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是一本由[德]斯蒂芬·穆勒-多姆(Stefan Müller-Doohm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100字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是一本由[德]斯蒂芬·穆勒-多姆(Stefan Müller-Doohm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6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精选点评:

●读了觉得他人不错,但还是不知道他为什么就成了思想界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

●应该去学习哈贝马斯关于公共空间和交往行动的理论,行动派哲学家就是始终鼓励大家通过对话和运用理性和专业知识去探讨真理。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特征,是科学、道德和艺术分化成了独立领域。

●我认为公共领域中的交往行为理论实际上是相当理想化甚至不可实现的,这一点我还是赞同利奥塔,不过对于哈贝马斯的智性的一生以及对公共政治的介入姿态非常佩服,很喜欢的几章是哈贝马斯博士期间的思想脉络展现和当阿多诺助手的时候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过往。

●老师推荐的哈贝马斯的生平史及其核心观点的叙述,冲淡了凝缩观点的无聊,可以走马观花式读核心观点处细读。

●%e4%ba%8e%e5%b0%94%e6%a0%b9%c2%b7%e5%93%88%e8%b4%9d%e9%a9%ac%e6%96%af%e4%bc%a0/

●印象最深的是贯穿一生那种的上天入地的跨学科智识野心,还有德国高级文化生活的普及性

●人类历史上举出过很多理由,说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生活有意义。除了一个一个地去验证,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fine 我的智识水平还是跟不上我的阅读速度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要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要做善事;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诚。”这听起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离职奖金里头包含的这种信任,它仅仅是一种道德意味吗?大家都明白,那里头是包含着一种力量的。可以说,那是一种非常有用,非常有力的捂杀公司里头的那一些为了钱混事的员工,用一种非常不动声色,非常软性的方式实现了一个非常强硬的目的,那就是将公司里的那些懒汉,为了钱混事的人围剿干净。

●作者说,重点描述行动,其次才是行动者。主要是一部作品传记和思想传记。关注哈贝马斯与欧洲知识界的互动,以及他对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他的学说是在公众场域,在与他人的积极对话中形成的。具体评论暂略。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一):哈贝马斯充满热情的辛辣的甚至愤怒的声音,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以至拍案击节。

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近三年来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书籍,无论是认知维度还是价值观念。

作为当代最久负盛名的思想家的传记,这部书的笔触不在讲述哈贝马斯纷杂的经历上(因为并没有),而是侧重于阐述那些哲学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理论。

哈贝马斯充满热情的辛辣的甚至愤怒的声音,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以至拍案击节。这种有血肉的理论阅读体验,我只有在读瓦蒂莫《作为命运的虚无主义》时才曾有过。

当我读完它并开始整理读书札记时,我忽然意识到,哈贝马斯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是进行文本之外的文化研究时不可能绕开的,尽管很可能只是据此衍生出来的新式理论。

所以说,哈贝马斯对我的影响应该早就已经开始了,不过现在终于可以坦然地说,本科阶段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学术训练,总算勉强合格了。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二):于尔根·哈贝马斯传

%e4%ba%8e%e5%b0%94%e6%a0%b9%c2%b7%e5%93%88%e8%b4%9d%e9%a9%ac%e6%96%af%e4%bc%a0/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德]斯蒂芬·穆勒-多姆(Stefan Müller-Doohm) / 刘风 /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9-7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8月31日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三):法兰克福学派和哈贝马斯答学生的几个提问

得到听书:

简单的说,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一个批判组织,批判什么呢?

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

他们主要批判这个↑

哈贝马斯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心人物。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从“血缘”上讲,就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

从实践上讲,哈贝马斯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有现实意义。他毕生都在捍卫现代性的价值,批判新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价值包括市场经济、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这些都是当代中国的实践方向。比如,他对科技意义的阐释,和八十年代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法不谋而合。同时,哈贝马斯进行了更深的思考,他提出:要警惕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科技只是人类的诸多行为之一,只是人对自然的控制;假如用于自身,成为人管理人的手段,就会造成社会病态。

2006年,一些意大利中学生,给哈贝马斯写了封信,罗列了很多问题。哈贝马斯是这么回答的。学生问“我们什么时候能认识真理?”他回答“人类的思想总是出错。”学生问“认识真理有什么途径?”他回答“真理不只有一个,幸运的话,我们能获得有一定把握的认识。想在真理方面达成共识,就要依靠对话,摆出充分的理由。”学生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满足于自己的知识?”他回答“永远不会。”学生问“生活有意义吗?”他回答“人类历史上举出过很多理由,说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生活有意义。除了一个一个地去验证,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我很喜欢这些答案,这是属于一个求知者和行动者的答案。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和政治共同领域理论最为著名。公共领域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政府之间。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可以通过充分理性的沟通,提高公开讨论的话语质量,来纠正金钱和权力系统带来的谬误。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四):一位思想家的画像:异类的哲学家,理性的批判者,在场的公共知识分子……

