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 李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这表明对学生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教育变革”对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新课标背景下,它不仅仅是检验学生掌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工具,也是一种教育观的体现,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历史教师有必要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出灵活多样、贴近生活并有思想性、开放性的历史课后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然而,在核心素养的教育变革期,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的现状如何呢?从对我校三百多名高中生进行的网上问卷调查看:一是学生认为历史课后作业量较多,所需时间也较多,大多数同学希望老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二是大多数老师不写作业评语,对作业的评价重视不够。三是学生大多数认为历史课后作业对巩固新知、提高考试成绩是有帮助的,但也有15.92%的学生认为课后做作业与考试成绩联系不大。四是学生对历史课后作业有诸多希望,多数学生希望课后作业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有老师学法指导。
那么,历史课后作业到底如何设计呢?针对学生的希望并结合教学实践,作以下思考。
一、历史课后作业应该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
目前课后作业机械重复性内容过多,应用实践性作业几乎没有,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课后作业形式上看,基本是就各种现成教辅练习题的简单训练,既单调又缺乏针对性。学生做这种作业收获不大,越来越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历史课后作业要少而精,保质高效,这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极为重要。
1.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有效的课后作业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仔细翻看我们的教科书,有许多图表、文字史料、探究活动等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们方便快捷地设计课后作业。例如,在学习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时,很多老师将本课直接跳过,但我想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大好机会,于是设计了几个课后活动:一是请学生搜集家里的老物件如照片、邮票、服饰等,让他们自己设计一段解说词,说明时代变化。二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拍摄一组家乡的照片,说明家乡的变化。三是让学生有条件地进行社会调查,听听身边的故事,学写调查报告。这次课外活动大概历时两周时间,学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撰写历史习作,打破常态的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读教科书,然后在测验中重复教科书的内容,似乎是要求游泳的人学习在怒海中航行,但从不让他们走出涉水可过的池塘。”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如何揭开历史的面纱,这需要大量研读史料,形成自己的判断。撰写历史习作的前提就是大量研读史料,得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史论结合说明观点。这在高考题中时有出现。我在教学中也时常运用。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完后,我们接触到古今中外大量历史人物,我请学生写一篇最为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评论(要求读与该人物相关的两本书,史论结合,不少于800字),这是利用一个寒假时间完成的一次课后作业。学生们兴趣较高,既读了课外书籍,又对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多了解,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兴办历史剧场,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学习历史不是仅被动接受那些枯燥的陈述性知识,而应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创作历史剧本,展演历史戏剧,引导青年学子阅读、书写并表演历史主题无疑是让历史变“活”的法宝。去年五月,我在网络平台上看到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本征稿大赛,本次大赛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我想这是个很好的活动,就动员学生积极参加。高一学生利用近两个月的课余时间反复斟酌,交出五篇作品:《赤魂》、《断剑》、《四生四世》、《血染双堆》及《殉海》。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网上阅读、网上编辑、发送邮件。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他们对写历史剧本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为他们个人及学校赢得了奖项( 如“优秀组织奖”等 )。
4.设计历史小报,提高能力增长见闻
办历史小报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课后作业。在设计上,以主题形式拟定小报名称,再设计具体栏目。我在教学中往往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有负责资料采集的,有负责整理校对的,有负责文字编辑的,有负责版面设计的。这样小组在团结协作中交出一幅幅令人满意的作品。最后以剪报或手抄报的方式在课堂展示、交流。
图一 《献礼改革开放》
图二 《建国七十周年》
这两幅作品就是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史和建党史学习后完成的。办历史小报既丰富了书本的知识,也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二、历史课后作业应重视评价过程,多维度进行评价
历史课后作业的评价过程涉及到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几个环节。“在评价过程中,随时发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保障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历史课程有效实施。”可见,“教”“学”“评”是相互促进的,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然而,从上面的调查报告看,有些老师只是布置作业而不批改作业,也不和学生交流。有些老师虽然批改作业,但评价教条、单一,不能进行学法指导或对症下药,更没有感染力,所以很难起到应有的鼓励、诊断、交流等作用。
1.历史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围绕学生实际需要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做、喜欢做。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所以,我们的课后作业设计必须“少”而“精”,作业布置有效、高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作业布置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后作业内容上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针对一般水平的学生,选做题针对较高水平的学生。有些综合性、开放性作业可以自愿参加,用激励法引导学生以探究者身份投入历史学习中。这样,“在学习同样课程内容的背景下,由于学生可以完成作业采取多样的方式和弹性时间,从而有可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2.历史课后作业的批改必须常态、有效
课后作业的批改方式是多样的。有老师面批、学生自改或互改、小组批改等。教师面批是主要方式。对教学中的重难点作业,做到人人过关,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面对面,逐题批改,及时指出错误,让学生弄清原因,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不拖延。学生自改或互改对于高中生而言是能够做到的。老师在事前需进行指导,将批改细则提前告知,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对于较为简单的作业,直接交给组长负责监督完成,教师只需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抽样检查即可。而对于实践活动类作业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3.重视评价反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更好培养
“评价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课后作业的批改、观察,总结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及时找出学生表现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方法,积极指导以后的教学。在历史课后作业的参与中可能有老师、学生、家长或社会组织,要及时交流对话,共同参与分析评价结果。教育最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老师对学生应多鼓励,多激励,从关爱学生出发,稳定长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凝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新课改。历史课后作业改革也是其中的一环,要“留适量的作业,留自助型作业,留分层型作业,留实践性作业,留养成型作业” 。希望广大老师能关爱学生,关注作业减负有效,及时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六安市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9年度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K19038】
(栾宜斌老师 编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