 发的,又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的,更促使中国人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
因此,这一时期的变化就是从封闭被迫走向开放 的一个重要转型,这一部分是教学重点。二是在识记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和感受,并引导 学生对中西方科学地位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研讨教师1:识记性问题并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 思维,只能作为过渡的引子,要增加一些有思考力度 的问题,建议用一些火车,汽车引入后的材料和图片, 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更直观,深入地认识火车, 汽车引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研讨教师2:导入要增加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 经济,思想现状的分析,为本课教学做好铺垫。 三,第一次上研究课 正式上这节课时,组内所有的教师都来听课,听 课时,其他教师要观察并记录课题研究的主题"问点 的选择和设置"的效果,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情 况,师生互动交流的程度,最好能利用摄像机将整堂 课录下来,供以后分析和讨论。 四,评课并反思效果 评课中,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这么一个共识:这堂 课是大家共同讨论设计的成果,每个人对这堂课都是 有责任的。下面是评课中的部分记录: 授课教师:完成第一部分教学后,我提问:促使 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少数学生回答西方工业 文明的传入,辛亥革命的冲击很多学生无法答上来。
我不知道是前面铺垫不够,还是今天有老师来听课, Lll警lll鬣_llllllllIl?誊;|l 学生比较紧张。课堂上,我只得以引导的方式和学生 共同分析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随后,我提问我国 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 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7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回 答不上来。我的问题太难了吗? 研讨教师l中西方科技地位的转变问题太难, 应降低难度,前面应作一些渗透,铺垫。 研讨教师2:导入比较生硬,应增加趣味性,生 动性,如猜谜可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再联系 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状况。 研讨教师3:无价值的问题删掉,如报纸和出版 机构的意义。材料过多,应予以删减,尤其是现代图 片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 五,第_:次上研究课 研究组教师根据评课后组内教师的意见和自我反 思重新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在另一个班重新上一次, 可以由上次执教的那位教师来上,也可以换成研究组 的另外一位教师。不同的是,这一次最好扩大听课的范 围,如邀请学校名师,市,区教研员和其他专家,发挥 专业引领的作用,观课中仍然要做好课堂观察记录。 六,再次评价,反思研究课 上完修改后的研究课,像上次那样举行一次讨论 会,不同的是包括学科名师等专家在内的所有成员都参 与这次讨论。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讨论这堂课问题设 置的效果,还要对"问题的设置方法"进行总结提升, 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评课的范畴,达到研究的效果。 授课教师:第一部分的教学,从学生的眼神中, 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兴趣,但从学生的肢体语言中可 以感受到他们的拘谨,因此在学生展示他们所找的有 关社会习俗的变化的材料时,他们的发言有一点紧 张。在抛出促使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时,为了消 除学生的紧张,我给足了思考,讨论的时间,并走下 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提问学生有关中西方科技地 位转变的原因时,学生找出了书本中的提示,我在此 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升华。 问题教学法并不只是抛出一个问题就行了,而是 应该全面,细致思考如何应用。首先,备课中需要仔 细斟酌出有价值的问题。在确定这个问题的价值后, 必须考虑如何设置问题,如何先做好铺垫,再提出难 度适中的问题。提问时,如果学生一时无法回答,应 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讨论后仍无法回 答的,就教师需要进行细化提问或引导回答,并在下 课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次修正。 专家1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落伍的原 因时,把答案仅限在闭关锁国,封建制度,经济落后 上是不够的,还可以从中国人传统的中庸思想和感性 思维,当时社会的自大心理,农业文明的局限性等方 面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专家2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 知水平,问点选择有其一定的基本原则,如要考虑激 发兴趣,启发引导,深浅适度,梯度分明等。问题提 出后还要注意引导,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片面的观 点要及时引导。 七,分享成果 如何让所有教师共享研究成果是课例研究中很重 分享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写课例研 要的一个部分。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过程描述, 关键事件讨论,评析与反思等方面;另一种就是邀请 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听修改后的研究课。 八,课例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有意识培养良好研讨习惯。课例研究以解决问 题为出发点,参研的教师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分析问 题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以及提出这些 办法的依据。研讨中耍创造宽松的研讨氛围,教师要明 确研讨的对象是课,而不是人。 2。明确任务和责任。课例研究并非授课教师一个 人的事,每一个人都应有相应的分工和责任,如观课 中有的观察教师,有的观察学生,有的承担摄像任 务,甚至是一个观察点更细的分工。 3。研究应有一定的深度。课例研究要防止走过场, 一 定要避免教师上课后,评课不痛不痒,蜻蜓点水的 现象。要有充分的时问保证,要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所需 要的时间一般为3周,研究要尽可能深入,借助一定的理 论,分析问题的现象和原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4。做好研讨记录。课例研究强调实证性,因此在 研究中要做好听课记录,评课中要记录有价值的同伴 发言,发言者要准备发言提纲,避免过于随意。 5。及时梳理思路。课例研究结束后,每一位参研 教师要及时梳理自己的思路,撰写研究叙事。叙事应包 括自己从这一课例研究中获得了什么,或是尚有什么困 惑。只有这样,教师在专业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E; 20107,8j吾上瓤3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