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结构”材料是一些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结构简单的、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的材料,具有多元性、可塑性、可持续等特点。低结构的科学探索空间对幼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建构
幼儿在低结构的科学探索空间里,可以更有利于获得一些科学的知识和经验。材料的结构与关键经验的结构之间一致性越高,对幼儿科学经验建构的支持、促进作用越强。
2.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和想象力发展
由于低结构的材料没有规定的玩法,没有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结构也不完整,具有可操作性、可变性的特点。在这种自由度和可变性较大的科学探索空间中,幼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建构自己的科学世界,促进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拓展思维。 以图1为例,幼儿在用磁铁搭桥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变化桥的形状、走向等,幼儿可以充分调动想象力来建构。
图1
图2
3.促进与同伴之间的互动
由于低结构材料互动性强,一般无固定的玩法,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能够与同伴共同游戏,共同探索。以图2为例,幼儿在与同伴探索过程中,可以自主开关,将小圆片运送到终点。
虽然低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幼儿自主探索各种玩法,但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材料的结构越低,难度越大。如果幼儿与幼儿的思维和能力水平不匹配,幼儿从游戏中找不到成就感,就会降低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幼儿在自主探索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它所蕴含的价值丰富多彩。幼儿自主探索实践的自由度大,过程随意,教师可以给孩子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有发挥想象的空间。
二、高结构材料的特点和意义
高结构材料,即有固定的形状和结构,幼儿在操作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旦幼儿掌握了材料的使用规则,就能较快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者按自己的构思完成作品,容易获得成功感。但是,由于“高结构”材料的固定结构,也会使幼儿的随意想象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无法更好地满足幼儿探索想象的需求,从而影响幼儿对某种材料及玩法的持续探索。
目前,一些教师认为,以低结构代替高结构,提供低结构材料的做法才是符合《指南》精神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而提供高结构材料则是与之相违背的。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观点,高结构材料对幼儿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1.目标指向明确性
高结构材料的目标指向明确,大都以某种知识或技能为中心,蕴涵着教师预先计划好的一套知识或技能体系,系统性较强,可以说是让幼儿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一条“捷径”。而不同于低结构材料,需要在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过程“目标”之后,终极目标才渐渐显露。
2.游戏规则确定性
高结构材料的玩法相对固定,幼儿能够在步步为营的活动中体验、理解、遵守游戏规则,建立规则意识。有了明确的游戏规则,幼儿就能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监督他人的能力。同时,确定的规则也能够呼应幼儿的秩序感。
3.游戏结果清晰性
使用高结构材料开展的活动多具有竞赛的意味,其结果一般都具有清晰性。譬如棋类游戏,每一次的胜负结果都是清晰可见的。并且,每次产生的结果都可能不同,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幼儿对下一次的操作结果产生期待,从而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
4.高峰体验易得性
正是因为高结构材料一般都有较明确的规则,幼儿能够在不断取得明确目标的过程中获得“高峰体验”。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幼儿,专注性较差,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高结构材料相对于低结构材料来说,更容易让幼儿体验到成功感。
5.幼儿发展显著性
高结构材料能让幼儿产生“看得见的发展”。不论是掌握材料的操作方法,还是使用材料完成任务、解决问题,高结构材料都比低结构材料容易一些。短期内取得的成就有利于幼儿建立自信心和产生兴趣,获得成就感。
6.有自我纠错功能
高结构材料相比于低结构材料,更注重操作结果的正确与否。大多数的高结构材料,为了便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幼儿自我反思和自检自纠的能力,都有自我纠错功能。比如蒙氏教具,就有这一显著特点。
7.对教师要求稍低
高结构材料的玩法相对固定,一般是由成人或成人与儿童共同预设的,操作时有一定规律可循。所以在活动中,幼儿按照预设的流程操作即可,而不会遇到非常多的“生成”的问题,所以对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要求相对较低。
高结构材料可以支持幼儿积累基础性的知识与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协助幼儿突破发展的平台期,并对幼儿的自主探索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投放时要注意弱化材料的“作业”成分,增强其情境性、趣味性以及可操作性,使高结构材料“活起来”,避免让“训练式”的作业磨灭幼儿的好奇与兴趣。结构高低不同的材料合理利用,均衡配置,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