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但是,其社会保障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开支庞大,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税收负担过重,社会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一定启示。
社会保障制度的四种模式
与发展阶段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建立了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归纳起来有四种模式: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和储蓄型,这四种模式对应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0年代前,其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救助型模式。各国很早就出现了社会救助的实践, 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的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此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救助,只是针对少数生活困难群体、覆盖面较小且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社会保障模式。
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40年代,为缓和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德国、英国和瑞典等国家相继通过了一些社会保障法案。二战期间,为解决工业产能扩张引发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所引起的失业和老年人生活问题,社会保障在欧美各国得到较快的发展,并被用作国家干预、刺激和扩大社会需求、缓和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手段。这一阶段社会保险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国家建立了偏重社会保险的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此阶段社会保障以发展社会保险为主兼顾社会救助项目,分别满足了两个不同需求层次。
第三阶段从1940年代末开始,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英国颁布了涉及有关社会成员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1948年英国建成了福利国家。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也紧随其后,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立法,相继建设“福利国家”。瑞典等北欧国家进一步发展了战前的社会保障措施,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的典范。这一阶段出现偏重社会福利的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型模式较保险型和救助型模式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第四阶段是1970年代末期,这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时期,“福利国家”财政压力加大,经济效率下降,这一时期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普遍选择效率优先的社会保障模式,出现了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储蓄型模式是偏重于基金化的个人账户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它是在职工个人自我保障能力提升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模式,有强制与自愿储蓄两类,如一些国家建立的强制型公积金和鼓励发展职业年金等。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过
1950—1960年代,依靠社会保障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大搞社会福利,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政府开支猛增。加之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廉价的能源,缓和了各国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劳资矛盾随之缓和,工人运动沉寂了,工人的实际收入增多,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有了大幅度上升。各国经济一派繁荣景象,西方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到1970年代,石油涨价引发的1973—197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震撼了整个世界,其程度仅次于1930年代的那次危机,造成这种局面,西方发达国家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难辞其咎。
首先,社会福利计划的扩大,促使官僚机构日趋臃肿。各国家为了管理福利工作,都要组织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各种等级的专家,如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就业问题顾问等,还包括受理申请、建立档案、处理日常事务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查询和处理的问题非常烦琐,维持这个队伍的开支有时甚至超过向居民提供福利津贴的费用。这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开资,加剧了纳税人负担。税负过重引发社会公众不满,各国转而寻求其他办法,如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发行国债等方法筹集资金。从1930年代各国相续废除金本位制起这种做法一直盛行到1970年代,并引起通货膨胀,降低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构成对劳动者的无形掠夺。温和的通货膨胀,人们尚能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必然引起人们的不满,引发社会动乱。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现金流通比例越来越小,中央银行只要增加货币发行量,就会引起较强烈的通胀。
其次,日益增加的社会福利和逐渐加重的政府捐税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和生产效率的降低。高额税收负担和社会福利支出,使西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变得日益高昂,降低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面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商品的冲击,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小,西方国家已从过去咄咄逼人的商品倾销变成了如今的高筑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工业。近年中美贸易争端就起源于这种背景。劳动力成本过高和管制苛严也驱使资本外流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失业加剧。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政府部门占有日益扩大的经济资源,从而限制了私人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政府开支中所占的份额迅速提高,1981年瑞典、法国、西德该比例分别达48.4%、58.7%、68.8%。到1994年,经合组织24国社会福利开支占政府开支的比重达60%。要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政府就只好通过举债解燃眉之急,把问题往后推。但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与私人资本抢夺资金局面,致使越来越多的私人储蓄被用来购买政府债券,制约了生产性投资,成了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资源用于政府支出,私人经济不断萎缩,市场经济之路越走越窄。
高昂的累进所得税和丰厚的社会福利,也削弱了劳动者的进取精神,降低了劳动者勤劳致富的工作欲望。如今的西方国家,工作时间不断缩短,带薪假期不断延长。素以勤劳闻名的德国人,如今变成了欧洲的“大懒虫”。平均每个德国人每周只工作35小时。与此相关,人才外流、偷税漏税、地下经济也深深地困扰着各国。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在发展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职业年金计划的覆盖面,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职工个人自我保障能力加强,为储蓄型社会保障创造了条件。我国应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发展职业年金计划以提升社会效率,逐步形成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其次,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来看,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会造成社会效率的降低,使社会保障制度失去经济支持,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作为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主要手段,其发展水平不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具有刚性,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出台社会保障政策应慎之又慎,保持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使之与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还需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因此,我国目前应选择偏重保险型的社会保障模式,未来逐步向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过渡。
殷俊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导。 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秘书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