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公共生活要“人人相善其群”

公共生活要“人人相善其群”

公共生活要“人人相善其群”□江曾培端午节前,一个由15000只小黄鸭组成的大“鸭梨”,亮相于上海港汇广场,成为徐家汇商圈一道靓丽风景。然而,大“鸭梨”上的小黄鸭不断被人拿走,没过几天

□江曾培

端午节前,一个由15000只小黄鸭组成的大“鸭梨”,亮相于上海港汇广场,成为徐家汇商圈一道靓丽风景。然而,大“鸭梨”上的小黄鸭不断被人拿走,没过几天,这个本来拟在全国巡展的大“鸭梨”就秃了一半,斑斑驳驳十分煞风景。

主办方呼吁“救救鸭梨”,我认为,更要救救公共道德。“德者,本也”。人之为人,不是孤独的生命,而是合群的存在。德是维系社会和谐、维护生活幸福的根本纽带。习近平同志5月4日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崇德修身应表现在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公共生活中要有社会公德。较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愈来愈大,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接触机会愈来愈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然而,像掠夺破坏大“鸭梨”这样的事件,在公共场所却不断发生。就在端午节前后,长春的牡丹园、北京的紫竹园以及太原双塔寺牡丹花展上,都发生“摧残蹂躏”花草的现象。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缺德”陋习,不断在公共生活领域展现。这些煞风景的事,严重污染了社会生活环境,更可虑的是,一些人不以为非,反以为是。实际上,这不是“自由”,而是放纵;不是“小”事,而是事关以德立人、以德治国的大事。

道德有公德、私德之分,此说始于梁启超。他在1902年写的《论公德》一文中指出,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就是说,他认为中国人重视私德,却缺少公德。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是很注重自己如何做人的,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都很注意礼节。而在公共生活领域,在陌生人中间,则往往放纵自己。梁实秋在《排队》一文中,论述了这一现象。他写道:“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这说明,面对愈来愈多的公共生活与社会交往,我们要自觉地加强公德修养,在公共场所,心中要有他人、尊重他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谦让宽容、自律自省。

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是公德的参与者,也是公德的受益者。我们要对大“鸭梨”一类缺德事件坚决说“不”,对公共场所的一切陋习坚决说“不”,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这也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所要大力发扬的“软实力”。

上一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做到三个“下功夫”
下一篇: 社会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