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历史研究社正式换届。
本次换届仪式于B318教室举行。中午1时,换届仪式宣布开始。
仪式以前任社长的演讲开始
社长谭华烨总结了一年以来的工作历程,向本社2021届高层与所有社员致谢
同时对2022届高层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演讲内容如下:
前任社长谭华烨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
时光飞逝,一年前我作为传承者,在此接过先辈们期冀的火炬;一年后,同样的地点,我作为目送者,见证后辈带着我们的祝愿,踏上通往未知的漫漫长路。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同诸位高层一道,结束了社课的无政府状态,创新了安全审计方式,完善了各项章程。遗憾自然是许多的,但,我们只能走到这了。
在此,我向每一位高层致谢,他们是罗韵涛、温进宝、查盛杰、姚荟美、王朝,感谢你们的奉献与灵感。
在此,我向每一位社员,无论年龄,致谢。感谢各位的支持与配合,使得逐项改革能够落实。
对于后辈,我想说的大都已或通过言语,或通过文件表达了。在这最后的时刻,感慨万千凝成三个字:祝好运!
一些错误或许可以避免,还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坚信,或早或晚,我们共同的努力会有结果。荒芜的废墟之上,最灿烂的花儿将绽放,沐浴着微风,摇曳。
谢谢,祝各位一切都好!
接下来是新任社长的演讲
新任社长黎禹桐的演讲以“历史的观念”为主题
首先他讨论了其对历史观念的看法
之后他表达了对接下来社团发展前景的期望
演讲内容如下:
历史的观念——新任社长黎禹桐的演讲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历史研究社新任社长黎禹桐。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历许多,而现在又将是再度出发的时刻。如今站在时间的尽头,我们审视与叙说着过去的一切,以前人的经验为鉴,开启新的探索。
今天在场的各位都怀有对历史的兴趣在这里相聚,而何以我们对它感兴趣?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思考。我想历史的通俗概念每个人都应该非常清楚,它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事的集合。而往事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们能为今日的我们提供教益,用一句法谚来说,历史的特点是tam antique et tam nova,即愈久弥新的。历史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教益,答案肯定在各位的心中。历史除了是博物馆里的珍品和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以外,还必然包括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读,即史论,或者说我们对历史的观念。每个人不同的历史观念决定了历史对他们的不同意义,历史观念很难由单纯的历史知识完善,而要由更宏大的视域呈现。在场熟悉哲学与政治的同学很熟悉历史观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哲学观成分,而我认为这便是完善的历史观所需要的视域:“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史”等更细致的分支学科完善了我们的历史观,而完善的历史观在分析历史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对希腊哲学一窍不通的人无法真正精通希腊史,因为希腊哲学与宗教和希腊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这个例子推广,可以知道,在分析任何一段历史时我们都需要相关的,来自交叉学科的知识。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或者了解历史的人,一定也对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有着相当的知识;同理,一个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也必须熟悉历史学。
不同哲学流派往往建构出完全不同的历史观念。但一切历史观念总要回答几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它如何看待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我们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比如布克哈特重视人类历史中的斗争和冲突,摒弃启蒙哲学的进步观念;苏格兰历史学派则用分段法解释历史发展进程。第二个问题是:它认为人类将走向何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容易看出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野。黑格尔的历史主义便是一种有决定论色彩的观点,而卡尔·波普尔等人则拒斥历史决定论。第三个问题是:它自己有没有做出价值判断或提供一个理想?这个问题可能提得不大好,因为它太过泛泛。但我们仍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上面的几个问题,如果各位的历史观念比较完善,应该能很清晰地做出自己的回答。现在让我们再次检视这些问题,在回答这几个大问题时,除了注意不同历史观对问题给出的答案以外,也应该对它们的方法论和预设给予充分的注意。至于对方法论的评价,就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相当浓的问题了。在分析文本时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承认诸如施特劳斯学派的隐秘写作或者后现代主义关于否认文本意向性的观点?或者我们到底该不该优先采用非历史的方法提出预设或范式?这些问题用我刚刚的提法可能没有显出意识形态色彩,现在让我们举一些例子:你是否认为人类历史总体上是一个线性的进步过程?如果你承认它为真,那么你在处理史料时会不会带目的性地用它佐证这个观点?类似这种对预设的质问可以在一些学术论争中看到,它们是不是意识形态性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还有,大家肯定听说过甚至见识过”御用文人“类型的历史笔法,为政治目的写作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出现于诸多历史家。在回顾一些论战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这种笔法,我过一段时间会在《英国史评论》专栏中发布另一篇译文,其中就谈到了纳米尔的修正主义史观,他的修正主义是一个意识形态影响写作的例子。
在研究历史观念时,我们如何看待它与哲学和政治概念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认为首先,在观点的抉择上当然要顺从自己的内心,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你的价值判断只有你自己能掌握。其次,历史观念之间的差异当然会导致不同观点的互相吸收借鉴或者是相互攻伐,展开论战,在质疑对方观点时,我们应该以逻辑学知识和实证历史知识为前提,避免出现逻辑谬误,史实错误。
此外我还希望指明的是,历史研究应当保持其严肃性。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一些领域形成的”圈子“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但同样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作为学术性社团的本质。在严肃研究领域外,对于互联网上的某些现象我无权评论,也不予置评。但是我认为网络圈子本就是严肃研究的衍生物,也是学术议题通俗化的体现。我们今天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资料,当我们步入大学后,我们也可能用到大学里的资料库(当然,前提是它肯花钱买),在严肃研究领域,这些条件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而在象牙塔外,我们可以见到初中生谈着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论。诸如《存在于时间》这样的书,阅读起来相当有难度,但是只要有方便的媒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化为视频、段子甚至梗图。是不是只有当代初中生才熟读哲学?当然不是的。但是不是只有在当代才有这样的通俗圈子呢?我想可能是的。或许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创造了象牙塔外的诸多类似风潮,也正是这点给了当代诸多思想潮流以生命力。
在面对舆论风波时,当代的青年都擅长使用新潮的,更具学术色彩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看法。这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不警惕随之而来的程序化和娱乐化。通俗媒介必须以光鲜亮丽的色彩示人是它的重要局限性。不得不说,这种讲求光鲜亮丽的趋势造成了厚今薄古,娱乐至死,极端主义等弊端。
最后我希望阐明,作为一个靠兴趣组成的社团,我们没有能力做到完全的高度学术化。这点是客观事实。我们的知识水平仍然不够,我们的环境条件也无法支撑起这样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试图做到历史研究中严肃性和亲和性的结合。关于这点,我的经验并不足够,希望可以与大家共同探索如何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共同畅游于历史学的海洋,共享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我非常期待与各位共同学习与进步。
谢谢大家。
新任社长的演讲结束后
代表历史研究社的公章移交至新任社长
2021届和2022届的部分高层合影
两届社长和高层合影
历史研究社公章特写
换届仪式结束后
全体2022届高层召开了高层会议
讨论社团接下来的工作事宜
现将历史研究社2022届社长与高层名单公布如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