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通过历史地理角度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勾勒出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深厚地理背景及文化渊源,构建出初步的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与结构,以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基础和指引。
山水相依 地缘相接
京津冀分与合的自然地理背景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从总体自然格局来看,京津冀地区两面环山、一面临海。西面为太行山山脉,北面为燕山山脉,东部濒临渤海海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独立性。从自然地貌演进的角度来看,京津冀的平原地区是由古代黄河与海河合力冲积而成。从河流水系分析,京津冀地区与海河水系的地理范围基本一致,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
京津冀地势图(左) 海河流域图(右)
自然基底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京津冀地区自古形成的四条大道——居庸关大道、太行山东麓大道、燕山南麓大道和古北口大道也推动着区域内部交流融合不断进行。这四条大道,以及后续发展出的宋辽使臣往来道路、元大都与元上都间道路乃至近代铁路等,都成为区域内部不断整合的纽带。
四大道示意图
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划定主要有“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大原则。“山川形便”是指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则两面环山、一面临海,与海河水系地理范围基本一致的京津冀地区有成为同一行政区的地形基础;然而按照“山川形便”原则划出的独立完整地理单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之势,历来为中央政府所忌惮,因而自秦始皇起,历代的行政区划往往有意打破地理单元的完整性,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所以京津冀地区历史上也常常被拆解为几个不同的行政区。
纵观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京津冀区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内部却也存在地理亚区的差异性,而每个亚区的边界又基本上是稳定的。比如,京津冀整体可以划为山区与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内部有一定文化差异,历史上也常常作为政区界限。
京津冀地区内部“亚区”示意图
又如,京津冀南北存在差异。西汉时期幽冀两州的分界线、宋辽分界线等在地理上相当稳定,这条分界线大致沿天津- 徐水- 保定- 涞源,即塘泊遍布的古易水河道。该分界线将京津冀地区分为差异明显的南北两部分。
再如,京津冀北部东、西两个区域间也存在差异。北部可划分为潮白河、桑干河流域与滦河流域,内部文化也有一定差异,例如在民国时期,察哈尔省与热河省基本就按这一线划开。
地域一体 渊源深厚
京津冀城镇体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河朔地区,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大致等于今天京津冀地区范围。河朔地区是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民族抗衡的战略要地,历来被中原王朝视为“天下根本”。
北京建都前,河朔地区城镇格局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蓟合于燕。蓟为北京城的起源,后被南面的燕国吞并,成为燕国的首都,此后一直为京津冀北部地区的区域核心。
第二阶段,燕赵对峙。从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时期,京津冀地区的人口、经济与文化中心均分布在太行山前20 公里范围内,同时军事重镇分布在沿桑干河和汉长城以南地带。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蓟、赵国的邯郸是该区域范围内的两大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并保持较为稳定发展格局。
第三阶段,幽冀并立。西汉初年设立刺史部,今天的河北位于幽州刺史部与冀州刺史部境内。自西汉到东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格局沿袭了近八百年。
第四阶段,河朔三镇。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范阳节度使(北京)、成德节度使(正定)、魏博节度使(大名)三个节度使的合称,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重要藩镇势力。
第五阶段,宋辽之分。宋辽分界大致沿汉代的幽、冀分界线。
战国形势图(左) 宋辽对峙图(右)
北京地区作为北方军事重镇、最终在金代建都,是与中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相适应的。1151 年金廷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完颜亮以为金统治大半个中国,而首都仍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偏居一隅不便,决心营建燕京。
由于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与其经济状况极不协调,统治者面临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脱离的问题。金统治者为了把华北平原的粮食运至金中都,主要利用天然河道,经由今滏阳河、滹沱河等水道汇集到天津,然后再沿潮白河逆流而上,送到金中都以东的通州。由于通州至中都没有可以利用的天然河道,先后又开凿金口河、高粱河加以连接。这一时期天津逐步形成聚落,通州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高粱河
蒙古灭金后,改金中都路为燕京路,建元后又改称大都路。明灭元后,大都路被改为北平府,永乐后又改称顺天府,辖5州22县,其中3州7县属今北京市。在此基础上,明设京师,又称北直隶,除了南部极少地区今属河南、山东外,基本上就是今天京、津、冀的范围。
清承明制,顺天府的范围基本没有变化,但由于清朝以满洲为统治主体的政治特点,承袭明朝京师的直隶空间范围向北有所扩大,主要是增加了承德府和口北三厅。直隶的最高长官直隶总督驻守保定,与北京互为犄角。
京津冀地区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划示意图
北京建都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周边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北京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与其经济状况极不协调,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远远脱离。解决办法为加强运河的漕运能力和周边城市的供应能力,这样做导致了运河城市的兴起,如通州、天津;
☑第二,北京的民族事务特别繁重。解决办法为在北部设置陪都,承德因此兴起;
☑ 第三,经济区域间的经济交往直接在首都进行,商业贸易活动空前繁荣,导致城市经济压力过大。解决办法为以周边城市分担贸易任务,使得一些商业城市兴起,如张家口、天津;
☑第四,首都要求政治军事稳定,而北京处于战争前沿。解决办法为加强军事力量、改变城市结构及军事分布结构(军事防线外推)。
这样,以张家口、保定、天津、山海关、承德为中心建立了新的重要军镇。
承德避暑山庄(左) 张家口商人老照片(右)
