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 黑龙江省 大庆市163413
摘要: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注意,在正式将核心素养的历史教育观念引进中国之后,身在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开始积极学习核心素养概念,并在历史教学方面不断实践,从而促进高中生逐渐形成了历史的核心素养。所以作者在此提出了“渗透历史故事”“分析教学内容”“如何创作问题情境”等进行教学高中历史课程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有效性
前言:简单明了的讲,核心素养也就是高中生在学习基本知识及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探索技巧以及思维模式。历史学科素养既是培养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及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从而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意义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历史的教育改革。通过观察我国教育历程的发展就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的方法依旧是以考试和应试为主。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时候,往往会把教育的目标放都在了怎么样提高高中生的成绩上,也就导致了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里没有充分的理解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历史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历史的意义。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大限制了高中生学习发展的空间,并且固化了高中生的思维模式,大大减低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改变了过去以“识记”为主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打破传统单一教师从头到尾讲授式、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对历史教学方面进行了全面升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凸显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新时代内涵及意义。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所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习惯传统理念
对于习惯了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的教师而言,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接受和领悟及认可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许多教师授课风格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所以在实际历史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使用新教材却用传统教育方法和理念授课,抵制新教学理念的推进和创新。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认为历史课的容量很大、课时很少,老师不点拨到学生就不知道,认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也很难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仍然以灌输的历史知识为主,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理解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符合教育本身的初衷。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不显著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及高考试题中。很多学生在初中时特别喜欢历史,成绩也很好,到了高中历史成绩一落千丈,却不知道什么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历史是有很多史实需要记忆的,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学生们普遍喜欢,试题以记忆为主相对简单。但是进入高中之后历史课课时紧张而且容量增大,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解读材料等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注重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训练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同时,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畏难心理,教师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性很困难,也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但是对于我国目前的历史教育的教学现状来讲,有大多数的教师所存在的教学思维还是相对比较传统守旧的,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核心素养重要性,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教学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进行认识和了解,没有办法形成自身主观独特的历史观。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历史课堂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创新历史教学模式,冲出原有的教学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核心素养理念
(一)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历史核心素养的关系是相互依托的,其中掌握时空观念是就等于掌握了历史基本脉络,史料实证是用来研究历史的依据,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现象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说明,唯物史观是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原则,家国情怀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最终目标所在。只有充分理解五大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才能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进而促进教师以这个方向来对高中历史教育课堂中的教学来进行指导。
例如:《祖国统一历史潮流》这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出发设计本课第一个教学目标为“认识一国两制的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过程”;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明确第二个目标为“通过搜集整理港澳回归的历史资料,分析解释港澳回归的原因”;第三个目标“通过对台湾历史与现状问题的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