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多措并举,办好一流史学期刊——《历史研究》的办刊思路与举措

多措并举,办好一流史学期刊——《历史研究》的办刊思路与举措

多措并举,办好一流史学期刊——《历史研究》的办刊思路与举措吴尚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四十期“刊协讲堂”!创刊69年来,《历史研究》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聚焦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积极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扬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传统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吴尚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四十期“刊协讲堂”!创刊69年来,《历史研究》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聚焦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积极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扬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传统,努力刊发精品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历史研究》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守正创新,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该刊曾先后获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社科院(2020)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顶级期刊等荣誉称号,两次入选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历史研究》杂志在办刊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请来了本期演讲嘉宾焦兵同志,请他与大家分享“多措并举,办好一流史学期刊——《历史研究》的办刊思路与举措”。

焦兵同志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编审,《历史研究》《历史评论》《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副主编。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论坛》《国际展望》《西亚非洲》《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卡尔·波兰尼:市场的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下面请焦兵同志就“多措并举,办好一流史学期刊——《历史研究》的办刊思路与举措”这一话题开讲。

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焦兵:尊敬的吴会长,各位出版界同仁、朋友,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刊协讲堂”,获得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的宝贵机会,我谨代表《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大家交流学习,请各位不吝赐教。

《历史研究》于1954年由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发起创办,毛泽东同志为本刊作出以“百家争鸣”为方针研究历史的重要指示,郭沫若为《历史研究》第一届编委会召集人。1979年,为了创办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在《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负责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院级刊物。

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2019年1月,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式成立,《历史研究》编辑部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划转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历史研究杂志社,负责编辑出版《历史研究》《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历史研究》正式成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同志担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同志担任主编。

创刊69年来,《历史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刊方向,聚焦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积极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扬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传统,努力刊发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69年来,在全国广大史学工作者的长期支持下,在一代代办刊人筚路蓝缕和接续奋斗中,《历史研究》茁壮成长,日益枝繁叶茂,确立了中国史学龙头期刊的学术地位,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面旗帜。尤其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历史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上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正因如此,《历史研究》收获了很多荣誉。2005年,《历史研究》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刊发的笔谈“新中国历史学70年”,入选第四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2021年第3期刊发的金冲及先生的文章《从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入选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历史研究》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18年和2022年《历史研究》连续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顶级期刊。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一、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繁荣发展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历史研究》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是《历史研究》立刊之本、办刊之魂。郭沫若在《历史研究》发刊词中写道:“我们就请从我们所从事的历史研究工作这一门科学方面努力达到实际的成果,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入的学习吧。”创刊初期,《历史研究》刊发了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尚钺、黎澍、日知、白寿彝、刘大年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名家的文章,带动了整个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学习和运用。《历史研究》引导史学工作者们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汉民族形成等重大问题,即“五朵金花”的讨论,树立了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学术影响经久不衰,其理论启迪历久弥新。

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以来,《历史研究》推出了“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70年”、“碎片与整体:历史体系的构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历史道路”、“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新论断·新阐释”等专题讨论,推动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同时,《历史研究》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稿力度,2021年第3期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栏,2022年第2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专栏。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二、回应时代之问,聚焦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

聚焦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回答时代之问,是《历史研究》最鲜明的特色。《历史研究》是史学界的综合期刊和龙头期刊,这一定位决定了《历史研究》的学术使命是打通中国史、世界史与考古学,聚焦历史学中的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探索基础性、全局性、思想性、理论性问题,刊发具有历史纵深感、思想穿透力、理论创新性的精品力作。

