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拉开了东汉统治崩塌的序幕,各地的割据的军阀将东汉帝国分裂成一块又一块的政权,铁和血的战火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残酷的历史。
纵览当时的历史不难发现,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皆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不过乱世中带来的不仅仅只有战火和贫苦,还是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之间的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政治重心、文化重心和经济重心也在发生区域性变化,皇权统治与门阀氏族统治也成为了时代的特征,尤其是思想上的繁荣让人更惊讶。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长河
曾有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留下来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遗产,是江南的土地开发和文明创造,是北方的民族进步和民族融合,”可见南北朝时期的乱世并不是时代的主题。
从某个角度而言,自秦始皇统一天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我国历史上文化的发展就比较单一,再也不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世与辉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存在,它实行政策理念不仅使得古老文明焕发了新的生机,而且还为我国的新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隋唐时期能够那么繁华也与魏晋南北朝打下的基础有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么混乱呢?从其改朝换代的频率就可以看出来。公元220年,曹丕篡取了东汉王朝的天下,在洛阳建立了曹魏政权,控制了当时天下九州之地。
曹丕称帝的同时,刘备在蜀汉的程度称帝,孙权则在东吴建康(南京)自立为王,统治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一时期被称之为魏蜀吴三足鼎立。
曹氏一族开始没落后,司马懿家族逐渐掌控了曹魏的大权挟天子而令诸侯,直至公元265年司马家族逼迫曹魏禅让皇帝职位,时代开始进入西晋时期。
西晋的和平统一并没有持续多少年,五胡乱华开始后中原大地再度陷入战乱年代,而后晋朝皇室向南迁移时代进入东晋时期,南北朝的历史帷幕被拉开。
这一时期宋、齐梁、陈相继在江南建立统治政权,这样一种局面持续了大约300年,北方一直战乱不断十六个政权频繁更替,可见魏晋时期的乱世有多么严重。
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导致政权再一次瓦解,北魏曾在北方实现过短暂的统一,但最终又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相互对峙的阶段。
直至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才得以彻底结束,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开皇之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我国历史又迎来了大统一、大辉煌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整个时期,汉民族的盛衰强弱体现的尤为突出,五胡乱华的时候汉民族走向衰败。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迁徙到内地,生活风俗和思想文化开始与汉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更是不断深化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使得鲜卑族与汉民族的民族交融更为彻底,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次政治革新和民族融合发展历程。
秦朝之时法家文化为社会的主导文化,汉朝时期儒家文化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样一种单一存在的思想于东汉末年结束,儒释道三家学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历史舞台。
道教、玄学的思想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扩大,佛教文化也在此时传入中原,儒家文化在当时不断衍生出新的思想也色彩,可以说虽不如百家争鸣辉煌,但也有着诸子文化的灿烂的风采。
像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等皆是儒家文化思想的产物,这一政治制度的诞生虽然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但不得不说为后来官僚体制的革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魏晋时期的军事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个争斗不断、战乱不断的年代,然而,魏晋时期虽然经历了分裂、动荡和破坏,但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在乱世中不断发展,而这样的局面也体现在其它的方面,比如军事制度。
回看魏晋时期的历史,自西晋末年的乱世开始,中原大地先后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侯景之乱”和三次较大的社会动乱,这三场动乱在历史上都比较的知名。
每一场政变结束之后,中原王朝的政权制度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侯景之乱”之后我国军事实力南弱北强的局面啊逐渐形成,以至于隋唐、宋元时期都没有改变过来。
当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历史本身,多少还带有一些军事需求的色彩。西晋和东晋时期,两朝皆是以“世兵制”为主,而这样一种军事制度延续了汉魏的政治。
简单来说,世兵制就是士兵全家变为军籍,古代提倡父死子继,世兵制度就带有这样一种文化,家族以兵为业、世代为兵,成为而来一种家族传承文化,对提高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样的风俗观念下,门阀世家便很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他们既可以成为了朝廷的武装力量,也可以在特殊时期成为依附于豪强的自卫力量,比如南梁时期地方上就出现了大量的“私兵部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性的武装力量开始对朝廷中枢造成极大的威胁,西魏时期“府兵制度”取代了了“世兵制度”成为了历史的主流,一度影响了北周、隋朝和唐朝三个时代。
《晋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与叙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隆募限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
从当时选择“府兵”的标准来看,府兵与大多数时期募兵招募的对象都不相同,既要会拳术也要会擒拿,戈、铤、剑、戟等多种兵器都要会一二。
从某个角度来说,府兵就好似古代特种兵选拔一样,对于速度、耐力、力量和技巧等多种方面都有要求,也是因为如此“三千人最后仅仅只剩下了五百人左右。”
除了对士兵本身的要求之外,朝廷对士兵的后期训练也有各种各样的标准,比如成为府兵之后朝廷会配备专门的设施,以保障士兵的军事训练情况,时不时还会举行一定的军事演戏活动。
府兵制度下的讲武还包括军事思想的训练,朝廷会专门设立一个特定的地方对府兵进行军事思想的教育,以提高府兵的综合素质与战场影响力。
三、府兵制度的其它体现
自西魏之后,府兵制度便成为了西魏的军事制度,西魏被北周取代之后得到了一定的延续,隋朝取代北周之后府兵制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期,制度也开始倾向于完善。
府兵制度熟悉戟、戈、甲槊等兵器仅仅只是重要内容之一,而除了这些日常的训练之外,府兵非战争时刻还要进行相应的生产劳动,简单那来说就是“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回看西魏到隋朝时期这一段时间,尚武风气弥漫着整个中原王朝,少年、青年苦练武功的景象随处可见,战时能够卫国非战时也可以保护家园。
其实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也非常好理解,如同上述所言,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但在那个时期不仅仅只有流血冲突,还有民族的碰撞与融合。
中原王朝的农耕经济会影响南迁的游牧民族,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又会影响中原百姓的生活习惯,游牧民族向来崇尚强者为尊,而南北朝时期的大多数政权皆是以少数民族为主。
以西魏国为例子,《魏书》:“秋亡月丁已,立马射台于陂西,仍讲武教战”,从这一句话就不难看出西魏国皇族即使入主中原之后也没有忘记骑射、打猎的本领。
清朝时期也是如此,康熙皇帝为了保持八旗子弟骑马射箭的本领,在北方设立了木兰围场并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围猎,以保障皇族子孙谨记祖先渔猎的生活本领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实,远古时代人们本来就是以渔猎为主,只是进入到奴隶制社会时期后,渔猎逐渐被农业经济所取代,打猎成为了贵族统治者的娱乐享受和练兵阅兵活动,但一些统治者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本民族的战斗力和战斗技巧。
正所谓“上行下效”,西魏国大多数皇子皇孙都擅长打猎,以至于骑射技艺逐渐成为了民间的主流风潮,尚武之风也慢慢弥漫了西魏王朝和它后来的时代。
总的来说,在以武治国、以武征伐天下的时代,社会背景促成了相应军事制度的形成,而军事制度的形成又间接促进了民间百姓武功、技艺的发展与精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