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客体的唯物史观解释
HISTORICAL SCIENCE
作为历史认识客体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和宇宙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人类社会这个统一有机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发现,就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的一次重大变革,从而把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也就是历史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自然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历史认识客体的人类社会历史有什么基本特点呢?我们之前讲到“精神现象为人类社会所特有。有意志、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是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的显著特点”;“人类历史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的社会性。社会的形式,是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人类社会历史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类历史活动还有动植物所不具备的特殊的传播和延续的方式”;最后,“人类区别于动物界、并从而最终同自然界划分开来的基本特点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
这里,想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这些道理进一步深化,使我们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我们的历史认识客体——人类社会历史。
唯物史观,也称作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个意思,就是把唯物主义彻底贯彻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
以往,在历史认识领域里,不是没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的思想观点,实际的历史事实是,人类在对历史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唯物和唯心两种根本对立的对历史的认识。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产生以前,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认识总是不彻底的,因而,也不可能和历史唯心论彻底划清界限。
我们今天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历史认识的客体——人类社会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而这种唯物主义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唯物主义,所谓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际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用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这里我们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客观的存在,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是可以认识的,也就是哲学上常说的可知还是不可知的问题。
看一下一些西方历史唯心论学者的种种说法,绕来绕去,说到底,无非是说人类社会历史,是无法证明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因此,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只能持不可知论。一是不存在,二是不可知,说他们是历史唯心主义者,根据就在这里。这样的著述,已经有一部分翻译成中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这些著述,我们这里只提出这样一个原则的批评意见。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要研究的问题的重点。我们这里重点要讲唯物史观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是唯一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历史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一历史是人创造的,不是神创造的,不是任何神秘的力量创造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的一种必然的结果、一种特殊的形式。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是统一在一起的。
在唯物史观看来,大到宇宙,小到地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不过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相对于广阔无垠的宇宙来说,这自然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确实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宇宙间的精彩的一笔。
科学越是发展,越是证明,对整个自然界、包括对人类社会的一切的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的解释,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站不住脚的,因而是错误的。
可以说,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有理由更应该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作为历史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历史。人类社会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是可以被我们不断认识的。只要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就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还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历史研究就是研究这一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不错,人类社会有特殊的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组成部分。精神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我们不能在这里失足。其一、由思维活动产生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大脑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大脑是物质的。大脑不存在了,精神现象也就不存在了。当代科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能够从唯物主义去解释精神现象。其二、精神现象的基础,精神现象的产生,最终还是依赖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正如毛主席所说,这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的前提,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人类社会历史做深入认识,看看人类社会是什么,我们需要认识什么?
这实际就是唯物史观的展开,在第一编中,我们已经引用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对于唯物史观的一次经典表述,很重要,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再把它引用在这里。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第8—9页。)
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表述对我们弄明白历史认识客体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还有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1888年和1888年两次写《序言》时都重申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页)
革命导师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可以说是对历史认识客体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回答。正如恩格斯所说,“卡尔·马克思是百年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查理·达尔文发现了我们星球上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规律,几乎只要略加说明就能保证它得到承认。”(同上)
恩格斯的意见很对,也很重要。这个意见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一是,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这个基本规律浅显易懂,打破了对人类社会历史认识的神秘化。所以,我们今天依然要认真学习、认真遵循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搞清楚,也就是把历史认识客体的基本特点搞清楚。
马克思、恩格斯表述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这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首先就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不是神的历史,不是天命的历史,不是绝对精神的历史。
进一步看,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是由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构成的,而生产活动是基础,社会活动是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对这个历史过程做分析,就可以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在这些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的社会形态的必然的产生和必然的更替。这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历史认识客体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就是认识、研究这些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具体展开。
