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自殷周3000年以来,1861年—1911年这五十年可谓是最关键的历史节点之一。青年历史学者谌旭彬的新作《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主要研究和描述了这五十年间中国的改革进行,这本书厘清了为什么大清的改革50年,每一步都走在灭亡的路上。
晚清改革这一段历史虽然过去了100多年,研究者也先后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但是如何理解这段历史,如何将这段历史放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叙述,这依然是学术界必将持续探究的问题。曾经出版畅销历史著作《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的青年作家谌旭彬近期出版的新作《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细微地透视了这段历史,揭露了清王朝灭亡的真相,提出了许多极具新意的说法。
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䜣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总理衙门的创设、同文馆的建立、近代海关系统的引入、洋务军工企业的创办、外交使团的西行、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这本书中谈道,在1861-1911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选择性“开眼看世界”的斌椿、时代的出局者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的有识之士;也有在天下观与国家观的碰撞时,作为惨淡时代中流砥柱,但又困于传统礼教之中难以自拔的乡绅;以及生活本就已经支离破碎、濒临崩溃的底层民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进而得出清王朝灭亡的真相。
历史学家马勇为这本撰写了题为《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复盘》的序言。于细微处透视王朝灭亡真相,自切片中剖析大清改革历程,《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提供了一个认识晚清五十年的全新视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