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校本课程如何有效传承地域文化

校本课程如何有效传承地域文化

校本课程如何有效传承地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培养需要知识、文化的滋养,所以在我国传载知识、传承文化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宗旨和使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培养需要知识、文化的滋养,所以在我国传载知识、传承文化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宗旨和使命。这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又是一种适应和促进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普及教育。

然而现实中课程的这一点使命和宗旨逐渐被异化,过分强调课程转载功能,使课程逐渐失去了传递知识、传承文明的文化品性的价值追求。因而,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工具,其中的逻辑、角色就使课程失去自身的文化性品质,表现出文化它律,在社会文化面前没有实质的发言权,于是就需要教育改革,这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实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在培养学生独特生命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方面,有着国家课程无法代替的作用。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国家、地方、学校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于是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的新生事物。

校本课程也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通过对学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旨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特色,就是能够符合地方、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需要。而以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个人意识、社会价值等方面为依托的地方文化所萃取的是时代所传承下来的精华,它所蕴含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地方基础教育,更加是地方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的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于是校本课程就有义务承担地域文化的传播。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本土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行为、饮食起居、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现象。其特征是本土化、特色化。它们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以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性为世人所瞩目,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地域文化教育。

加强地域文化教育,是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需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必须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它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学校、地方及教师,在延续和传承地域文化的道路上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加强地域文化教育,就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要求。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之生息繁衍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结。其中的某些部分,被演变成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这些文化需要传承,才能连绵不绝、生生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该地区成员的共同责任,也是这一区域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校本课程中开展地域传统文化课题的研究,是拓展学校文化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举措,只有继承和弘扬传统地域文化,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学校文化、校本课程也只有融入传统地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有些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几乎面临失传或濒临灭绝的危险。为了大力弘扬和继承本地区地域文化,就需要当地的学生学习家乡文化,同时,也需要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理念,让传统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入学校文化之中。

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或者说校本课程的资源更多的是来自地域文化资源。校本课程是一个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型课程,它由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组成,国家只对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指南》,没有教材,把此课程开发的空间和权力给学校。而教学环境本身都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展开,都与特定地域发生着显性或隐形的联系。

只有把地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才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对学生而言,社会是抽象的存在,而“地域”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地域是学习的起点,而在集体教育中,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学校教育把地域文化隔离,这样就导致无法对地域文化的正确评价,只有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

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要探讨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探讨教育促进地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除进行理论研究之外,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让地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中。所以就要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找到教育促进地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一)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工作者有义务挖掘、宣传地域文化,用丰富的地域文化熏陶浸染学生,构建学生精神家园。而地域文化认同感也就是相对其他地域共同体而言的地域情感。地域自豪感就是一种以本地文化为荣的情感,属于地域文化的精神层面。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要素,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地域文化教育的效果。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地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学校地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方式来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在传统节日时,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一些以本地为基准的文化主题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到认知感、认同感,也可以开展一些以“我爱我的家乡”、“爱在云阳”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乡情的深入认识,而这些活动越具体、越丰富、越深刻,对家乡的情感就越深厚。地域文化以其丰厚的人文性越来越深受学生的喜爱,就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豪感。

(二)建立领导机构及教师培训

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开发及教学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对其基本的模式和程序也在探讨中,于是就需要建立领导机构及教师的培训。

建立领导机构,由该地区教委及文化部共同合作,建立由教委、校长、课程专家、家长及社区群众共同组成的开发委员会,由教委及各校校长选定任委员会主任,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审查和提供帮助。

培训师资队伍,对教师的培训是立足于校本培训,主要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把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念,同时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拓展教师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结合课程的编排体系对地域文化进行融合到校本课程中。

(三)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

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了厚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需要。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回归个体生活世界的重要体现,地域文化不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而且其本身是一种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的真正的生活,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可以挖掘地方教育功能,使校本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挖掘地方文化教育功能,使校本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生活,而且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打好精神底色,理性的建构地方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建设和改进的过程,能否有效地传播地域文化,那就要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学习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把地域文化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它既可以彰显地域文化,也照顾本校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教师和学生是校本课程地域文化的共同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地方的需要和自己的特长,重点建立一系列有地域文化的教育课程,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及了解地域文化的突破口。同时也尊重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四)开发地域文化课程

地域文化课程应该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以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目的而开发的课程。

课程,他不仅仅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个有学识、有智慧、有德行的文化传承者。课本教程,它的出现的价值就在于本土化,它能充分体现一个学校自身特殊的地方特点,它承载着传承这片地域随着时间而累积起来的地域文化,同时也肩负着使学生们能深刻体验这片地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魅力的使命。

校本课程的开发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学校教师为中心,文化课程专家指导,学生、家长、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合作开发模式开发地域文化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体,课程开发的老师只有把地域文化镶嵌到校本课程中,才能对其进行系统的筛选、提炼、加工、改造,以崭新的形式出现。而地域文化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要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要考虑学校、社区及教师所提供的可能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校本课程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也可以利用家长和社区来收集资源,把它提炼成校本课程的内容,或请当地民间艺人和精通地域文化的家长到学校来传授地域文化知识,把当地优秀的地域文化知识引入到教育中。

