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6 页2022新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应用创新篇【应用集训】1.(2019福建福州5月模拟,1)《史记》载陈胜、吴广等人因雨无法按时抵达渔阳服役,按律当斩,因此在大泽乡起义。而出土的秦简记载:朝廷征发徭役,不去的罚两副盔甲;耽搁迟到的,超十天罚一甲、六至十天罚一副盾牌、三至五天的要遭到斥责。由此可知()A.《史记》虚构了起义原因B.秦朝厉行“法治”维护统治C.秦朝的徭役负担非常沉重D.一手资料价值均高于二手资料答案B2.(2019天津滨海新区质量监测,1)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C.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D.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答案D3.(2020山东烟台一模,2)秦统一六国后,将秦国通用的篆书作为统一的文字加以推广,但出土的秦代简牍上的文字往往不是小篆,而是隶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秦朝统一文字的结论可能有误B.隶书更具有实用性C.统一文字的措施没有真正实施D.小篆未能强制推行答案B4.(2021届安徽“皖南八校”一联,2)传统观点认为,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不在制,而在政,秦的暴政引发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近来又有学者提出,秦人文化与山东六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是秦灭亡的原因。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越来越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D.传统观点与秦朝历史较近更为可信答案B5.(2021届宁夏银川一中月考三,25)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为重要的实物史料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答案B6.(2020河南洛阳一模,25)《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答案A7.(2020重庆南开中学6月模拟,1)《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该材料()A.对盛世的描写是矛盾的B.有助于对盛世的全面了解C.是司马迁对盛世的赞美D.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规劝答案B8.(2020江苏无锡一中月考,2)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学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9.(2020吉林三模,25)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
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A.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B.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C.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础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答案A10.(2019陕西西安三模,26)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事实的唯一依据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答案D[教师专用题组]【应用集训】1.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展品——“秦嵌铜诏版铁权”,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秦嵌铜诏版铁权”作为第一手资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史实,①正确;此文物没有体现设置郡县的信息,②错误;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当时统一衡器标准,③正确;材料中的“篆字”说明④正确。
因此C项符合题意。2.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据下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司马迁《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 A.文学作品中的史实具有虚构色彩B.历史研究带有浓厚的个人倾向C.历史记载须经过考古发现的证实D.文献考古相补充利于还原真相答案D本题考查史学理论,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诗歌、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对阿房宫的叙述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不同形式的叙述对真相的还原力度。据材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可知通过考古发掘得知阿房宫并未有火烧的痕迹,从而对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记载内容进行了证实,使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真相,故选D项;据材料“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可知通过《阿房宫赋》记载的阿房宫地址与历史考古遗址相一致,进而说明文学作品的史实具有一定的正确性,排除A项;据材料“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可知历史研究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做出结论,而非个人倾向,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的关系,而非强调考古发掘的作用,排除C项。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便指出了“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可见,“史官”应该() A.客观记载历史事实B.多种角度看待历史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D.辩证看待历史现实答案A材料信息表明,“史”的本意即记事者,记事的史官要公正客观地记载史事,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皆与材料中的“中,正也”不符。知识拓展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可以分为记录和编纂两类。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详实记载B.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C.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D.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答案B据图文可知,图1字体是甲骨文,《史记》中并无关于甲骨文的详实记载,A项错误;图2字体是金文,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物上所刻的一种文字,对于研究先秦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故选B项;图3字体是小篆,整齐稳定、平衡对称是隶书的特点,C项错误;图4、5字体是楷体,形成于汉末,D项错误。
5.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对此演变,合理的说法是()A.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B.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C.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D.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成为人臣的典范,后来周公的形象不断提升。这样的演变,说明周公成为后人阐述自身主张所借助的工具,故选B项。周公形象的演变与其政治经历无关,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历史人物同期记载并不一定更真实可信,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新史料的发现,排除D项。6.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C古代农学家认为牛耕出现在汉代,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已出现牛耕,这说明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选C项。
考古发现战国出现了牛耕,并不能证明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排除A项。文献记载和考古是互相印证的关系,但是文献记载不是必须经考古发掘佐证的,排除B项。文献记载和实物史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排除D项。7.对于利用物证考证历史,近代学者王国维发明了“二重证据”法,即用地下新材料去证明古书文献中的材料。以下使用了“二重证据”法的是() A.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的发掘证明了古籍中记载的“黄肠题凑”葬制B.《史记·秦本纪》和《史记·商君列传》关于商鞅变法中用刑于太子师的记载前后矛盾C.利用其他图书文献资料证明传至后世的《古文尚书》为伪书D.证据缺乏或不足时结合现有材料用义理大胆判定是非答案A据材料中“用地下新材料去证明古书文献中的材料”可知“二重证据”法是用考古实物史料印证文献史料,大葆台汉墓的发掘是考古实物史料,而古籍中记载的“黄肠题凑”葬制是文献史料,用前者证明后者符合“二重证据”法的特点,故A项正确;《史记·秦本纪》和《史记·商君列传》都是文献史料,是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其他图书文献资料和《古文尚书》都是文献资料,是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故C项错误;证据缺乏或不足时不能够妄加猜测,故D项错误。
审题方法本题旨在考查史学研究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二重证据”法的含义,明确题干中的“地下新材料”是指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实物史料。8.“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历史典故。据考证,刘邦最初所斩的是条普通的蛇,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蛇变成了白蟒,并最终详细记载到《史记》《汉书》等正史之中。这说明()A.历史典故因其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B.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C.历史典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D.史书当中不应记载神话传说答案C“斩蛇起义”这个典故由民间传说演变为正史记载,其中的“蛇”也由普通的蛇演变为“白蟒”,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刘邦的神化,是汉代“君权神授”意识形态的反映,故选C项。虽然有些历史典故很荒诞,但是假相只是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依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A项错。并不是所有历史典故的记载都存在夸张和变形,故B项错。D项是史书编纂的态度和要求,和题目无关。9.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B.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C.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D.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答案C根据材料中“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可以得知,西汉时期蜀锦确实已经闻名并被文学作品记录了下来,故C项正确。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有些时候可以反映出历史事实,但也存在虚构的成分,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埋首文籍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或方式,但并不是学术研究的全部内容,B项说法同样过于绝对,故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蜀锦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议,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10.《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B.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答案B本题旨在考查史学素养。题干材料分别提供了《史记》《汉书》和考古发掘中的出土文献对于秦代币制的记载。《史记》与《汉书》均成书于秦以后,同属二手史料,史料价值相当,不存在哪个记载更可信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文献史料与考古发掘互相印证,这也是史料研究所需要的,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文献记载的真实与否跟年代无关,排除D项。
11.积极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泊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明〕梅鼎祚《两汉文纪》(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汉高祖所述“秦禁学”的具体表现。分析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及其价值。(4分)材料二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2)指出材料二中,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2分)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认识?(2分)答案(1)“焚书坑儒”。家信(家书)属于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秦末汉初的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3)政治上,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的制约)。(4)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时代的发展,反之阻碍。文化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解析(1)依据材料“吾遭乱世,当秦禁学”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禁学的具体表现是“焚书坑儒”。依据材料“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可知,这是高祖皇帝给太子的家书。结合所学可知,家书属于第一手资料,其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依据材料“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看对了病症”是指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
依据材料“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开错了药方”是指黄宗羲只是依靠道德限制皇权,而非从体制上根本解决。(3)依据材料“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方面专制制度阻碍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依据材料“‘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熟人社会”“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方面传统文化的制约阻碍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阻碍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根本因素是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4)依据材料并结合前(3)问的回答从思想文化对时代的反映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方面分析作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