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道德心理

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道德心理

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道德心理健康的社会心态和良好的社会伦理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将伦理学、新闻传播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以新冠疫情造成的卫生紧急状态为背景

健康的社会心态和良好的社会伦理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将伦理学、新闻传播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以新冠疫情造成的卫生紧急状态为背景,探讨社会伦理心态的内在规律及其对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为探索该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版图和新的参照。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

刘海明 著

社会道德_道德社会化_道德社会化的内容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多维度阐释公共卫生事件中

社会伦理心态的道德心理

基于当代伦理学研究的“外向化”“内向化”和“双向化”的三个维度,分析了社会伦理与社会伦理心态的关系,并围绕公共卫生事件所展开的公共讨论,从社会角度审视行为主体的伦理义务以及就此义务所具有的伦理心态。

与传统的道德心理研究不同,社会伦理心态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社会问题基础之上。该书第一章将理论框架设计为两个部分:以核心概念阐释为主体的基础理论和运用相关伦理流派的理论建构。作者认为,“伦理心态”被理解为“道德心理的反应机制”,而道德心理机制本身仅仅是一种反应倾向,忽视了人的伦理行为以及行为前的伦理态度。

社会伦理心态探究的是公众道德心理的反应机制,这种反应机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所差别。公共卫生事件语境下的社会伦理心态,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这也正是该书所关注的问题。该书综合由致命性病毒引起的疫情大流行的实际反应,将社会伦理心态的特征归纳为动态的应该、动态的愉悦和动态的正义三个方面。

从德性论、义务论、功利论的维度阐释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的心态变化

依据不同流派的伦理理论,全面审视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问题。从德性论角度,探讨社会伦理心态的德性基础与特征;从义务论角度,阐释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义务基础和义务类型;借助功利论视角,探讨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功利倾向、功利选择、功利冲突等问题。以上内容为全面审视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问题奠定了伦理理论基础。

借鉴德性论阐释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现阶段,网络空间的公共讨论状况并不理想,这与参与公共讨论的个体的美德不足有关。公共讨论对讨论者的道德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看待公共讨论的观点纷呈?德性论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观察这种观点的窗口。

在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卫生紧急状态下,一个行为主体对社会和他人承担何种伦理义务,遵照这样的伦理义务,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需要结合义务论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勇敢、节制、慷慨、友善与诚实这五种美德是公众普遍希望每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德性,这些德性不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网络的公共讨论中,根据不同的情景突出某个或多个美德,以此应对整个社会的卫生紧急状态。

功利论强调的最大幸福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这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功利论而言,只要社会成员在追求最大幸福的过程中贯彻了道德准则,行为的对与错将由行为的结果来检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伦理心态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即刻的道德态度,这种态度对度量功利论的功效具有参考价值,但不具有决定作用。

从历史维度解读公共卫生事件与中国近代社会伦理心态的现代转型

本书从历史线的维度分别探讨了公共卫生事件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心态、近现代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类型和心态冲突问题,并通过揭示中国近代社会伦理心态在疫情冲击下的转型,对重大防疫防治措施与社会伦理秩序构建现状进行分析。

从距离我们不远的近现代历史上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心态变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疫情时期殡葬变革对社会伦理心态的冲击,对于每个行为主体而言,再没有比死亡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生死威胁中,人类必须重新思考重大现实问题,这也是产生新的社会思想的特殊时期。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伦理心态。当死亡威胁社会时,恐惧只会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相反,如果能采取道家对待死亡的开放心态,对于增进社会成员抗疫的信心,尽快解除卫生紧急状态具有巨大的精神激励意义。

在社会伦理心态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媒体的疫情报道以及由此生成的舆论在这种转型中作用显著。大众传媒是现代文明的倡导者,大众传媒在呈现疫情事实的同时也在批评有悖于现代文明(伦理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为社会伦理心态的现代化开辟道路。中国社会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可以通过社会伦理心态的前后对比进行认识。例如,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经历的数次瘟疫加速了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其中就包括整个社会对待伦理道德的心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的伦理秩序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社会在由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必然包括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这种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文明,它以服务社会和民众为基本方向。这种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由政府职能部门、民间团体和公众共同参与。卫生紧急状态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培育新的社会伦理心态。在古代,民众对瘟疫的恐惧产生迷信,对上苍的畏惧和相应的祈求神灵庇护,也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的伦理心态。直到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从全社会的齐力抗疫行动中可以看到这种社会伦理心态的历史延续性。

重点分析公共卫生事件中现实空间的社会伦理心态

从公共卫生事件中现实空间的社会伦理心态问题,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临时秩序与社会伦理心态、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区管理及其伦理心态进行分析,为揭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区管理与伦理心态、社区制裁与伦理心态、社区管理的人称变化与伦理心态的变化奠定基础。

作者提出,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卫生紧急状态将日常生活秩序暂时“冻结”起来,行为主体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亟须获得理性指导,获得伦理实践所必备的理性伦理知识。较之社会伦理对隐私性、准确性、欺骗性和保密性的主流传统要求,新的伦理要求优先关注行为的合理性。因此,学者们应多关注由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临时社会伦理秩序以及相应的社会伦理心态要求。