而目前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是:首先,统一推广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体现的是忠实取向的课程理念,既学校和教师只要按照教材和课程计划的地域文化内容和任务执行,课程既得以实施;其次,学科衍伸模式,这一模式加强了学科和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系列专题式,是将课程中的地域文化内容划分为几大专题;或者对地域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

(五)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校园文化也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不仅要表现地域文化,而且也要展示地方魅力,校园文化体现在校园的条幅、字画、雕塑、壁画、浮雕等这些都要体现地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也可以出版相关的校园刊物,比如校报或者地域文化的杂志。

在校园文化中突出地域文化,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重视地域文化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课外活动中推行地域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丰富、提升和创新地域文化,就是培养具有民族情感和广阔胸襟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传统积淀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活动

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地域文化,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师资、设备等条件,开展了一系列的地域文化活动,促进地域文化传承。

要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的“魅力”,不仅靠常规的实践活动是不行的,还要不断探索的载体,探文化之本,溯文化之源,结合教学,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该学校以开展各类地域文化活动为契机,地域文化传承,不但使学生继承了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传播,学校的地域文化活动也会波及社区和家庭,从而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地域文化教育。

教育说到深处就是文化,而中国的教育也应该是文化教育,其中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晶。现代文化教育作为一种专门传承文化的教育机构,认可主流文化占到主流地位,而忽视地方性知识和生活方式,从而造成了人文教育、地域文化教育的薄弱,这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下降。由于现代科技的冲刺导致一些人文关怀和地方文化色彩的淡薄,将传统的地域文化知识遗忘,让人们有时无法正确判断是非。事实上地域文化的存在表明了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所以在当今的教育中及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传统地域文化的价值。

(七)课外活动了解地域文化及地方贤士

从地方文化发展变革与发展来看,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地域文化,都离不开生长在这片土壤的人,基于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认识,理解及体验本地的文化增强我们的自豪感,这样及传承了本地文化,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了解本地文化遗产。

在课外活动中了解本地文化;在阅读教学中链接本地资源;在作文中利用本地素材;在口语训练中创设本地情境,在主题活动利用本地平台。也可以选取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能突出学校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校本课程对地域文化的传承,需要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的宣传及课外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从而融合课程知识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可以自己从中得到对地域文化困惑的解释。

课外活动中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地方贤士,因为地域文化是与人不可分割的,而名人对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往往贤士是地域文化的符号,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比如李远是在《全唐诗》中重庆唯一有诗集的云阳人;辛寅逊曾任后蜀简州刺史、北宋镇国行军司马,为中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的作者;还有程德全、涂凤书等历史文化名人。把地方名人纳入校本课程中,鲜活生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崇敬心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

(八)地域历史遗迹及地方风俗习惯 对于保存下来的历史古迹都具有教育价值,蕴含着当地的精神价值,从而也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及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比如,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期,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稀世文物200余件,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其中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立体画,有“巴蜀胜景”之美誉。还有磐石城位于云阳新城,形如磨盘,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有“万里长江第一古军寨”、“夔门之砥柱,东川之保障”之称。等一些历史文物建筑,从中汲取历史建筑风格及历史文化,从中感受地域文化价值,链接校本课程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纽带。 而在历史遗迹中也能展现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及传统优秀文化的保留及传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同的民俗风情,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及人文特色,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

(九)课堂阅读链接本地资源及作文训练

平时课堂阅读如能有效链接本地文化资源,往往有助于课文的理解,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乡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更好的增加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也能体会当地文化也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讲《三国演义》时就可以提到张飞,在讲“安史之乱”时也可以讲杜甫的流落,及将杜甫在云安的诗歌,从而进一步体会历史的变迁及文人在当地的贡献。

在作文训练中也可以链接本地资源,加强作文的训练,写作时本地的文化资源时可以利用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注意本地历史名人,古代建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历史资源,也可以关注当地的文化热点,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到话题作文、写作内容及写作材料中。

(十)口语训练地域文化主题活动

在学校及全县对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及演讲比赛,题目可以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或者是与地域文化有关的都可以。同时也可以在学习诗词韵律时对当地的楹联,名胜古迹对联,山中摩崖石刻,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也体现了先贤的智慧。

总之:将地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有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爱尔乌德在《文化进化论》中说:“自最初起,一切文化之继续,既有赖于少年人文教育。文化的过程,主要就是教育的过程”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都是在地域内进行的,地域是其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地域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最容易感到与接触。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与其它文化的冲击,对一些地域文化熟视无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云阳地区的历史文化,历史遗迹、博物馆进行走访欣赏研究,在欣赏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时,就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身边的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参观法、走访法、归纳探究法、专题讲座法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鉴赏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校本课程的发展来看,课程与文化存在着紧密联系:“一方面,是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另一方面,课程精炼、形成着文化”在漫长的课程发展历程中,一直追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扮演传递文化的角色,从而造成课程自主性文化品质缺失,课程文化创造能力弱化,课程文化自觉能力不强,课程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缺失异化现象。因而致使课程按照社会化的标准机械地塑造人,漠视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从文化视域下审视课程文化的异化,转换课程与文化的思维方式,重视课程地域文化品性及其自主性和自觉性,应成为当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上一篇: 文化永州丨让历史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下一篇: 留学俄罗斯,从大俄罗斯图片到俄罗斯骷髅真相的探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