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史学概论#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概论#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概论#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I.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A.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以前的“新史学”1. 传统史学,1840年之前的史学,擅长撰述,呈体系化2. 20世纪初的新史学 相对于传统史学

I.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A.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以前的“新史学”

1. 传统史学,1840年之前的史学,擅长撰述,呈体系化

2. 20世纪初的新史学 相对于传统史学,梁启超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史界革命。另有章太炎,夏曾佑等,认同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

3. 新史学的理论意义和主要成就

a. 揭示传统史学的弊病,四弊二病

1.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2. 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

3. 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4. 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5. 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6. 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b. 反对君史,倡写民史

1. “民史”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不仅仅是对西方史学思想影响的回应,也是适应民族救亡的时代需要

c. 提倡研究历史进化中的因果关系

1. 当时史家致力于文明发展演变的轨迹和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渊源流变的探索

d. 宣传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1. 忧患意识

e. 促成一批新的历史成果问世

4. 新史学的局限性

a. 对旧的史学遗产缺乏全面分析,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

b. 忽视了旧史学记载中华文明进程的意义

c. 未能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

5. “新史学”的提出和发展,反映了史学变革的必然趋势

B.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 社会条件:救亡图存、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 思想条件:马列主义的传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李达。发文、教课等各种方式。扩大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学术条件:中国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学术自然演进)一方面“新史学”对旧史学的冲击,使中国史学处在变革之中,对中国史学走向近代,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思想遗产,如朴素的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思想传统,使唯物史观易于为中国进步学者所接受,并把它同中国历史的研究结合起来。

C.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1. 产生: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产生时期,李大钊(《史学要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创之功(两部著作在史学理论方面和历史研究方面,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2. 奠基:中国社会变革中关键问题的回答(怎样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历史特点)。

a. 关于历史学学科属性的认识。

1. 《史学要论》阐述了史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建立历史科学

b. 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

1.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史学的社会功用认识的理论提升。史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史学影响人生三方面

a. 科学的态度

b. 认真的习性

c. 为社会献身的精神

c. 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

1.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a. 蔡和森1924《社会进化史》

b. 李达1926《社会学》

2. 现实阶级斗争研究

a. 邓中夏1930《中国职工运动简史》

b. 华岗1931《大革命史》

d. 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1. 李达1929《民族问题》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民族的基本问题,富有理论色彩

e.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 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指出社会进展的根本原因使是经济因素的变化。

f.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1. 三个问题

a. 对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

b. 中国是否存在奴隶制社会

c.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是什么性质

2. 中心问题: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无共同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

3. 论战切实推进了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时期。

a. 中共史学五老

1. 郭沫若: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及先秦思想研究

2. 范文澜、吕振宇:中国通史研究

3.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研究

4. 翦伯赞:历史理论研究

b. 特点:史学性质的变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史学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的体现。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和一切爱国史家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弘扬民族精神,撰写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进步意义的历史著作,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认清中华民族的历史前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风格,一方面表现在历史研究的内容上,如郭沫若所倡导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一方面表现在思想上,如侯外庐所总结的:“中国学人已经超出了仅仅于仿效西欧的语言之阶段了,他们自己会活用自己的语言而讲解自己的历史与思潮了。”以上两点,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上的统一。

4. 1949到1966,广泛传播时期

5. 文革十年,遭遇挫折时期

6. 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时期。

II.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

A. 毛泽东思想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理论联系实践)

1. 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近代革命性质的认识)

a. 在研究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时候,关于各种事务内部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是最根本的方法。

b.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主要矛盾

1. 自从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

2.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b. 阶级分析的方法了解中国社会问题最基础的认识

3. 关于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a. 把颠倒的历史观重新颠倒过来

b. 让人民群众和民族英雄人物成为历史的主人,成为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

4. 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历史遗产

a. 把历史看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

b. 尊重历史,决不割断历史。

c. 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

5. 关于运用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历史现象

a. 分析事物的矛盾就是分析问题

b.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c. 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B.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史学研究的重要论述

