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研究综述.pdf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研究综述.pdf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研究综述.pdfVol.16No.3 AcademicJournal Jingchu2015 收稿日期:2015-04 -01 作者简介:陈亮升(1990 -),男,湖北广水人,华中科技..

Vol.16No.3 AcademicJournal Jingchu2015 收稿日期:2015-04 -01 作者简介:陈亮升(1990 -),男,湖北广水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国 哲学和伦理学; 李静(1990 -),女,湖北鄂州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科技伦理学。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研究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国内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的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道德代价论”“道德滑 坡论”“道德爬坡论”“道德失范论”和“道德悖论说”五种理论形态。 “道德滑坡论”试图反对“道德代价论” 的某些看法,而它自己一出炉即面临来自“道德爬坡论”的挑战。 “道德失范论”以调和“道德滑坡论”和“道 德爬坡论”之争的姿态出现,但是“道德失范论”本身也有局限性,这便有了寻求超越它的“道德悖论说”的产 关键词:道德代价;道德滑坡;道德爬坡;道德失范;道德悖论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0758(2015)03 -0086 -07 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学界对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社会道德的现状便给予了关注。

到了 90 年代,关于社会道德状况的讨论更是达到了高 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的当下,人们 对自己身处的这个社会的道德现状进行探讨的热 情依旧没有减退。 可以说,学者们从事的研究一 方面见证了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理论认知的不断深化。 总的来说,理论工作 者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问题的研究在某种 程度上可以化约为人们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与道德 建设的关系问题。 换句话说,“发展市场经济势 必会促进道德的进步还是不可避免地招致道德的 退化?”、“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失德 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最近三十年来 国内伦理学研究中夺目的篇章。 本文试图对近些 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道德代价论”及其演进 “道德代价论” 认为,纵观历史上已有的经 验,义利从来难以两全,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 牺牲掉某些固有的道德观念为代价,因而对市场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离经叛道、道德沦丧 现象大可不必过分地惶恐不安。 “道德代价论” 最先解释了发展市场经济初 期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惑。 上个世纪70 年代末, 随着我国农村和城市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社会 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发生深刻的巨 变,狠抓物质文明的同时,在精神文明领域曾一度 出现了松懈的迹象。

这在社会道德层面即表现为 “一切向钱看”,利己主义思想膨胀,拜金主义和 享乐主义之风的盛行。 一时间人们忍不住感叹世 风日下,人心不古。 对此,有学者就出面澄明上述 的不理想状况实际上可以认作是我们在改革开放 历史进程中付出的必要道德代价。 较早的研究成果有罗元1988 年发表在《思想 战线》第1 期上的《代价问题探索》一文,王永清、 杜大宁二人在《百科知识》1990 年第10 期上发表 的文章《论代价与进步》,刘怀玉于1993 年发表 在《哲学研究》第6 期上的《马克思的“历史进步 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以及赵民在《嘉应大学学 期上发表的《试析道德代价论》。这些早期的“道德代价论”多结合马克思关于“历 史进步的代价”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要承受的代价。 他们在一种 比较辩证的视野中认为,一方面,任何社会要发展 都要付出代价,包括环境代价,也包括道德代价 等,故代价首先可以看作是对发展的否定;另一方 面,任何发展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对代价的扬弃 上,因而代价因其历史必然性也就具有某种合理 性,它至少可以提示人们市场经济在一个社会的 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90 年代中叶之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 种所谓的“社会代价” 越发激增,学者们对“代价 问题”再次给予了高度关注。

代表性的成果有李 菱的《道德建设与代价意识》(载《求是杂志》1995 期),曲兴亚、薛玉山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代价问题》(载《行政与法》1996 李刚、高静文的《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载《哲学研究》1997 期),张明仓的《道德代价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 《社会发展代价极其调控》(载《社会科学战线》 2000 期),李兰芳的《析经济增长中的伦理代价》(载《道德与文明》2000 祥、张曙光、范燕宁《代价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关于发展代价问题的哲学思考》 (载《中国社会科 学》2000 期),贺善侃的《社会发展的实质及支付原则》(载《学术界》2000 田、张荣洁《简论社会发展的代价论》(载《社会科学》2000 期),倪愫襄的《道德的代价及其合理性》(载《社会科学家》2001 宁的《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期),袁吉富的《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建构的四个哲学维度》(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2 除了以上论文外,此阶段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也有著作问世,如郑也夫的 《代价论》(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 版),李刚、张晓芒合著的《社会转型代价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丰子义的《现代化进 程中的矛盾与探求》(北京出版社1999 年版),韩 庆祥的《发展与代价》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上述的论文和著作对道德代价的看法较先前有所深化的地方在于它们更加全面地思考了经济 发展与道德代价的关系,不再习惯上把道德代价 看作理所当然、绝对合理的产物,而是深入探讨道 德代价的根源与实质,主张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 的同时,要及时有力地对付出的道德代价予以调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对科学发展观的提 倡也促使学界对道德代价有更系统、更完善的研 究,代表性的著作有周显信著的《目标与代价》 (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袁吉富著的《社会发展 的代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刘福森著 的《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江西教育出 版社2005 年版),邱耕田著的《低代价发展论》 (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毛园芳著的《社会发展 与社会代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以及 王玲玲、冯皓合著的《发展伦理研究》 (人民出版 社2010 年版),论文还有吴灿新的《中国改革开 放历史进程中的道德代价》 伦理学研究》2011 期)、《概论道德代价的基本类型》(载《伦理学研究》2013 这一阶段对道德代价的讨论视野更加开阔,不仅涉及发展中 各个领域的代价,而且还将对国内发展代价的考 察置于了国外现代化的比较背景下,提出了发展 伦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都在广度和深度上 将“道德代价论”推向了一个更加完备的水平。

