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斗赛游戏,也叫斗戏,是指将各种动物,如兽、鸟、虫等,驱使并引诱它们互相搏斗,供人欣赏和娱乐的一种比赛项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世界苗、侗、汉族"三大类33个民族,占苗族总数的42.0%,是我国苗族最大的区域。
苗族斗牛是黔东南州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斗戏,它承载了苗族人民的民族记忆与图腾文化,也是祭祀神灵、庆祝节日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于黔东南地区苗族关于斗牛的传说
苗族自古就有饲养、爱护、尊重牛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在斗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苗族斗牛多为戏神式的,具有巫术文化的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并传达出一种神秘的、东方的文化韵味的色彩。农历正月二十五为苗族“斗牛节”,整个黔东南地区都有“斗牛”的习俗。在其它节日或农闲时节,有些地方还会举办斗牛比赛。这是苗族人民闲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苗族斗牛是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民族文化盛事,也是苗族民间文化中最绚丽的一章,它被称为“东方斗牛”,对中国和世界的斗牛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苗族斗牛,实质上是一个集苗族特色文化与艺术于一身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大杂烩,它充分显示出黔东南地区苗族民间艺术的丰富性与极高的艺术成就。
黔东南地区的斗牛文化
苗族人对牛的喜爱和崇拜,他们用水牛来进行斗牛,并非只是为了娱乐,而是通过斗牛的形式,展现了苗族人对牛的崇拜,体现了苗族人热爱牛、崇拜牛的生活心态和浓郁的农业文化活动特色。
在漫长的农业文化历史中,苗族人把牛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有了牛,就有了希望,有了一只牛,就意味着一家人的富贵,因此,从远古时代起,苗族就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把它当作“宝”,当作“神”,这种感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企及的。
苗族的斗牛是一项极富民族色彩的运动,它是苗族与其它民族不同之处。在这一天,十乡八里苗族把牛带到斗牛场,不管有没有参与角斗,不管谁赢谁输,亲朋好友都要把鸭子、鹅等送给牛的主人,并把它们挂在牛角上,并为它们穿上一米二长的红布条。
这其实就是将牛奉为神灵,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牛的爱慕之情。苗族的斗牛不仅保留了古代农业文化的特色,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关于巫术文化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幕幕激昂激昂的场景,也就是牛与牛的搏斗场景,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比较特殊和独一无二的一幕,它被称为“东方的斗牛式”,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斗牛文化。
斗牛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贸易方式。斗牛场就是交易的地方,在斗牛中进行交易,看一头擅长斗牛的水牛,看得顺眼的人,就会按照一定的价格,支付一定的定金,让他们带着最好的运气回来。到了迎牛的日子,就会摆下酒席,把牛穿得整整齐齐,额束金子,头上插金花,背架小旗,戴上银链,戴上金耳环,如果女儿出嫁,则买与卖,就会被称为“牛来家”,互相往来,结为亲家,所以,苗族的斗牛,反映了各族人民在过节的时候,团结一致,其乐融融,是一种真正的民族文化盛宴。
苗族斗牛节与其它民族的斗牛节不同之处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对“牛”的崇拜,“牛”的图腾痕迹贯穿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在苗族人的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和思想体系中得到了体现。在斗牛文化中,还表现出了苗人的一些民间项目:一、牛的好坏,是一个村庄富裕和贫穷的象征,所以,斗牛的过程就是两个民族在经济上的较量,二、人的饲养技术水平,从斗牛中可以看出,三、斗牛是苗族崇尚武力的一种表现,也是推动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看出,斗牛牵动了村民们的心弦,也正是苗族至今仍受欢迎的活力。
黔东南地区濒临灭绝的斗牛习俗探析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伴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社会成员的流动增加,这就导致了苗族的乡村文化,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却无法占据到主流的位置。
长久以来,维持并支持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也在迅速地改变,苗族的传统农业文化日渐式微,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苗族的传统斗牛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传统的选牛、饲养、驯牛技术逐渐消失。
在现代社会变革与强大文化力量的影响下,苗族传统的“斗牛”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边缘。近几年“打工潮”冲击苗岭,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养牛户日渐稀少,再加上斗牛所需的人力、物力费用日益增加,部分专业养牛、斗牛户逐年缩减,这对苗族斗牛的数量与质量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与影响,目前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除此之外,斗牛也是一种民间文化,它是一种友好的比赛,给人们的节日和休闲带来了乐趣,但在某些地区,为了追求血腥和刺|激,农民们无法承受这种“伤牛”的代价。理由:因为苗族的传统水牛,一直被当做农牧用,所以性格温和,在竞技方面也很出色,但是在体型、力量和凶猛程度上,都不如外国的水牛,所以在竞技中,经常会出现伤亡。
近年来,云南的石林,浙江的金华,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黔东南的一些区域,都在竞相争夺“东方斗牛”这一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需要依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黔东南源远流长的斗牛民间文化为学界所公认,且发展状况良好,建设黔东南"东方斗牛文化中心"的时机已成熟。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过去的几年中,因为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人们表现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黔东南的旅游发展、乡村特色人口的增多、“向钱看”的风气等,使苗族斗牛活动所依托的空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苗族斗牛的没落,这一苗族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即将走向灭绝,迫切需要一种由下至上的文化意识。
黔东南民间斗牛文化的生态保育对策
