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加强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摘 要 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来加强新农村建设

加强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摘 要 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来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改造农村生活环境;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群众与政府组织的和谐;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整体素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当前各级各部门正在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学习十七大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尤其是围绕农村建设展开了许多讨论。现笔者结合基层农村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大量调研,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全国的一些边远市、县,经济相对薄弱,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优势。这些边远市、县,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应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一、存在问题

一些边远市、县由于历史、环境、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如,南雄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还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特色经济占农业总比重只在15%左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覆盖面不宽,带动辐射不强。二是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近几年农药、化肥、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价上涨过快,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增收。

2、生活环境状况恶劣。近年来,在许多省的各边远市、县都致力于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这些市、县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一幢幢高楼在农村拔地而起。但普遍存在“只见新楼,不见新村”,人与自然不和谐,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脏、乱、差”现象严重,“厕所露天在村头,猪栏牛栏隔壁床,污水横流扑鼻臭,饮水卫生无保障”成为很多村的写照。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脏、乱、差”现象普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个别地方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

4、少数干部腐化堕落,干群关系日益紧张。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公仆形象,应该同人民群众保持一种融洽的鱼水关系。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狠抓经济建设中,放松对干部特别是对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3月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的所说:“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以致有些干部尤其是农村干部中,出现了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的腐败现象,个别干部甚至蜕化变质,严重损害了干部形象,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致使许多群众对干部没有尊重,只有鄙视;没有信任,只有猜疑;没有支持,只有反对。由此产生对党和政府的怀疑、失望甚至强烈不满。一遇见有事就要小题大做,大题乱作,火上加油。如,贵州瓮安县6.28事件。

5、农村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一是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大部分打工农民都是依靠干苦力赚钱,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更缺少农民企业家和农业技术人才。二是农村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堪忧。因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学生缺少学习辅导和家庭管教,学习成绩下降,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有所抬头。

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阻碍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利用边远地区的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破解上述存在的问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应以新农村建设为落脚点,在以下几点下功夫。

1、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设和谐社会,关键要消除城乡二元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一是突出村通道硬底化建设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如,韶关南雄在近五年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自然村公路的硬底化建设也基本完成。农村的硬底化建设不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当地农民群众的行路难,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根据特色,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如,始兴县可以利用一些村古民居多,古色古香的祠堂不少的特色。在创建中,将其改造成生态文明村,搞起旅游景区,发展村级旅游业。发展村级旅游业,不仅解决农民的就业,而且可以带动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三是对有条件的村,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县信息部门应着力完善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等技术,建设各种方便、快捷、健康的信息进村入户渠道,打造向山区农户提供经济、科技、社会信息的有效通道,发挥了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作用。如,大力推动村村通广播工程,可以让农民快捷的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

2、改造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各县政府应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创建新农村。如,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造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栏。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村逐步实现村道硬底化,村庄绿化美化,卫生环境净化,农村“五乱”逐步改善解决,农民生态意识逐步加强,逐步摆脱不健康的生活陋习,发展生态文化,建设良好的村容村貌,创造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建设新农村,既着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着重改变落后的生活陋习,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民主法治、社会文明,村民诚信友爱、人与人的和谐。一是创建新农村,始终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全力做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并发挥农民群众自发创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坚持建管并重,大力建立协调、稳定、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各新农村要制定《村卫生管理制度》、《村民公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村制度化管理,使村民形成了“改变卫生环境,革除生活陋习,树立文明意识,建设美好家园”的共识。二是注意抓农民生产生活硬环境建设,又注意以新农村硬件为载体抓科教兴农、卫生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等软环境建设,促进了农村逐步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并通过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倡导和鼓励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建立起新的村风和民风,使人与人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是建设新农村,坚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主线,促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结合生新农村建设,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有效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4、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群众与政府组织的和谐。创建新农村是一件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惠民工程。在创建工作中,采取政府资助、部门帮扶、干部包村等有效措施,县、镇干部直接深入到各村各户帮助农民施工搞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想民、爱民、为民的务实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实现群众与政府组织的和谐。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实行县领导挂点责任制。县五套班子领导定期到挂点镇,组织协调和督促创建工作,他们要经常深入农村检查指导工作,了解和倾听群众创建呼声,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充分体现执政为民。二是镇、村领导坚持挂点帮扶。在创建中,坚持镇村领导包村,切实做好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创建的实际问题。三是坚持部门帮扶机制。不仅要落实国土、建设、规划、文化、妇联、民政等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能工作,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而且,在创建中坚持部门扶持工作责任制,部门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支持,每个部门发动部门职工开展捐资义务劳动,与当地村民同劳动,掀起了创建热潮,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来拉开城市反哺支持农村的具体行动,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新机制。

5、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和谐新农村,就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民开展有益的群众娱乐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实中反映出来的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社会不协调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省情、县情、民情有关,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关,与县域内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有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五统筹”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推进区域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县域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真正为广大农民创建一个安全稳定、安居乐业、生态宜人、生活殷实、欣欣向荣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 罗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2006,(01).

[2]邱丽莉.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J].2006,8(4).

[3].中国改革得与失[J].当代中国研究,2002,(1).

[4]张淑君.关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J].吉林人大工作,2006,(7).

上一篇: 中经评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下一篇: 主要社会关系填哪些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