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历史
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节,据《周礼》记载,每年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又称“仲秋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向月神祈福,并进行祭祀仪式。古时候,人们相信月亮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因此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欣赏皎洁的明月并祈祷自己的家人平安团圆。
中秋节的传说也非常多,最为著名的是“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源于汉代的《后汉书》,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名叫嫦娥,她爱上了一个凡间的青年后成了眷属。但她因误食灵药被迫升上天宫月宫,与丈夫分别。为了追念丈夫,她在月宫中度过孤独的日子,并且嫦娥还变成了一只玉兔,陪伴月宫里的蟾蜍。
另一个传说“吴刚伐桂”则讲述了吴刚因为追求仙人之道,而被罚到月宫去砍桂树,并在月夜下重逢从世界上离去的妻子。中秋节也因此成为了亲情和爱情的象征,人们在这一天更加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总的来说,中秋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习俗
中秋节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是最为广泛的习俗之一。月饼有多种口味和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等,不同地区和民族还有不同口味的月饼。
2、赏月:中秋节赏月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天晚上亲友相聚,欣赏皎洁的明月,感受团圆之美。
3、赏花灯: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赏花灯。人们会制作或购买各种花灯来装饰自己的家园,还会组织花灯游行和比赛等活动。
4、端茶:中秋节还有一项被称为“端午”的活动,这一天女性会端着茶,向男性敬茶,表达对男性的敬重和感谢。
5、千里寄相思:中秋节还有一项浪漫的习俗,就是千里寄相思,情侣们会互赠礼物,如月饼、花灯、玫瑰等,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和祝福。
总之,中秋节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团圆、感恩、祈福等美好的价值观念。这些习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成为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欢聚一堂、庆祝团圆的重要方式。
庆祝方式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中秋节庆祝方式的部分:
1、赏月:中秋节的主题之一就是赏月,人们通常会在晚上观赏圆月,赏月时还可以品尝月饼、猜灯谜、唱歌等。
2、吃月饼:中秋节最经典的食品当属月饼,人们通常会用月饼招待亲友、送礼或自己品尝。
3、会友团圆: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回到故乡和家人欢度团聚时光。
4、点灯笼:点亮灯笼是中秋节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或院子里挂上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灯笼,增添节日气氛。
5、赏花灯:在南方地区,赏花灯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公园、广场等地方赏花灯、游玩、购物等。
以上是中秋节庆祝方式的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方式,每个地区、家庭也有其独特的中秋节庆祝方式。[1]
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国外习俗
韩语称“추석(秋夕)”“중추절(仲秋节)”“가배(嘉俳)”“중추(仲秋)”“가배일(嘉俳日)”“중추가절(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 Thanksgiving Day)。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
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中秋节文化内涵的部分:
1、祭月:中秋节是崇拜月亮的节日之一,古人在这一天会祭拜月亮,表示对月神的崇敬和感恩。
2、家庭团聚: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很多人会返乡与亲人相聚,共享团圆的欢乐。
3、诗词歌赋:中秋节是文化节日,历代文人墨客都会为此题诗作赋。著名的《长恨歌》、《水调歌头》、《静夜思》等名篇也与中秋有关。
4、赏月:中秋节是观赏月亮的佳节,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天赏月,月亮也成为了中秋节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5、传统食品: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其形状如月亮,寓意着团圆。此外,还有柚子、莲蓉糕等节日特色美食。
6、习俗传承:中秋节传统习俗纷繁复杂,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打龙舟等,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
以上是中秋节的文化内涵部分,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民间野史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