在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非遗抢救与传承工作的先决条件与基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要通过学习和学习,从国际、国内、地区、地区等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与保障。在具体措施上,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从法律上明确了苗族斗牛节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此外,由政府牵头,建立了黔东南州斗牛协会,并在各县区、乡镇建立了相应的协会,从上到下,强化了对斗牛的管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文化生态保护区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与其它的传统文化项目相同,斗牛文化也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应该给人以生活与生态的空间。因此,对斗牛文化进行生态保护,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选择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地区,在其文化生态区内,采用集约经营的策略,以达到规模效益的目的。强化与斗牛文化有紧密联系的物质载体、自然人文环境等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维护区域内斗牛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提高区域内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斗牛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文化自觉,促进斗牛文化遗产保护、品牌文化创新和发展。
贵州黔东南有“百节之乡”之称,其民俗文化是一笔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奇珍异宝。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为苗族斗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大力发展"文化软力量"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当制订出一套民族斗牛民俗开发策略,以抢占民族斗牛文化的制高点。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和推广当地的民间文化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
曾经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贵州,说的就是贵州多山岭,多雨,多雪,经济落后。近几年来,黔东南地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机化的普及,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以及养牛成本的上升,很多农民都放弃了养牛。
根据统计,一只水牛一年的养殖费用约为2800元,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这样的费用是难以负担的。为了防止“养牛贵―不养牛―没有斗牛―斗牛文化消失”的恶性发展,政府应该站在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战略高度,鼓励农户发展养牛。财政方面,则是每年补助一笔,使奶牛养殖者真正受益。
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展开文化生态保护的时候,要将该系统中的每一个文化要素都考虑进去,要将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生境都考虑进去,要用整体观念去看待文化生态保护,不能将具体的文化事象与其生存环境和背景相分离,从而进行保护。黔东南地区的斗牛文化,包括了相牛、养牛、训牛、斗牛等多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是一种珍贵的财富,是一种文化链条的延续。一直以来,对传承人的保护都是非遗保护的核心。目前,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随着年迈的养牛户的罢养或者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斗牛文化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民族文化生态的动态性特征要求,要想要做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就必须要重视对文化主体人的保护,要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完善活态传承机制已经迫在眉睫。编制并出版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传承普及读物,构建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斗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人才进行培养,对斗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提升。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通常都包含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它保存着这个民族的原生态、行为模式,它还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图式和价值理念。青年作为一支新的民族文化传承力量,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也不感兴趣,很多民俗文化都是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如果放任不管,确实会让他们自己走向灭亡。在有条件的地方,各级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深入了解斗牛的民间文化。同时,结合传承者的讲解,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让年轻人对苗族的斗牛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总结
“斗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培育团队精神等功能,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是古代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文化的快速解体,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所依托的生态环境。在农业时代,民间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重新创造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源泉,而社会的变化,无疑给黔东南苗族的斗牛等非物质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就会慢慢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虽然在近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总体上来说,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保存完好,特点鲜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保存状况良好,有很大的社会价值,也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对于“斗牛”这一民间习俗,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形成共同的合力,争取建立黔东南地区的斗牛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其进行地区性的整体保护,使斗牛“嘭嘭”的角击声不再是过去的回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