1. 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脱离现实研究历史的倾向

a. 在史学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历史,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既要反对无视历史、歪曲篡改历史,也不能厚古非今、食古不化。

b. 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采取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详尽地占有史料,科学地分析研究,从历史的内在联系中找出规律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坚持用生产力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历史进步是非得失的客观标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b.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 坚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a.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4. 突出强调改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a.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 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科学系统地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

a. 二十世纪三次伟大革命

b.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郑重的正确的选择。

6. 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

a. 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b.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c. 史学工作要坚持面向世界,不仅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历史,还要认真学习研究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还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

7. 充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鉴古知今的指导作用

a. 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b. 了解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能够繁衍,文化能够继承和发展的关键。

c. 史学工作者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眼界和胸襟,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掘和研究,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C.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史学研究的重要论述

1. 要高度重视历史。(大历史观,把历史放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人类教科书的高度看待)

a. 大历史观,即把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作为今天的镜鉴,把当代现实问题放到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洞悉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汲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2. 正确地研究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来研究,对新中国历史研究的定调)

a.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

b. 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

c. 对于如何研究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

d. 对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e. 始终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看待历史、不能割断历史、要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等基本观点。

3. 重视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国梦,三大飞跃)

4. 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反制措施)

5.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科体系。(中国历史研究院设立,考古的中国气象等)

6. 意义:对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III.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繁荣发展

A.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入展开

1. 文革前

a. 特点: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和对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推动学科的改革和建设。

b. 突出成就

1.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界对一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推进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2.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典籍、资料的整理和采集,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学科体系的精神力量,吸引、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持续发展,聚集了人才队伍。

4. 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出版或修订了自己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宝库。

2. 文革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a. 五朵金花

1.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3.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

4.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

5. 汉民族形成问题

b. 五朵金花的特点

c. 1、它关注长时段和历史重大关节点的研究。与最终使史学研究陷入碎片化的“琐碎考据”相比,以“五朵金花”大讨论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更加关注社会形态的变化。殷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汉魏之际是中国古史上的几个大的历史关节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是对这些关节点所做的一次透彻考察。围绕这一问题,除了根本否定奴隶制社会存在的观点之外,分别产生了西周封建说、春秋封建说、战国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魏晋封建说 (1978年之后还产生了东晋封建说、中唐封建说)等观点。尽管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却深化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助于从宏观上去认识和把握这些历史阶段的进程与变革。

d. 2、它运用跨学科方法对历史进行解读和研究。在“五朵金花”讨论中,人们广泛使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诸学科中借取理论和方法,剖析中国古代社会。例如,在“汉民族形成问题”争鸣中,史学家们从学理上对该问题予以澄清,并将讨论的范围扩展到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历史上民族之间战争的性质、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政策、民族间的 “和亲”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等问题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与理论价值。

e. 3、它注重经济史的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突出特征。这在“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争鸣中得到集中体现。前一个问题主要是通过研究构成与影响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国有制还是地主所有制。在讨论中,“井田制”、“初税亩”、“均田制”、“地主制”、“庄园制”、“农村公社”等经济史上一系列关键史实得以发覆,并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史料基础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f. 4、它促进了历史研究从精英史到民众史的结构性转换。“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对推动下层社会和大众史研究起过巨大作用,促进了历史研究视角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转换,“建立了评估和重现中国过去历史的标准”。这契合了梁启超在20世纪初倡导的研究民史的号召。唯物史观空前重视劳动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给历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五朵金花”争鸣在全国范围内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研究农民战争史的热情。学者们收集、整理了下层民众的各种材料,成果数量可谓惊人,并为今天人们对下层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史学完成从精英史到民众史结构性转换的一个重要阶段。

IV.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繁荣发展

A. 良好发展机遇

1. 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有利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化,产生了一批又一批阶段性成果,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繁荣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得以贯彻实行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史学交流,中国史学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2. 面临挑战

a. 随着中外史学交流,西方史学观点传入中国,在中国史学界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偏向

b. 在对历史问题的再思考、再认识当中也出现了对过去的历史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的偏向

3. 成就

a. 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权威性的史学研究成果,将中国马克思史学研究推上了一个新水平

b. 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水平达到了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备