一是聚焦重大理论问题。近年来,《历史研究》重点围绕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文明定义与文明理论、历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构建、中国特色全球史构建等重要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问题拓展稿源,其目的就是突破史学研究日益碎片化、考据化的局限,努力提升历史研究的理论水平,夯实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引导史学界做有思想、有理论、有启迪的研究,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二是聚焦重大历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质、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共党史、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历史研究、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历史问题。为此,《历史研究》组织了“二里头考古与中国早期文明”、“百年考古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及其世界贡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等专题讨论;刊发了权威党史专家金冲及先生的重要文章《从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论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意义;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进行了专访,系统梳理了探源工程在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探讨了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未来突破方向;开设了文明史研究专栏,刊发了研究中华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地中海文明、阿拉伯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海上民族”等问题的一系列高质量论文。这些研究深化了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系“国之大者”,发挥历史学经世致用功能

我们认为,史学研究要跳出“故纸堆”、“象牙塔”,贴近现实,心系“国之大者”,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回答时代之问,在历史与时代的结合点上推进史学创新,展现新时代中国史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学术气象,作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独特贡献。

为了引导史学界关注现实、服务现实,《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推出“经世致用与中国史学的成长”笔谈,刊发了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朱浒《时代变革与清史研究的成长契机》、杨振红《社会史论战与中国新史学的成长》、冯建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通变与励进》、戴超武《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及其现实意义》等文章,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以史经世传统,探讨了史学如何服务现实、现实又如何推动史学成长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史学课题,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历史研究》迅速作出反应,于2020年第2期推出“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疾疫与医疗”笔谈,刊发了《商代的疫病认知与防控》《庚戌鼠疫应对与中国近代防疫体系初建》《14世纪西欧黑死病疫情防控中的知识、机制与社会》三篇文章,分别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等学科领域出发,探讨了中外历史上的疫情防控及其经验教训。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推出“历史上的制度建设与治国理政”笔谈,刊发了《先秦国家制度建构的理念与实践》《秦汉经济制度与大一统国家治理》《明前期国家治理中的民生关怀》《古代中国化解政治冲突的智慧》《新中国经济成就的制度因素及其演进逻辑》等文章,以深入挖掘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为新时代制度建设和治国理政提供历史启迪和历史滋养。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四、整合史学研究力量,推动历史学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

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发展。这是《历史研究》作为综合性史学期刊的学术职责,也是我们的办刊优势。为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与融合,《历史研究》2020年第4期推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笔谈,刊发了《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中国中古史研究:从中国走向世界》《西方新文化史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比较历史研究: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通之道》《超越国别史的研究模式》等文章。我们在“编者按”中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与融合,是历史学永恒的命题,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互寓其中,有助于对中国史有更深刻的诠释,有助于对世界史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对人类历史的科学探索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释人类文明的真谛”。

推动历史学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这是历史科学的题中之义,是全面客观准确认识人类文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历史研究》围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特色考古学构建等问题,刊发了一批历史学与考古学、人类学乃至自然科学跨学科对话的论文,如2020年第5期《再论二里头文化渊源与族属问题》《“何以河南”之问与中国科技考古新方向》、2021年第1期《探索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远古根系》《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考察》、2021年第6期《百年考古与中华文明之源》等等。我们希望,借助新的科技手段,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更加清晰全面呈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此外,《历史研究》注重推动医疗社会史、环境史、城市史、灾荒史、经济社会史、政治文化史、政治思想史等跨学科研究,刊发了《西方政治学的前史: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政治思想》《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什么是江南——生态史视域下的江南空间与话语》《美国政治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文本与历史的对话:希罗多德〈历史〉的海伦叙事》等文章,在历史学和相关学科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五、坚持“开门办刊”,持续打造两大品牌论坛

一份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是学术方向的引领者、学术话题的引导者、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学术研究的服务者。办好学术期刊,必须坚持“开门办刊”,把学者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共同探讨具有学术前沿性和现实针对性的重大课题,在相互交流、切磋、砥砺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升华思想,推出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力作。为引领史学发展,《历史研究》倾心打造了两大品牌学术论坛——“历史学前沿论坛”和“青年史学家论坛”,经过多年不间断的举办,两大论坛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历史研究》编辑部在中国史学界的两大亮丽名片。