德国哲学家斯蒂芬•穆勒-多姆在法兰克福师从狄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因此,他对于尔根•哈贝马斯这位与阿多诺交往甚密、恩怨纠葛的学界同仁极感兴趣。这部《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尝试从总体上描述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发展,轻笔略写传主的个人生活,主要是一部作品评传和思想传记。

1929年,哈贝马斯出生在德国西部杜塞尔多夫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以后见之明的眼光回望这个时间点,1929意味着哈贝马斯将从属于一个特殊的代际群体,从1929年到1945年,这代德国青少年延续着基于欧陆生活方式的有教养的传统模式,直到这场骗局的蓦然掀开,他们注定从此背负沉重的债务,清理物质和精神的废墟,努力重建德国。

这段经历决定性地影响了哈贝马斯的哲学基本理念,包括他与其他哲学家的关系。大学时期,哈贝马斯沉浸于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作为伟大哲学家的海德格尔与作为纳粹政治鼓吹者的海德格尔,两者的分裂促使哈贝马斯思考海德格尔学说的缺陷,并促使他把哲学问题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从海德格尔那里,哈贝马斯看到了政治事件、政治环境对哲学思想的重大影响,质疑的种子播撒在他的内心。可以说,在经历了对纳粹宣扬的狂热的民族主义的反思,经历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德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人才,以哈贝马斯为代表,不再留恋纯学术的象牙塔,他们热切地关注现实政治,同时又以哲学为武器批判现实。

哈贝马斯是一位综合型学者,是一个不断吸收意见、不断自我调整的思想家,也是一个不断研判局势、不断活用理论的观察家。这部传记把哈贝马斯置于对话者的原点位置,围绕他的身周交织了一张辐射的大网,一方面表现系统的构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动态的灵活。传记描述哈贝马斯对马克思、费希特、谢林等人的批判性吸收,他与同时代学者高质量的激烈论辩,他在媒体上纵谈时事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这些都被放置在欧洲知识界和特定时代的历史语境里。

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纠结关系,根源也在于此。1956-1958年,哈贝马斯作为阿多诺的助手,在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院工作,他开始考察并批判经验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他精研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黑格尔派的马克思主义和韦伯派的马克思主义,并与欧洲的政治生活联系探讨。这导致了研究院院长霍克海默的反感。哈贝马斯离开了研究所,几年后返回任教,然后成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导者。当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放弃了批判理论的出发点,逐渐回到了专注于自己的观点,自我中心、自我兴奋的传统学科研究范围,而哈贝马斯恰恰相反,他力求兼收并蓄地把别人的思想纳入自己的范畴,不断地反思、补充和完善自己的体系,这个过程伴随着他对其他人的批评和其他人对他的批评。

社会运动在哈贝马斯的哲学系统和政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哈贝马斯警惕德国法西斯主义人格旧病的复发,他说自己这代人有责任直面德国人的个体罪责和集体责任,同时强调,“作为晚生的人,我们无法确知他们在政治独裁环境下的行为,所以对他们在纳粹时期的作为以及不作为,我们应尽量不做道德批判。”这番言论鲜明体现哈贝马斯的历史观。面对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化思潮,尤其是在1968年,哈贝马斯所秉持的既支持左翼又反对暴力的态度,被批评为自相矛盾的脆弱做法。在那以后,哈贝马斯一度成为舆论公敌,但他仍以《合法性危机》(1975)等论著,坚持“寻求共识的论证”。1977年被称为“德国之秋”,这一年发生连环刺杀事件,恐怖气氛弥漫。哈贝马斯决心打破几年的沉默。他与激进分子松特海默等人展开论战,呼吁公众注意正在形成的法西斯主义政治气候。在1980年代,随着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的扩展,以及国际体系日益成为一个主要的讨论焦点,哈贝马斯开始系统处理国际政治问题。他主张“国际法的宪政化”,推动欧盟一体化,批评者认为他注重描述宪政民主的契约论概念而忽视特定实践的细节,是过于理想化的愿景。哈贝马斯还经常出现在报纸、周刊、电视上,在充满火药味的各处“战场”,发表他对德国统一、欧盟事务、海湾战争、科索沃局势、“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的看法。这些言论给他带来了赞誉,也带来了恶名,哈贝马斯未必就是政治正确的一方,但他总是站在前面。

