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周忠和:今天的科学共同体有怎样的社会责任

周忠和:今天的科学共同体有怎样的社会责任

周忠和:今天的科学共同体有怎样的社会责任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社会进步,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增加。

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社会进步,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增加。科学家发挥社会责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科学家个人;二是通过所在的科学家群体,即科学共同体。

想讲一讲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伴随科学的不断进步,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发生了哪些变化,并面临哪些挑战。

科学进步与科学共同体的诞生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就是由科学家组成的群体,可以很大,广义上就是指科学界,它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学科界线;也可以很小,不同的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领域,乃至一个研究机构等都能构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发源于19世纪中叶,与现代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诞生紧密相关。在欧洲出现的一些古老的科学组织,如伦敦的皇家学会,可能代表了科学共同体的前身。但科学的进步、科学研究的职业化、科研机构的诞生等都促进了科学共同体的发展。

如今,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学院或学会,如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的皇家学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协等。他们并不代表个别科学家或者某个部门的利益,能够汇集这个国家或更多范围内科学共同体的意见,引导或影响公众以及政府的有关决策。由于科学自身的客观与公正性,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预判能力,使得这些科学共同体在学界和公众中往往享有崇高的威信。

伴随科学的进步,科学共同体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无论怎么改变,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一般都具备特有的规范和气质。譬如,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对科学规律的遵循,对科学研究规范(如客观、公正的同行评议原则等)的坚守,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对真理的追求等。

科学共同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很多,有几点我认为比较重要。

第一,科学教育与国民科学素质提高的作用。科学兴趣的培育,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传播,知识的普及都是科学共同体不可或缺的责任。中国科协近日组织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就是科学共同体发挥社会责任的体现之一。据中国科协最新发布的报告, 截至2018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8.47%,虽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远低于发达国家。令人欣喜的是,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和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但要实现更宏伟的目标,显然不是科学共同体能独立完成,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

第二,对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国家和地区安全。我们可以说科学没有国界,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家还隶属于所在国家的科学共同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获得了纳税人的资助,自然应当积极承担用科学推动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这样的贡献有时是立竿见影的,但很多情况下却不一定,譬如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学术的咨询建议等。

第三,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科学共同体因为拥有对科学技术发展前景以及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预见性和判断力,有责任将真相及时告知决策者和公众。过去200多年来工业革命的历程,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不利影响。如今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疑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加复杂深远的影响。科学共同体应当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远见的判断,为国家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第四,沟通科学与社会的桥梁作用。科学共同体应当保持与公众、决策者、企业以及出版界等的紧密联系。近年来,科学共同体与出版集团的矛盾不断显现。首先SCI等代表的评价指标的滥用引起许多科学家的不满。科学共同体不断呼吁的论文即时开放获取迟迟得不到响应。最近,欧洲11个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发表声明,计划要求到2020年,其资助的每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免费开放。这是国际科学共同体为了科学发展而做出的一个重大举措。借此也呼吁中国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积极响应。

第五,倡导并践行负责任的科学行为。科学既能带来社会进步,也会带来灾难,因此科学伦理一直是科学共同体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以及神经调控技术的高速发展等都引发了紧迫的伦理问题。许多科学家呼吁,科学家要用正确的道德和伦理准则来控制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抵制与伦理规范相悖的科学研究活动。

中国政府的许多机构都有相关严格的规定,除认真执法之外,我们呼吁加大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伦理和道德教育。此外,各国科学共同体与社会一道,应当努力克服历史、文化差异对形成国际科学伦理共识和规范的影响,积极开展有关科学伦理标准的讨论和研究。

科学进步给科学共同体带来的新挑战

科学已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是否情愿,科学与科学家都受到比以往更多的社会关注。社会也对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和管理,以及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有了更多诉求。不能要求每一个科学家个体都积极投身社会事务,但科学共同体就不仅不能置身事外,而且还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普及最新的科学进展与技术应用的知识,解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未来科学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为公众解疑释惑。当今科学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众多,例如:

首先,互联网普及使得社会节奏加快,也对科学共同体的某些运行规则产生重大影响。正面的如学术交流和电子出版的便利与迅捷;不利影响同样不少:发表论文的压力,更加功利而数字化的学术评价等,使得科学研究的功利性和世俗性不断增强。对科学家的挑战可能来自社会,也可能来自科学共同体内部。

第二,当今科学快速发展的一个特点是:新的前沿方向和领域不断涌现,并孕育了若干新的技术和产业,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学科分支。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某个或几个科学家,能够宣称熟悉所有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或许也可以这么说,个别或少数几个科学家作为科学的权威或科学代言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科学共同体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第三,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现代前沿科学的进步让普通公众(包括非本领域的科学家)依然难以轻松理解。互联网时代造就了许多新的社会公知和偶像,其科学素质或高或低,但对科学和社会话题的评价在公众中影响很大。科学共同体如何赢得更多科学的话语权?这是一个挑战。

第四,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行政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对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甚至变革,能作出准确判断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发展要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就非常需要科学共同体发出明确、准确而且响亮的声音。而且,科学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样离不开科学共同体与决策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甚至直接参与决策。

科学共同体的自身建设与发展

科学的进步对科学共同体自身的建设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国有科学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不少国字号的科学共同体。中国科协已有200多个全国性学会。个人感觉,科学共同体发挥的空间还可以大幅度提升。一些行政化和官僚化问题应当尽快解决,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强调科学共同体要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科学家个体的独特作用。当今科学的组织与形式,以及在社会中的角色都在改变,但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对未知的探索与求真。好奇心驱动、研究者主导的科学研究永远都是创新思想的源泉。

历史告诉我们,那些最原创的科学思想,刚开始往往不能一下子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因此,科学共同体应当更加开放心态,充分尊重不同领域、不同个体科学家多样性的兴趣和追求,维护共同体成员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存在是科学共同体良好生态建设的保障。

今天,科学共同体的组织与构成也面临新挑战,新成立的学会正在替代一些传统科学组织,获得更有影响的号召力。如果不能顺应发展,旧的或者传统上以学科为主要划分依据的科学共同体被新的科学共同体所超越甚至取代也将成为必然。像《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微信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自媒体平台,而正在成为一个活跃的科学共同体,向社会发出科学声音。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共同体不仅属于特定的国家和社会,也同样是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各国的科学共同体应当积极提倡国际合作,努力减少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对科学进步的影响,面向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学术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人才的流动,打破人为设置的藩篱。

当前,科学与社会的交织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紧密。科学共同体将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和公众的诉求,旗帜鲜明地维护科学精神,自觉履行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唯有如此,科学的进步才能更加具有持续性和活力。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 心态决定人生:态度决定命运:观念决定财富:思路决定出路
下一篇: 疫情之后,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