总的来说,“道德代价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社 会道德现状的认识从一开始便契合了一个时代人 们要求奋力赶超先进,迅速脱贫致富的社会心理 和主题。 它鼓舞了人们发展经济的斗志,但也曾 一度使人们对道德的进步产生误区,这也注定了 它自抛出伊始就会受到异样声音的批评 明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确实是出现了滑坡,而且这种滑坡并非可以轻易容忍 正是存在着另种声音的质疑,“道德代价论”就不得不走向不断自我完善的道路。 二、“道德滑坡论”及其挑战 当最初的“道德代价论” 因其割裂了市场经 济与道德的相容性,将道德的进步置于孤立的境 地,很快遭到人们的批评,于是产生了直面现实、 明确指出社会道德已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的“道 德滑坡论”。 然而“道德滑坡论”一出炉即受到另 一种观点“道德爬坡论”的挑战。 该派认为“道德 滑坡论”看到的“滑坡”其实太过执拗于经济发展 过程中的表象,以致于忽视了社会道德状况实际上在艰难中爬坡的事实。 “道德滑坡论”毫不客气地打破了“道德代价 论”对社会道德现状乐观的迷梦,向世人敲响了 道德退化的警钟。 与“道德代价论” 最初的看法 不同,道德滑坡论趋于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 义、腐败成风、诚信危机、底线伦理防线失守、社会 潜规则横行、社会逆反心理严重、双重道德人格泛 起、婚姻家庭道德困境等一类的社会现象 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本不该出现的丑恶。

因为他们 趋于将这些不理想的现状归为充满危机的道德 “寒冬”,亟待“拯救”。 学者们对造成上述现状的 原因进行分析,“道德滑坡论”其实又可以细分为 多种。 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市场经济的冲击 是造成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从原先的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使人由“道德人”转向 了“经济人”,而经济人是自利的,他会以追求自 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导向,“市场经济迫使人只有 经济头脑,就对我们时代的道德影响而言,‘经济 人’的出现有着极大的负面冲击。 首先是它弱化 了人的主体性……人不仅仅难以‘役物’反而成 为欲望的俘虏。 其次是它忽视了人的自我超越与 精神升华……‘经济人’ 必然只在意于物的升值 而疏于内在价值的开掘,只问财富的扩张而不求 精神的超越。” 另一种看法认为,社会由熟人向陌生人的转型是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 在传统熟人社会,人 身受到土地束缚,因而交际常常注重讲人情、拉关 系、顾面子。 一旦人口开始广泛流动,与陌生人打 交道越来越频繁,便为肆无忌惮地以非道德的方 式去对待陌生人提供了契机,“随着中国社会的 深刻变化,人口大规模流动加速,整个社会正在由 注重亲情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向注重 契约、合同、法律、法规的陌生人社会转型……与 社会巨大变化相比较,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变化却 远远滞后,人们的思想与道德在失去约束之后,各 种堕落现象就会产生, 道德滑坡也就成了必 一些人研究认为,对传统道德的无情摒弃也是造成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道德滑坡的原 这些学人站在维护传统精神家园,延续文化命脉的立场,认为传统道德文化中实际上仍有许 多宝贵的思想资源本来可以对当今市场经济发展 提供精神导航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加甄别地 奉行着反传统、破传统的错误做法,以致斩断了文 化的根基致使新事业的背后丧失了精神的支撑, “传统文化历史地传递着民族精神,它既是民族 历史积淀凝聚的结果,也是民族精神延展的支点。

传统文化以其历史地形成的方式和原则制约规定 着每一代人的意识、心理、知识形态、行为方式,充 当着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因而它总是根植于民族 的现时代的现实生活。 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不能 不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状况。” 对此,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即认为引起道德滑坡的原因并不在于对传统旧道德未进行及 时妥当的延续和守护,而是因为传统旧道德,譬如 仁、义、礼、智、信等规范都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 在今天已经丧失了继续行之有效地规范当代人的 行为,解决现时代困惑的能力。 因而,只能寄希望 于通过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来终结道德滑坡的局 面,“中国人的道德滑坡……主要在陌生人社会 发生,而在熟人之中仍然还在坚持传统的无论标 准……中国人要走出当今的道德困境,唯一的出 路就是要发挥出人所固有的理性,来对自己内心 一直深信不疑的‘纯洁本心’ 进行一番怀疑和测 试,以理性来真正‘认识你自己’……我们应当建 立和逐渐形成与陌生人甚至与目前的敌人打交道 的一套游戏规则……中国传统道德……它只是适 应与传统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静止不变的血缘关 系,而极不适应于今天在一个扩大了的、动荡交流 中陌生化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

这些关系领域中,我们缺乏传统的道德资源,这种 缺乏正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本症结所 此外,还有人将官德的沦丧看作社会道德大不如从前的根源。 持这种看法的人基本上遵循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逻辑。 因而,期望通过党政 干部、各级官员以及社会上层人士率先垂范,最终 换得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优化。 还有研究者将道 德“滑坡” 并不真正视作一个纯然道德的问题。 因为他们认为维持现代社会的规范并不只有道

上一篇: 杨华:用1300天调研观察基层社会如何运转
下一篇: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