“历史学前沿论坛”创办于2007年,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15届。该论坛主要面向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资深史学工作者,侧重于基础性、理论性、引领性史学话题,着力于展示中国史学的高端学术成果,集中反映当代中国史学的整体实力。近年来,“历史学前沿论坛”研讨的议题有:“融合与创新:新中国史学研究七十年”(第13届,2019年),“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创新”(第14届,2020年),“思想、思潮与社会变革”(第15届,2021年)。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青年史学家论坛”创办于2014年《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之际,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9届。该论坛主要面向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侧重于前沿性、新颖性、创新性史学话题,着力于激发青年人的活力和锐气,扶植青年学者的成长,为中国史学的未来培养人才。近年来,“青年史学家论坛”研讨的议题有:“理论与方法:新中国史学研究70年”(第6届,2019年),“国家之制的历史与形塑”(第7届,2020年),“‘历史周期律’与盛衰之变”(第8届,2021年),“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央地关系”(第9届,2022年)。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历史研究》编辑部高度重视上述两大品牌论坛。每年的论坛议题,我们都在编辑部内部充分讨论、精心酝酿,在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当前史学前沿趋势的结合点上,确定研讨议题。两大论坛的参会人员名单,采取编辑部邀请和公开征稿相结合的方式,秉持以文参会的原则,遴选优秀论文,确定参会名单,确保论坛的学术水准。两大品牌论坛的持续举办,为《历史研究》物色了一大批优秀稿件,发现了一大批优秀作者,加强了编辑部与学界的联系,扩大了《历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历史研究》的学术引领作用。

除了上述两大品牌论坛外,《历史研究》编辑部还与全国主要史学研究机构举办各种小型学术研讨会,议题更为聚焦,形式更为灵活,目的是为《历史研究》策划专题讨论。作为“开门办刊”的重要举措,《历史研究》编辑部主动与全国主要史学研究机构举行办刊座谈会,广泛听取学者意见,全面了解学术动态,系统介绍《历史研究》的办刊理念、发稿方向、用稿要求、写作规范,积极动员学者向《历史研究》投稿。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六、培养新人,造就学术新锐

培养史学新人,造就学术新锐,是《历史研究》创刊60余年来始终秉持的优良传统。为了让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我们在审稿时,坚持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不分级别、职称、年龄,但论学术高低。因此,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尤其是在读博士生的佳作得以刊发,在学术界起到了示范和激励作用。为了物色和培养更多的史学新人,我们主动作为,打造了青年史学家论坛。该论坛遴选参会人员,坚持青年学者自荐和编辑部推荐相结合,以从中发现人才、培育稿件、造就新锐。此外,针对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给予他们稿件更多的修改空间和修改时间,帮助他们提升立意、突出亮点、完善布局、强化论证、润色文字,经过多轮次反复打磨,达到刊发要求。不少在《历史研究》发表文章的青年学者反映,他们在修改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一篇优秀的史学论文应该怎么写,高质量的史学研究应该关注什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怎么书写,在《历史研究》上的发表经历,让他们终身受用。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七、坚持高标准的学术规范,引领良好学风建设

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良好学风建设。《历史研究》作为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面旗帜,不仅要引领学术发展,也要引领学风建设,积极营造严谨求实、科学规范、厚积薄发、一心向学的浓厚学术氛围,引导史学工作者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学问、大学问,以优良的学风,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

建立制度化的发稿流程。为杜绝关系稿、人情稿、金钱稿,确保发稿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证刊物学术质量和社会声誉,《历史研究》长期坚持科学、严格、严谨的发稿流程。所有稿件必须通过外审、一审、二审、三审、终审,方能提交发稿会讨论。发稿会上,责任编辑以PPT的方式介绍每篇文章的学术价值、外审意见、修改情况和不足之处。然后,编辑部所有成员包括主编和副主编,大家各抒己见,对每篇文章充分发表意见。会后,责任编辑将发稿会意见反馈给作者,作者再次进行修改。最后,编辑部召开定稿会确定待发文章。

