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华布尔兰·艾依坦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出现后,其他社会矛盾或矛盾的其他方面出现了变化,形成新的形态且具有新的特征和演变方向。
基层纠纷是指在基层社会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组织机构之间的不满、争执,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基层的主要表现形式。当基层纠纷影响到基层社会正常秩序时,就会构成一定的社会风险。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亟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如果基层社会治理部门能更加及时、公正、有效地处理社会纠纷,那么社会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得以化解,把社会风险消除于萌芽阶段。
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核心,“治国安邦,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乡村、支点在社会”,“基层社会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党组织领导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党委要把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确保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要完善社会治理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人员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良好的党群关系。群众路线是用以处理党与群众关系的根本工作路线,体现着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而基层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是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群体,能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落实群众路线,决定其实施效果的优劣。基层社会治理追求的是治理的整体性,需要在治理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注重关口前移、源头治理,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以群众工作为基本方法,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社会领域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第三要提高公众参与度,把握互联网舆论导向。促进基层共治是党组织组织力、领导力的有力表现,应明确民主议事协商主体、程序和范围,构建民主协商体系,切实解决治理重难点问题。设立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实现有序治理,提高基层共治水平。作为宣传、教育、协调、引导、监督的信息枢纽,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起着舆论导向作用,理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把握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及时传递事实真相、增进社会各方互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疏导公众不满情绪等工作的开展,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利的舆论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