近代铁路建设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及内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直接促成天津、唐山的兴起。京承、京绥、京汉、京奉铁路在北京交汇,分别联通东北、华中、津唐、西北地区,使北京成为全国陆路交通的枢纽。京汉铁路选线过程中,舍正定而选站石家庄,石太铁路在石家庄接轨京汉铁路,使石家庄成为发展势头猛烈的新兴城市。
北京正阳门火车站老照片(左) 京津冀地区近代铁路交通线路图(右)
灿烂辉煌 文化一脉
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体系价值评估
京津冀地区具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京津冀历史地理研究及文化遗产资源脉络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京津冀地区的五点核心价值:
价值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游牧、渔猎三大文明系统之间碰撞、交流与融合,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区域。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几乎贴着本区域北部。这条分界线具有象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的重要含义。从这条降水量线的位置可以看出,本地区处于中原农耕区、西北游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农牧交错带上。
中国等降水量线
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本区域在历史上为中原王朝的“边防锁钥”,战略地位十分险要。燕山山高谷深,消弭来自东北、蒙古高原上的威胁。一旦失守,游牧民族居高临下,便可长驱直入北京乃至中原地区。历史上有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教训,可见燕山地带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此外,古北口(潮河切燕山、明长城重要关口)、喜峰口(滦河切燕山、明长城重要关口)等重要关口及太行八陉中五陉的进出口都在本区域内。这些关口都经历过众多的历史战争。
农牧交错带与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示意图
自古有之的四大道、太行八陉等是区域内及本区域与其他地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使得京津冀地区成为三大文明系统之间碰撞、交流与融合,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区域。
符合价值一的现有遗存落位图
价值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古都城市圈和都城军事体系所在地,是中国古代传统城市营建文化最典型代表和最完整见证,是中国古代传统官式建筑现存数量最多、最集中、规格最高的区域。
北京城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城市营建文化最典型代表和最完整见证。《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 涂, 道路) 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些描述和北京古城格局十分相似。从现存文化遗产的类型和数量上来看,京津冀地区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官式建筑现存数量最多、最集中、规格最高的区域。
北京故宫
经历了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再到明清北京的营建过程,北京都城城市圈分为了三个圈层。内部圈层:大兴、通州、良乡、密云、昌平等。中部圈层:保定、张家口、承德、天津等;外部圈层:石家庄、大同、沈阳、沧州等。互相策应联络,井然有序。
明代九边图
历史上北京首都周边军事拱卫系统也十分完备。尤其在明代,以京师为轴心的扇形防御地带,形成了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其范围基本相当于今赤城、宣化、万全、怀安、阳原、蔚县、涿鹿、怀来、延庆九县地和张家口市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四个区。
符合价值二的现有遗存落位图
价值三: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皇家文化保存最丰富、积淀最深厚的区域,是元、明、清三朝皇家文化空间最为集中的区域。
北京长期作为帝王之都,周边许多聚落的经济与文化也都打上了皇家活动的烙印。在京津冀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及皇家文化的祭祀活动有祭天、祭祖、祭社,传统服饰装饰有京绣、景泰蓝、琉璃烧制、花丝镶嵌等,传统饮食有御膳制作、官府菜、烤鸭等,保存十分丰富。
祭天仪式
京津冀地区也是元明清三朝皇家建筑、园林等文化空间最为集中的区域。皇家园林景观分为内城内部和外部两个系列。内城内部有紫禁城及其他王公宅邸、北海、中海、南海、景山、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太庙、先农坛等。旧城外部有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以及外围行宫承德避暑山庄、正定行宫、蓟县盘山行宫等。
清代北京周边行宫分布示意图(左) 符合价值三的现有遗存落位图(右)
价值四: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发展、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区域之一。
京津冀地区是多民族文化的发展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先秦时期,燕地在原有燕氏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东胡、山戎等北方部族文化,形成了燕文化。魏晋十六国到隋唐时期,各少数民族大举南下,入主中原,幽蓟地区轮番被北方民族和中原政权所占领,胡汉杂居的局面更为突出。
辽代,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后改为析津府,以契丹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再次进入今天的京津冀地区。女真族金海陵王完颜亮直接迁都北京。元灭金后,不仅有蒙古族文化、西域多民族文化的大量进入,而且元大都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明朝建立后,儒家文化在京畿地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清入关后,京畿地区再次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
满族传统服饰(左) 北京牛街清真寺(右)
京津冀地区也是多宗教文化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汉族宗教有儒家、道教、佛教;回族宗教有伊斯兰教;满族宗教有萨满教;近代西方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多种宗教文化都留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符合价值四的现有遗存落位图
价值五: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近现代工矿、交通、商业最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是中国近现代学术、教育、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近代史上众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京津冀地区是近代工矿业最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工业方面,近代有天津机器局、直隶模范纺纱厂、唐山机车厂、启新洋灰公司等;矿业有开平矿务局、井陉煤矿、磁县煤矿、平泉铜矿等;铁路有京承铁路、京汉铁路、京奉铁路、京绥铁路等。
