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周刘波:历史思辨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对策

周刘波:历史思辨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对策

周刘波:历史思辨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对策中西方文化对比下,中国人思辨性思维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们国家、民族的“短板”。这个短板的形成与我们不重视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有关。思辨性思维的“缺席”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中国人思辨思维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们国家、民族的“短板”。这个短板的形成与我们不重视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有关。思辨性思维的“缺席”,让人的思维走向表面化、片面化、简单化,缺乏逻辑,缺乏理性。

历史学科是培育学生思辨性思维的重要阵地。思辨性思维落实到历史教学,表现为以下五个维度:

——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概括要点;

——能够紧扣中心,多种角度地分析问题;

——能够有逻辑的、有条理地运用可靠证据论证要点;

——能够明确历史问题的前因后果、区别联系,解决历史问题或预测后果。

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育不容缺席。但是,由于历史课标对能力目标的要求笼统,历史教育理念落后(例如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历史教学方法陈旧(如重结论、轻思辨、重记忆、轻分析),历史教学资源应用单一等因素,培养思辨性思维的教学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课堂生成: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辨型教学。思辨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辨型教学,需注意:(1)问题要明确,即明确课堂的主题或中心,还要注意该主题或中心与各个小议题的关系;(2)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辨兴趣;(3)要创新问题角度,体验思辨过程;(4)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多元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多角度论证问题,不设置标准答案。这要求学生的思辨起点灵活,即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概括、迁移能力强,善于组织分析,得出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第二,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辨型方法。对史料进行选择以判断其真实性,对史料进行甄别以分析其逻辑性,以及判断史料和结论的关联性,都关系到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开展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辨型方法,应把握:(1)引导学生批判考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方法,学会选择、甄别史料,这是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基本方法;(2)引导学生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整理,提炼、概括其中的观点。这个提炼、概括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标志着思辨的准确和深入程度;(3)引导学生根据史料来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尤其是引导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阐述历史问题。总之,史料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思辨型方法的指引和培养,引导学生紧扣史料的中心,多种角度地分析问题,能够有逻辑的、有条理地运用可靠史料证据论证观点,能够明确历史问题的前因后果、区别联系,解决历史问题或预测后果。

第三,凸显能力:开展激活学生思维的思辨型训练。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加大以史料为载体的研习训练,还可以创新思辨型训练的方法,开展研究型学习、课堂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训练,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5页

上一篇: 认识历史真相的途径
下一篇: 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写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