坚持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历史研究》高度重视外审专家意见,将其视为确保学术质量的重要依托,因此,所有提交审核的文章,必须提供至少两位外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如外审意见有分歧,还需再找专家评审。为了保证外审的公正性,《历史研究》坚持外审专家回避制度,避免有师生关系、同门关系、同事关系、亲戚关系等情况的专家审稿。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实行作者承诺书制度。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历史研究》规定所有拟发稿件的作者要亲笔签署作者承诺书,承诺文章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作者要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并将相关内容及版权页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给《历史研究》编辑部备查。

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历史研究》规定所有拟发稿件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三审和三校程序。三个审次主要从政治方向和学术质量方面把关,三个校次主要从编校质量方面打磨,每次校对都由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同时核校。三审三校后,由责任编辑进行互校。最后,由值班副主编和主编最后通读。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率,让《历史研究》在政治方向、学术水平、编校质量等方面都发挥表率作用。

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八、建设高水平编辑队伍,实编辑力量

学术期刊要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离不开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高素质的期刊编辑,必须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学术把关力和编辑加工力,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必须拥有甘为别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在政治鉴别力方面,我们要求编辑人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我们党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结论,确保办刊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在学术把关力方面,我们坚持编研结合,鼓励编辑人员积极从事科研;邀请资深学者讲座,让编辑人员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组织内部学术交流会,请编辑人员围绕各自负责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发表学术演讲。

在编辑加工能力方面,我们实行导师制,为新编辑指定一位老编辑作为导师,发挥老编辑“传帮带”作用;举行内部讲座,请老编辑分享自己的编辑经验;定期举行编校质量总结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编校质量。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我们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聚焦具有学术前沿性、思想引领性、现实启迪性的重大问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吴尚之:今天,焦兵同志与我们分享了“多措并举,办好一流史学期刊——《历史研究》的办刊思路与举措”。概括起来,他们在办好一流史学期刊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守立刊之本,回应时代之问。《历史研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立刊之本,引导史学工作者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等重大问题。近年来,推出了“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等专题讨论,开设“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专栏,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繁荣发展。坚守学术使命,回答时代之问,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历史问题,刊发一批具有历史纵深感、思想穿透力、理论创新性的精品力作。

二是发挥史学功能,推动学科融合。《历史研究》心系“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历史学经世致用功能,在历史与时代的结合点上推进史学创新,引导史学界关注现实、服务现实,相继推出了“经世致用与中国史学的成长”、“历史上的制度建设与治国理政”等笔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史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学术气象,作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独特贡献。发挥办刊优势,推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笔谈,刊发一系列历史学与考古学、人类学对话的论文,积极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学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开门办刊,造就学术新锐。《历史研究》加强一流学术期刊建设,提出做好学术方向的引领者、学术话题的制造者、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学术研究的服务者,坚持开门办刊,积极推动学术创新,倾心打造了两大品牌学术论坛,即“历史学前沿论坛”和“青年史学家论坛”,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始终秉持优良传统,培养史学新人,造就学术新锐,在稿件刊发方面,不论资历,只讲学术高低,鼓励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四是引领学风建设,夯实编辑力量。《历史研究》提出,不仅要引领学术发展,也要引领学风建设。建立制度化的发稿流程,所有稿件必须通过外审、一审、二审、三审、终审,方能提交发稿会讨论。坚持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实行作者承诺书制度,拟发稿件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积极营造严谨求实、科学规范、厚积薄发、一心向学的浓厚学术氛围,以优良的学风,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夯实编辑力量,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学术鉴赏力和编辑加工水平,努力建设高水平编辑队伍。

最后,让我代表中国期刊协会,感谢焦兵同志的精彩演讲!感谢大家对“刊协讲堂”的支持!

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考古对历史研究的意义_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_考古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上一篇: 毛曦 |“似城聚落”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下一篇: 人类为啥要探索太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