哈贝马斯的著述数量惊人,涵盖领域也非常广泛,作者概括,其理论最重要的节点和基本概念有:言语行动理论、有效性基础概念、以相互理解为取向的行动与有效性基础的结合,及由此产生的“三个世界”理论。即:作为实际事态存在的客观世界、人际关系得到合法调解的社会世界,以及行动主体自身可经历和感受的主观世界。所有交往参与者共享的生活世界构成了交往行动者所依赖的日常生活信念和确定性所构成的背景。在哈贝马斯的学术生涯里,《交往行为理论》(1981)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哈贝马斯从1960年代以来对于现代西方社会分析的理论研究的成果,哈贝马斯在该书的第一版序言中阐述,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实际关怀,是一种试图明确其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的开端。这种理论在政治领域里的运用,实际上是倡导世界主义的民主商谈伦理,探讨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商谈解决问题、达成一致的可能。继《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后来又以《后形而上学思想》(1988)、《话语的伦理学》(1991)等作品,进一步探讨世界范围的“未竟的现代性”。

哈贝马斯在公众的场域,聚焦公众视线的关注,逐步完善理论和现象的融合,通过不断丰富和深拓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哈贝马斯对他的批评者逐一作出了回答。哈贝马斯就像一根藤,从他这儿牵引一群20世纪重要哲学家,也能从他这儿发散许多理论,他揭示了构成一切交往行为的语言主体的有效性要求,在一次访谈里,他将之归纳为:真实,正确,真诚。在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时代,交往似乎非常简单,铺天盖地的信息和迅捷的网络随时传播我们的言论,然而,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哈贝马斯说:“只有在多元性声音中,理性的统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哈贝马斯自始至终所坚持的。

南方都市报2019.8.11 一位思想家的画像

《于尔根·哈贝马斯传: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读后感(五):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社会 | 新京报·文化客厅No.5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谁?

海德格尔精简的人生总结,“一个人出生、工作,然后死去”,可能适合放在亚里士多德身上,但绝对不能用来形容这位可能是当下时代的“希腊大学问家”的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不只是因为他仍然健在,仍精力充沛地书写新作,还因为他对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文化批判主义的巨大贡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丁·杰教授语)。

他是一位毫不妥协的世俗批判者,一位不屑于在公众面前隐瞒自己观点的公共知识分子。6月18日,恰逢于尔根·哈贝马斯90岁的生日,由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社科文献出版社 索·恩、歌德学院举办的题为“哈贝马斯生日快乐: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的对话”在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举行。

新京报·文化客厅第五场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以及原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薛华,哲学博士、社科院哲学所王歌一起聊聊哈贝马斯的思想轨迹,以及对欧洲社会乃至世界思想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我们与读者一起遥祝这位西方智者生日快乐!

本场活动时间:

2019年6月18日18:30-20:30

本场活动地点:

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世纪财富中心东座”2层)

本场活动主办:

新京报·文化客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歌德学院、建投书局

本场活动嘉宾:

任剑涛薛华 王歌

活动免费

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

*场地有限,报名人数限150人

前10位签到读者可获赠“新京报书评周刊”报纸版一份

【本场活动介绍】

于尔根·哈贝马斯,一位毫不妥协的世俗批判者,一位不屑于在公众面前隐瞒自己观点的公共知识分子,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在其耄耋之年,德国作家斯蒂芬·穆勒-多姆再次将笔锋对准这位长者,描绘其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一生,6月18日,恰逢于尔根·哈贝马斯90岁的生日,我们邀请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以及原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薛华,哲学博士、社科院哲学所王歌一起聊聊哈贝马斯的思想要旨,以及对欧洲社会乃至世界思想史发展的重要贡献。和读者一起遥祝这位西方智者生日快乐!

【嘉宾介绍】

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薛华,原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王歌,哲学博士,社科院哲学所。

【本场活动相关图书】

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德]斯蒂芬•穆勒-多姆著

刘风译

2019年 7月

斯蒂芬•穆勒-多姆经过多年深入调研,亲自采访了哈贝马斯,以及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物,最终为读者奉上了一部传记大作。它是首部全面记录这位当代最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生平的作品。以相关历史事件为背景,本书既记述和探讨了哲学反思与知识分子介入的相互作用,亦探索并展现了个人生活史与作品史之间的关系。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一位举世无双的思想家的画像:他不仅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哲学成就,而且每当他察觉社会发展滞后,不能为保证自由平等的生活条件提供可能性时,会立刻成为毫不妥协的批判者。

作者简介:斯蒂芬·穆勒- 多姆,出生于1942 年,在法兰克福师从狄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现为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另著有《阿多诺传》。

译者简介:刘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自由译者,译有《世界的演变》(合译)。

【专题预告】

6月18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及新京报APP文化频道将会推出“生日快乐!哈贝马斯”专题,各位读者可以扫码下载新京报App关注文化频道

上一篇: 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有何深意?
下一篇: 如何解释正义的客观实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