1. 抗战史研究最为突出

c. 考古学领域取得一批新成果,为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深化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提供了重要佐证,填补了历史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空白

d. 中国史学界在世界史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成就,为国际史学界所重视

e. 成功主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标志着中国史学成就和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尊重与认可

f. 积极引进吸收国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分析有鉴别地为我所用,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中国特色历史学科健康发展

V.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

A. 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著作

1. 李大钊1924《史学要论》

a. 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理论著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b. 言简意赅地论述了关于史学的六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1. 什么是历史

2. 什么是历史学

3. 历史学的系统

4. 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5. 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

6.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c. 积极的史学观

2. 翦伯赞1938《历史哲学教程》

a. 中国史学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一部历史理论著作

b. 对社会史论战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对抗日战争中出现的一些“悲观主义”“失败主义”论调,作了针对性论述

c. 内容

1. 绪论

a. 历史科学的任务

b. 历史科学之史的发展

c. 历史科学的阶级性

2.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运用于对中国历史上的具体解说

a. 历史发展的合法则性

b. 历史的关联性

c. 历史的实践性

d. 历史的适应性

3. 关于中国社会形式发展史问题

a. 中国社会形式发展史问题之提出及其展开

b. 社会形式的发展与历史的飞跃性

c. “历史怀疑主义者”与中国的古史

d. 对中国历史形式发展之各种不同的见解及其批判

d. 意义: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而得出的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观点及研究方法,拓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

e. 社会反响强烈,对宣传正确的历史观点、激励人们的抗战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华岗1946《中国历史的翻案》

a. 三篇论文组成

1. 《论中国历史翻案问题》

2. 《历史为什么是科学和怎样变成科学》

3. 《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阻滞的原因》

b. 强调考证辨伪

c. 充实、改造考据学,使考据学接受新的理论科学的指示,并使之成为历史科学有机的一部分。

B. 中国近代史著作

1. 范文澜1947《中国近代史》上册

a. 研究这段历史的开创性著作

b. 鲜明强调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c. 影响后世近代史研究

2. 胡绳1948《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a. 1840-1924,85年

b. 马克思主义史观

3. 胡绳1980《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a. 贯穿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

4. 1987《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

a. 选集从指导思想问题开始,也想落脚到指导思想问题上

5.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C. 中共党史著作

1. 蔡和森1925《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

a. 初步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四大”发展的基本线索

2. 瞿秋白1928《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

3. 胡乔木1951《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4. 胡绳主编1991《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a. 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党史权威著作

D. 中国通史著作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2. 吕振宇《简明中国通史》

3.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4. 白寿彝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

5.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E. 中国专题史著作

1. 经济史

a.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 论述了从明代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2. 史论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得益彰

3. 要有新的第一手资料,要研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论点

4. 在经济史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不断推进,是此书的又一创新所在

2. 社会史

a.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 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建立。

b. 吕振宇《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

1. 前者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史前社会史的最早著作

2. 后者则系统阐述了殷周奴隶制社会说和西周初期封建说的著作

c.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 中国社会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标志

3. 思想史

a. 吕振宇《中国政治思想史》

1. 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著作

b. 侯外庐《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

1. 强调思想的独立性、继承性

c.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

1. 突破以汉族史、朝代史为中心的编纂方法,而以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民族作为分编分期标准。

F. 世界史著作

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六卷本)

a. 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见解更独到

G. 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社会影响

1. 这些著作在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和具体问题阐释方面,都比以往史学有了本质的变化和突出的进步,推动人们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认识

2. 这些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者的历史之辩证关系,社会历史之发展及其规律性等基本原理。这些认识对于全面地阐明中国历史地进程、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这些著作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及世界意义,对于推进世界了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这些著作对增强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增强对于历史前途的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VI.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当前任务

A.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经验

1. 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研究历史的正确方向和科学道路

2. 坚持研究历史和关注现实相结合的学术宗旨

3. 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4.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批判继承中国史学的优秀遗产,引进、借鉴外国史学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当今史学的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史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5. 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活跃史学,繁荣史学

B.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前任务

1. 深刻认识历史学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作用。

2. 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努力加强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

3.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大力振奋民族精神,推进史学研究

上一篇: 中国|莫高窟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提出4点要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