正是从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恩格斯写了“因此”后面的一段话:“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因此”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前面所讲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必然得出后面的结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主席继承并发挥了这个观点,说:“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91页)
革命导师所讲的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它的正确性不仅被中国革命的实践所证实,也被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崭新成就所证实。以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五老”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正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打开了中国历史学的崭新的一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第一编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一题,对此有简要的说明。这里主要想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重点说明,运用唯物史观对于把握历史认识客体的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运用唯物史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笔下的中国通史、断代史、各种专门史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不仅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且能够把中国历史----这一历史学家认识的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矛盾统一体如实反映出来,从作为基础的生产斗争,到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思想文化斗争、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类所获得的各方面的成就、各种典章制度,总之,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科学的合乎规律的记述和解释,把一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历史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是以往的任何历史学、历史著述所没有,也做不到的。
而且,这些史著大都遵循唯物史观,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整个历史过程统帅起来。劳动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新与旧阶级势力之间的阶级斗争,变革与保守阶级势力之间的阶级斗争,一切在历史上曾经实际存在过的阶级斗争,包括各种形式的政治派别之间的阶级斗争,包括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思想文化斗争,都被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主导线索,以此去解释整个历史是怎样在这些阶级斗争推动下逐步向前发展的。这也是以往的任何历史学、历史著述所没有,也做不到的。
正是因为这样认识历史、这样研究历史,也才能正确处理、正确说明、正确记述人们是怎样创造历史的。以往写出的历史总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历史,剥削阶级的历史,从来也不是劳动人民的历史。只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才能正确记述、正确解释整个人类到底是怎样创造历史的,既能科学说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剥削阶级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领导创造历史的作用,也能科学说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劳动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所发挥的创造历史的作用。这是以往的任何历史学、历史著述所没有,也做不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讨论过“历史创造者问题”。当时讨论的重点在,究竟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问题上。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更深刻的问题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科学要科学说明人们、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以及这些阶级的英雄人物,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以怎样的历史必然性和怎样的历史可能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值得我们今天需要给予正确评价的历史的。只有科学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说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个总题目。
正是从这样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出发,我们不能低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是一场和中国革命同步的史学革命,是划时代的大变革。不足总是有,但是,更重要的是成就不可低估。正像没有完美的革命一样,更重要的是,革命的伟大贡献和伟大意义永存,并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是这样。
而且,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和成就告诉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正确地符合历史实际地认识历史客体、把握历史客体。这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所表现的认识历史的优势,所以必须看到唯物史观正是科学地认识历史客体的最正确最科学的历史认识论。
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规律,几乎只要略加说明就能保证它得到承认”。对于没有偏见的人应该是这样。
可是,在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然会受到冲击,反映到历史学界,情况更为严重。
本书是教材,不能做更多的批评,只想强调两点。
一是、否定唯物史观的倾向决定了,在考察历史认识的客体时,没有也不可能把历史认识的客体——即人类社会历史,看成是一个人类活动的完整的有机的矛盾统一体。近年出现的把人类社会历史碎片化的倾向就是这样的问题。历史认识的客体——人类社会的历史,被割裂成一个个孤立存在的事物。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有个别,没有整体。只有偶然,没有必然。只有微观,没有宏观。显然,这不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认识方法,而是一种简单地孤立地看问题的认识方法。这是从唯物史观这一科学历史认识论的倒退。用这样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历史认识的客体——人类社会历史,哪怕仅就认识个别的历史事物而言,一是无法真正寻找到历史的真相,二是更无法真正寻找到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是、更常见的否定唯物史观的错误观点是,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明确讲,自原始公社解体后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革命导师都是这样讲、这样强调的。否定唯物史观的人总是反驳说,人类社会的历史,难道除了阶级斗争就没有别的内容了吗?看似有理。实际是对唯物史观这一基本观点的歪曲。
作为历史认识客体的人类社会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在哪里?主要矛盾在哪里?它是怎样运动发展的?这就不是仅仅看到现象、罗列现象所能回答的。
强调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恰恰就是为了回答历史的本质、历史的主要矛盾、历史是怎样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阶级斗争是一条主线,是一个纲,是这条主线、这个纲,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文明史)带动起来了。唯物史观讲历史,是从生产活动讲起,而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而生产关系正是阶级关系的基础,也是阶级斗争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了政治的斗争、思想文化的斗争、各个方面的斗争,以及这种斗争的各种制度上的成果。
但是,否定唯物史观的人,看不到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的重要意义。他们以为强调阶级斗争,是教条、是僵化、是简单化,甚至说是“极左”,其实,这是他们以浅薄的认识对于唯物史观的歪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离开了作为历史认识客体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无法说明人类社会历史是如何围绕阶级斗争这一主要矛盾、主要线索向前运动发展的。
否定阶级斗争观点的学者先生们,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并不是没有阶级立场的,也不可能离开阶级斗争去观察、研究历史,只是因为阶级立场不一样,结果也就必然完全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要把被剥削阶级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就是做了这方面的工作,现在,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历史再颠倒回去。
正像恩格斯所说,唯物史观的道理简单、深刻而不难懂。只要把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贯彻于认识人类社会,就必然要认识、要抓住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要提起这个纲。就是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甚至未来的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存在矛盾的,也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也是矛盾推动着社会发展。而只是在阶级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可见,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要想真正把握住历史认识的客体,也就是把握住人类社会的历史,那唯一的科学的方法就是要把握住唯物辩证法在人类社会领域里的彻底贯彻的唯物史观。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