伦理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秩序问题,秩序的变化反过来影响社会伦理心态。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卫生紧急状态下临时秩序中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生成的社会伦理心态,且应通过伦理规范维系社会行为秩序的一致性,维系社会伦理秩序旨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同时,在构建诸如“静默”“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这类有形的行为秩序时,以避免造成更多的社会成员被感染为基本目标。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秩序同样以“道德能力”“伦理原则”和“伦理共同体”为基本点。社区伦理心态应该是一种伦理共识,它以多数社区成员的认同为基础,引导社区成员按照伦理规范行事。卫生紧急状态需要通过道德共同体将每个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需要全社会在无人称意识状态下思考防疫这个社会性严峻问题,当每个社会成员以道德行动者或道德承受者的身份参与到防疫行动中,道德的普遍性使他们可以忽略人称意识对道德共同体的损害,走出卫生紧急状态方指日可待。

对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生活现状,探究其蕴含的社会伦理心态

探究了公共卫生事件中“好的网络讨论”如何可能?从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舆论的道德叙事与社会伦理心态、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讨论的道德推理与伦理心态方面展开探讨。此外,该书还侧重关注了公共卫生事件中网民的道德情绪与社会伦理心态,分别从网民情绪的道德心理结构、网络情绪的类型与社会伦理心态,以及意见领袖情绪与社会伦理心态等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按照道德领域理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论道德问题的特殊性在于缺乏坦诚和尊重。在网络舆论场内,个体的伦理心态受讨论者整体的文明程度影响,多数讨论者的道德水准决定了讨论的文明程度。社会伦理心态对于网络讨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个体的伦理心态,社会伦理心态也决定着网络讨论的方式。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讨论的话题通常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道德价值的角度看,这类话题关系到社会的福祉,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在卫生紧急状态持续十个月后,欧美国家对于是否强制佩戴口罩依然存在分歧。

情绪是行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情绪会影响到公众对伦理道德观念的心理评价。对待公共卫生事件,近代以前的社会成员借助巫术或其他传统的迷信方式驱除瘟疫,对鬼神的信仰是医学知识不发达时期人们驱散恐惧的普遍做法。现代医学科学诞生后,尽管人们依然对病毒心存恐惧,但社会性的恐惧情绪远低于过去。从道德情绪的角度看,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情绪主要表现为快乐、厌恶和愤怒三种基本类型。网络讨论交流的道德语境反过来将促进现实空间防疫工作的开展。

提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的培育路径

现代社会普遍性的客观规则成为社会治理的统治性力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或许为社会伦理心态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作者讨论了几条社会伦理心态的培育路径:

1.道德信仰与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序”。伦理道德观念即道德信仰,这种信仰塑造社会伦理心态。在社会伦理心态中,道德所处的位置影响公众的行为选择。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和社区管理部门以及网络舆论获得这个时期的行为禁忌以及“应当”。当这些预先的倾向性或适合性被广为宣传时,多数人接受后,这样的倾向性就具有社会临时习俗的意义。这种习俗不同于传统习俗,它是道德变化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伦理心态的“序”。

2.社会秩序与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培育。社会伦理心态的培育更多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对于社会伦理心态的培育而言,就是综合平衡多种关系伦理道德观念的因素,将伦理道德观念置于社会生活中。健康的社会伦理心态可以从容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伦理秩序的自主性质及其约束的有限性,需要借助于外在的社会制度(法律)来维系。

3.网络舆论与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培育。一个时期的网络舆论是社会伦理心态的反映,良好的网络舆论培育着社会伦理心态。在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期间,网络舆论场的暴戾现象,就是“意见领袖”在取得强势地位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风气,而这种风气培育的是畸形的网络社会伦理心态。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将道德引导引入社会伦理心态的培育中。所有的意见领袖能够以身作则,扮演道德原则的先行者,社会伦理心态将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对待卫生紧急状态,社会伦理心态的“混血”需要培育社会伦理的“多元心态”。道德原则对临时社会秩序的特殊作用,培育社会伦理的“共和心态”是这个时期亟须的“伦理觉悟”。卫生紧急状态下良好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大多数人平衡这两对严重对立的道德内容,使之处于不偏不倚的理想状态,在这里,作者提出了社会伦理心态的第三种类型:“中道心态”。

道德社会化_社会道德_道德社会化的内容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

刘海明 著

本书探讨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内在规律,及其对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具有现实性、针对性。

社会道德_道德社会化_道德社会化的内容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

当今社会,不确定性因素让我们处于一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时代,社会转型和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社会问题明显化。本书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在回顾历史上同类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变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冠疫情时期我国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社会伦理心态问题。

书中将“道德心理”与“伦理心态”、“道德态度”与“伦理态度”统一起来,以“公共事件的社会伦理心态”为核心对象重新开展研究,开辟了心态研究的新领域。通过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伦理心态,熟悉信息传播的规律,才能掌握公众的心态。社会伦理心态研究在继承传统心理疏导研究长处的同时,强调研究角度的即时和重大,因道德血液具有新鲜的特质愈发彰显该研究的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刘海明,博士,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青年报》专栏专家。主要从事新闻伦理和网络舆情。出版著作有《网络舆情预警伦理研究》《报纸版权问题研究》《灾难报道伦理研究》(合著)等,发表时事评论千余篇、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含后期资助项目)。

上一篇: 昌江凝心聚力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 把文明因子深植山海黎乡
下一篇: 坚持“五个统筹”,筑牢安全发展“钢铁长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