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百年历史:从探险到生活2011年上千名观光客、猎奇者、历史爱好者集体蜂拥到南极点,以此来纪念南极探险先锋人物罗尔德·阿蒙森和罗伯特·菲尔肯·斯科特到达南极点100周年。挪威人罗尔德·阿蒙森和他的探险队于1911年12月14日首次到达南极点,成为登陆南极点的第一人。从另一个方向进入南极点的英国人罗伯特·菲尔肯·斯科特则迟了一个多月,抵达南极点。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遭遇风暴全部遇难,成为探险史上的悲剧。 2011年的南极特别热闹,这是人类踏上南极点的第100个年头。为了纪念两位南极探险先驱罗尔德·阿蒙森和罗伯特·菲尔肯·斯科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猎奇者、历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打算重走英雄路,以南极点之旅来纪念两位探险英雄。其中一些人打算滑雪沿着当年阿蒙森和斯科特的路线走,他们会一边参考两位英雄的探险日记,一边沿途发布自己的博客;一些人则直接坐卡车到极点去;当然,还有些想更省气力的人,可以搭乘直飞极点的飞机,然后在极点附近滑雪体验一下英雄们当年胜利的豪情和颤抖;另外还有很多人打算滑雪到南极点,然后再搭飞机回来。 从美国飞到南极点的话,一个人的费用是40500美元。2007-2008年,南极之旅的游客总量达到了46000人,可是科考站的工作人员们对这些游客的态度也越来越不耐烦。
“游客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南极。”美国麦克默多研究站的工作人员这样抱怨说。 麦克默多科考站背后是雪白耀眼的皇家学会岭。雪白耀眼或许不是科学家来此的主要因素,却是夏季时吸引支援人员来此服务的一大诱因。支援人员与科学家的比例约为3比1。来自美国阿拉斯加朱诺的克莉丝蒂应征到麦克默多站当清洁工。她说:“不管什么工作我都会接受。在网上看到征人广告后,我就认定这个机会应该把握。就算只是来扫厕所,但那可是南极洲的厕所。” 对克莉丝蒂和其同事而言,南极是个由宿舍、食堂、酒吧和站内人员才懂的笑话构成的诡异地方。马克是这里的木匠,不过他的绰号比本名还响亮;过去24年来,他有21个夏季是在南极度过的。他说:“人第一次来这里是为了探险,第二次来是为了钱,如果这以后你还要来,就是因为这里的人已经和你变成一家人。”许多每年夏天都来此工作的人笑称自己是“两极人”,因为离开南极之后,他们往往在格陵兰或北极其他地方工作,度过另外半年。 这是个奇特、几乎没有阶级的社会。贾许·兰迪斯表达他的观点。他是位新闻工作者,毅然放弃了位于纽约西格林威治村高级住宅区里有保障房租的住所,来此担任《南极太阳报》主编。这份发行于麦克默多站和南极研究站的周报发行量700份。
他说,每个人穿得都一样,都是政府发的红色大衣。根本看不出谁有钱、谁没钱、谁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谁又是清洁工。 在这里无关紧要。唯一的社会区别在于移动能力;也就是谁有办法到基地外头去、谁又只能待在这儿。能移动就能带来地位。一般助理是这里薪水最低的工作之一,周薪约350美元,但他们常到野外帮科学家的忙,所以极度受到羡慕。对于南极,中国是位“迟到者”。1984年11月20日,黄浦江畔汽笛长鸣,首支中国南极考察队启航。3个月后,1985年2月14日,在与北京距离17501公里的地方,建成了首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并命名为“长城站”。从此以后,中国几乎每年进行一次南极科学考察。如今,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内陆队于12月16日从中山站附近的内陆考察基地启程,奔赴位于1300公里外的南极最高点冰穹A上的中国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未来的70天中,8辆雪地车拽着满载着油料、后勤保障、科考设备和建设物资的34个雪橇、200吨物资将陪伴科考人员度过南极冰原的漫漫征程。 对于南极,中国是位“迟到者”。1984年11月20日,黄浦江畔汽笛长鸣,首支中国南极考察队启航。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