唐胥铁路老照片
京津冀地区是近代学术文化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众多高校云集,如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也是众多大师汇集之地,如清华四导师、胡适、蔡元培、陈寅恪等。
燕京大学老照片
京津冀地区是近代革命活动及重大事件发生地。“五四运动”、“七七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一二•九”运动、“北京和平解放”、“开国大典”等事件均发生在京津冀地区。
符合价值五的现有遗存落位图
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按照空间分布,可以梳理为一核心、六聚集带、八聚集区。其中,核心节点是北京,六条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带分别是京承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带、燕山南麓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带、太行山东麓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带、京同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带、京张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带以及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带。
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核心节点及文化资源聚集带
北京是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地方,体现出首都从古至今的文化核心地位。而五条聚集带均以北京为原点向外放射,其地理位置基本符合以北京为核心的四条自古以来的大道,可见交通对文明发展、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而根据GIS 点密度计算,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共有八个聚集区,分别为北京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保定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张家口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正定石家庄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承德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蔚县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邯郸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基本以京津冀几个重要地级市为内核,体现了历史形成的区域行政中心对文化的凝聚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
协同发展 任重道远
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与历史渊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力纽带。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地区一脉相承的历史,其保护工作也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助力之一。展望未来,我们也对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及京津冀统一的文化遗产监管平台
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空间上跨越了多个行政单元,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是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内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有助于区域内遗产保护整体水平的提升。
遗产监管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应积极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建立京津冀统一的文化遗产监管平台。
数字化遗产监管平台示意图
2、加强基础研究,拓展研究广度,提高研究深度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遗产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研究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其他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如正定、保定等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镇等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以及蔚县、邯郸等聚集区的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3、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区域线性遗产的整体保护
线性文化遗产对京津冀地区的整合作用尤为凸显,大多数遗产资源均是依托重要交通廊道分布,在近些年,线性文化遗产也在国际及国内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重视。应在遗产管理过程中,强化京津冀地区交通廊道、区域线性遗产的串联作用,整合相似类型的、跨行政区域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也应通过对线性遗产的整体保护,带动线路上未被受到重视的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
线性遗产——长城
4、增强北京核心辐射作用,强化各聚集区的文化特色,协调各聚集带的统筹发展
应加强对北京市市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研究,同时依托北京这一核心,普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优秀经验,带动周边各地市区县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工作。不同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均以集聚区所在的行政中心为核心,应加强规划先行,加强各层次规划的编制,明确各集聚区的文化特点,协调各聚集带的统筹发展。
京津冀红色旅游线路示意图
5、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实现遗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历史文化资源所在地周边社区居民为提高认同感和主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通过多种展示及教育手段,提高大众对到访遗产地的鉴赏和理解。
故宫特色纪念品
在历史文化资源所在区域进行旅游开发时,要以保护优先为根本原则,在资源得到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设施及公共空间改善,修复修缮历史遗迹点,在可持续的条件下植入新兴产业和旅游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